企鵝國度

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冷峻;又恍如冰川一般消溶,浮晃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頁數 : 1 2 >>

回顧2008年12月,企鵝最愛影片  ◎  劉富良
企鵝的心腹,偏愛名單 2008-12-31 21:45:02
Bookmark and Share

觀片量:42部
思考命題:迷惘的靈魂,壓抑的生活;内心的竭斯底裏,謊言的反芻

1. 《 雾港水手 》1981德國,R.W. Fassbinder法斯宾德

水手奎雷尔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布来斯特的港口,那儿有家水手们热爱的酒吧,主人是nono和他风情万种的歌手妻子。这个酒吧有个规则,去那儿喝酒的水手一定得和nono赌一把,赢了可以嫖妓,输了就得让nono玩。奎雷尔和他的弟弟罗伯特一起来到酒吧,奎雷尔故意输给了nono。这是奎雷尔第一次和男人做爱。他的弟弟看了受不了和哥哥打了起来。警察过来劝开了他们。后来警察又和奎雷尔有了性接触,这让暗恋奎雷尔的船长...

http://www.mtime.com/movie/22253/


2. 《 犯罪現場 》1986法國,Andre Techine

一个美丽的离婚妇人住在小镇上,她和她儿子对现状都颇为不满。一个越狱逃跑的囚犯巧遇她儿子,后来又遇见孩子的母亲。妇人爱上了他。

http://www.mtime.com/movie/28071/


3. 《 夜無邊 》1978美國, John Cassavetes

电影的情节进行和戏剧的逼真感在一起,能够进一步接近女主人公的内心.女主角吉娜·罗兰兹Gena Rowlands挺棒.人是mortal的,当然是要老去的.但是人是不敢.. 约翰·卡索维茨1929年生于纽约,著名的实验电影导演。他即席而拍的《影子》(1958)为美国地下电影找到个人风格。

http://www.mtime.com/movie/15406/


4. 《 咖啡時光 》2003臺灣,侯孝賢

现在,想象有一杯咖啡,试着去转换心情,忘记以前所发生的一切,让自己能够置身于你要做的下一件事情中。这也许仅仅是非常短暂的时间,但这段咖啡时间是一块包含以上这些的珍宝。2003年的东京,在一片仍有电车的住宅区,自由撰稿人阳子 (一青窈饰)昨天夜里才从台湾回来。在她回到在高崎的家之前,她决定先去一家二手书店。这家书店的主人是肇(浅野忠信饰),书店是肇从他的父亲那里接管过来的。当阳子...

http://www.mtime.com/movie/17837/


5. 《 寂靜的地球 》1985紐西蘭,Geoff Murphy

一个男人醒来发现世界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于是到处寻找其他的幸存者,弄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怀疑自己卷入了一个政府的研究项目,而这个项目与其他人失踪有关。最后他终于找到几个人,当他们开始信任彼此时,设法要知道自己被遗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原因。

http://www.mtime.com/movie/47986/


特別關注:《 奇探心魔 》2003美國, Keith Gordon

一名侦探小说作家(Robert Downey Jr. 饰)躺在医院病榻上构思新作情节:一名愤世嫉俗的私家侦探一到夜晚摇身一变成为乐团主唱歌手,故事主人翁被卷入1950年代洛杉矶一宗妓女凶杀案……随着病情加剧,他渐渐无法分辨故事与现实,精神状态陷入疯狂边缘……

http://www.mtime.com/movie/10643/


註明:影片資料來自時光網站

[ 點閱次數:9577 ]

在城市的鏡像裡,一對幽浮的眼睛游過(下篇)  ◎  劉富良
企鵝的尾巴,观赏手册 2008-12-29 00:42:36
Bookmark and Share

張光達文

3. 其他

劉富良的詩,如果勉強歸類,可分為第一類大學時期早期著重探討人存在的意義、虛無主義的精神意識、人性的欲望的辯證等較純粹以哲理思辨為詩想重心的作品,也就是輯一「寂寥大地」(1997年大學第一年)和輯二「零的睡眠」(1998年前半葉)輯中詩作:

那些嘩啦嘩啦的雨好久不曾下
只聞三兩聲蛙鳴偶爾空洞空洞地響著——《寂寥大地》

翼手龍在電腦的夢囈裏飛過
我再度邀你雙飛
“ 不。” 你倔强
“ 让我遺忘飛翔。”
你繼續解構快樂快樂解構你—— 《零的睡眠》

我一次又一次穿越非理性的隧道
企圖感覺你 虛無的存在
你一次又一次把恃黑暗化形影子
“我因無所在,而無所不在”—— 《與虛無對話》


第二類則是集中書寫城市生活與城市人的存在思考、城市主體的欲望感受與創傷記憶、及(後)現代都市的自我/鏡像講述,主要以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中間地帶為思考背景的「城市詩」,也就是詩集中的輯三「金屬邊緣」(1998年后半葉)、輯四「四月感覺」(1999年前半葉)、輯五「眼睛事件」(1999年后半葉)和輯六「抽離然後」(2000年前半葉,大學最後一年)輯中大部分的詩作。當然必須指出的是,這兩類詩作也遠不是涇渭分明的,兩者的思考關懷中心其實都離不開現代主義形式的都市精神與存在辯證,因此兩者往往存在交匯重疊之處實所難免,本不足為奇。這樣的分類原只是為了方便權宜論者的品頭評足、條理分析,整體上可以讓我們看得更清楚劉富良的詩作的關懷面向與思考重心,尤其是詩的語言和象徵的高度可塑性。

詩語言的情境除了更多承襲村上春樹,在一些較早期的詩作中,我們也清楚看到劉富良嘗試摸索自臺灣的詩人夏宇、羅智成、陳克華、林則良等,尤其是夏宇,一些詩如《因此我們總是悲哀的》、《雨之侵襲》、《獸的信仰》、《抽離然後》、《秘密狂》的語言:

愛是溼的侵襲
他用一把破雨傘遮掩赤裸
他不是防守完備的雨傘主義者
我竊笑他的狼狽
偽裝沒有情緒的人——《雨之侵襲》

然後用橡皮擦擦去
然後狡黠地說:
“然後呢然後我們不要再
討論及然後。”—— 《抽離然後》

然後我們一起上公園散步
也看別人散步,同時
也讓別人看到我們散步
因為他說:
“我們之所以散步,是為了
隱匿某種目的而故意暴露我們
散步的秘密。” ——《秘密狂》

那種憊懶不在意而又語帶機智譏諷的文字,無法不令人聯想起夏宇的《備忘錄》詩集),甚至早期的一些句子、某個片段,有著楊牧、林泠、鄭愁予、北島、顧城等人的影子,這些對於一個剛開始學習寫詩時期的年輕詩人來說,毋寧也是很自然的事。

值得注意的是,劉富良書寫城市生活與心靈世界的寓(預)言時,已把個人的存在與虛無意識巧妙的銜接在一起,其中對欲望、情慾、身體、記憶與想像的複雜關係的纏繞思考,其拒絕被束縛的欲望,以及不斷追求新意、不提供模範現實人生的堅持,正是其詩的迷人之處。放在今日的馬華都市詩書寫的格局中來看,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條嘗試超越現代城市生活/生命經驗現象的思(詩)路,以詩再現城市的存在心靈,而城市光影映現於詩裡行間。

5/5/2007

註明:此文刊登于《蕉風》文藝刊物第499期。我于1997年大學第一年開始接觸現代文學開始寫詩,2000年大學畢業時毅然戒詩。2005年重新提筆,2008年再度戒詩。屈指算來已有十年時光,一路走來,汗途歷歷,不勝唏噓,欲語還休。

評論家張光達的生平可參閲《蕉風》文藝刊物第499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馬華文壇“前輩”的文章:

快為這病態的社會做點什麼 ◎ 莊若


新年快樂!
2009年會比去年好。
哦,你一定以為我唱反調、窮開心。
千萬別那麼認為;我是認真嚴肅,我來真的。
我有個叫James的客人,三杯黃湯下肚,就像世外高人。他每一見面就對我說:「恭喜發財!」不管是不是新年,都是同一句話。
你一定以為,他是siao(瘋)的呀。
我倒認為,他這句話很有道理。
這是「我要為這病態的社會做點什麼」的使命(抽屜,你看,我行文沒「感」、沒「力」,也從來不「性」泛濫。有夠道德的了。)
閑話少說。我們一定要團結一致,為社稷謀福祉。
我們可以做什麼?
首先:
一定要禁掉「過年之後會更慘」這句話。
根據「吸引法則」;我們要更加樂觀、開心,明天才會更好。
不要等待詹宏志或馮久玲啦(可能他們不得空。)
讓我們自己來做自己的「樂透活趨勢研究報告」:
今年會比去年好!

經濟:
我不是很懂經濟啦。
不過知道石油、棕油、鋼鐵都跌價了。美國要做人造太陽了。
石油、棕油、鋼鐵跌價,有些東西(例如電能、練奶、房子)成本跌了。消費人可以要求「低一點」。
很多東西都更便宜了。
蔡瀾都說:要開餐館此其時也,店租是時候壓一壓了。“Secret Receipt”不是97年起家的嗎?食物「平靚正」最重要,可以省掉裝修。
工人素質會提高一點,沒有誰敢亂跳草裙舞了。
網絡生意大行其道,電腦不是跌價了嗎?Soho族有福了。

藝術品味:
我也不是很懂藝術啦。
小成本藝術;例如寫作,繪畫,獨立電影,獨立音樂可以發圍了。
商人只想小刀鋸大樹,不敢隨便花大本錢,製作大爛片了(最多是小爛片)。
流行偶像要錢少一點,不良消費文化被減至最低點。
省點錢,可以去圖書館看書,去畫廊看畫。
精明消費;重質不重量。生活品味提高。

交通:
我也不是很懂交通。
但可以多走路,騎腳車,減少空氣污染。
可以壓低過路費,巴士票價矣。
可以國內旅遊,或者市內旅遊;不用做「國家娼妓業」(英國王公名言)了。

宗教文化:
我不是很懂宗教文化啦。
樂活、慢食運動、簡樸生活、有機種植都可以開始推行了。
可以多素食,少殺生了。阿彌陀佛。
沒錢造假(尤其馬六甲州政府)古跡得以保存了。

教育:
我也不是很懂教育啦。
沒有工作,有些積蓄,可以去讀書。
有工作,有積蓄,可以讓孩子多讀些書。
讀書幾年,做硑究幾年之後,雨過天晴,可以大展雄才。

政治:
我更加不懂政治。
不過,前國家領袖說過:河水乾時,骯髒東西就出來了。
河水乾時,是Gabah(分區淘水捉魚)的好時機。
河水滿滿時,人民說:反正夠吃,不用計較啦。
河水乾時:人民政治覺醒,火眼金睛,說:我都不夠吃了,你還不吐出來!
大魚小蝦(小霞別擔心,不是說你。)都要捉了。
金錢、權力造成腐敗。現在人們不用找錢忙,很得空,可以看緊人權了。

上面,我只寫一點點,真的不是什麼都懂。
不過,你比我更聰明。為什麼不替我加多幾句(條件是:只管積極樂觀,不提那些衰事。)越加越多,再把文章轉貼出去?
明天會更好!

没性感力?什么意思噢? 抽屜 [會員:rednoseking] 2009-01-03 @ 00:41

使命"感" 等贅字 0reo [會員:0reo] 2009-01-03 @ 16:16

以知識性來說,Oreo也有認同感矣。此篇文章可讀性雖然高,可是悟性與適應力不強者,進行閱讀的時候,可能會產生無力感。

只是引例而已。你可以想想如何修改,變得更像人話。 莊若 [會員:johnrock] 2009-01-03 @ 16:5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子:

這樣的分類原只是為了方便權宜論者的品頭評足、條理分析,整體上可以讓我們看得更清楚劉富良的詩作的關懷面向與思考重心,尤其是詩的語言和象徵的高度可塑

劉富良一系列書寫城市的詩最見其功力,包括《一座城市的吃法》、《虛擬一座城市》、《星期五的城市》、《急凍一座城市的勃起》、《Lost Highway》等,超現實的畫面,配上潛意識的欲望,在詩人娓娓敘述道來,總是感覺一切熟悉處,卻有著最詭異虛幻的荒謬陰森之

結論:有夠不道德的文章?(保留)

[ 點閱次數:11024 ]

在城市的鏡像裡,一對幽浮的眼睛游過 (中篇)  ◎  劉富良
企鵝的尾巴,观赏手册 2008-12-22 19:24:37
Bookmark and Share

張光達文

2. 虛無鏡像

劉富良一系列書寫城市的詩最見其功力,包括《一座城市的吃法》、《虛擬一座城市》、《星期五的城市》、《急凍一座城市的勃起》、《Lost Highway》等,超現實的畫面,配上潛意識的欲望,在詩人娓娓敘述道來,總是感覺一切熟悉處,卻有著最詭異虛幻的荒謬陰森之感。比如《虛擬一座城市》中,城市的邊緣與中心的對照,停泊與漂泊的對照,現實街道與隱形的貓的對照,鏡像與現實的對照,深刻表達敘述與現實的分裂,肉身與欲望的分裂,真理與夢想的分裂,記憶與意識的分裂,詩人成功地開展了一場擺盪在虛無主義與虛擬現實的狂想曲中,活在當下「後現代」的城市時空,一切敘述或再現也不過是另一種虛擬的形式,或曰另一種形式的虛擬,記憶如是欲望如是,所有擁有或失落的如是,在城市的街道角落或某個異度空間的亦如是:

停泊,也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
漂泊

因此成了詩句中的關鍵字,

我們終究逃不出我們心裡的那一座
虛無的
城市

很可以成為詩人對現代人自身的存在意義與心理欲望,所流露的悲觀宿命、虛無體認的最佳寫照。然而致力於經營城市詩書寫的詩人劉富良似乎樂此不疲,他用一個接一個的城市寓(預)言,堆積出一個接一個城市島嶼街道暗角的中心邊緣的斑駁面貌,卻在敘述轉折間推倒一個接一個存在意義愛慾死角的廢墟殘骸,內爆及瓦解一個接一個分崩離析的符號碎片,讓身心的漂泊斷裂與感官情慾的逾越成就了一則拒絕體系游移不定的敘事結(解)構,一則沒有解答不見救贖的(後)現代城市寓言的文字/存在劫難。

城市在詩人以現代主義為背景的存在虛無精神視野的探索掃瞄下,其中感官欲望與情慾想像的幽微心理轉折,現代主體意識的身心分裂與都市叢林的超真實符徵,在在顯示劉富良詩擺盪在現代與後現代風格的交叉路口。但必須指出的是,劉富良對文字語言與現實生活的轉喻或指涉是頗為自覺的,《急凍一座城市的勃起》中的詩人一如往常吃泡麵時不忘暗諷:「又有人說起後現代」,城市百無聊賴的生活在詩末段顯露無餘,詩人的敘述口氣亦莊嚴亦詼諧地透過身體欲望與感官戀物的片斷,和盤托出(後)現代城市生活的無聊空洞而又理直氣壯的自我存在。而敘事主體更多時候審視自我存在的反覆衝動與極致表白,則是把現代都市的主體精神與後現代的敘述姿態共冶一爐的形上演出,一些重複出現的人事物及其情境象徵,這一次被書寫成後現代生活主體的「口腔期」,糾結食、性、身體與死亡(或存在)的誘惑欲望/想像,在《一座城市的吃法》的敘述形式中達到最高點。作為食物、愛情、情慾、身體、記憶的意象鏈中,從廚房煮食轉換到愛慾纏綿,巧妙地把以食物轉喻情慾的「性戀物」(sexual fetism)調理成食物即戀人的「食物戀物」(food fetism):

就這樣將感情記憶之類的東西煮至糜爛

時代來到後現代了,感情有如三分鐘速食麵般來得快去得也快,食物的吞咽吃法是口腔情感或欲望的換喻,連吃的味道和狀態都是一種心理機制上的再現:

迷迷糊糊中
愛戀的屍體終於被不知所味地
一口吃下肚

食慾猶如性慾般在「迷迷糊糊」、「不知所味」之下完成,完全改寫了一般畫面的交歡激情快感,而在半推半就的心理暗流下,更為令人側目的是從「食物戀物」中所引導出潛意識的「戀屍欲」(necrophilia),以及由戀物到戀屍與嗜糞(coprophilia)之間的滑動替代。造成這一切戀物心理的置移(displacement)、替代(substitution)與否認(disavowal)的書寫欲望,著眼於暴露一切現實存在的禁忌和身體感受的矛盾糾葛,透過觀賞一出存在著「身體恐怖」(body horror)的黑色荒謬劇,即享受著人性肢解、精神分裂與身份變異的豐盛晚宴,如是敘述主體或自我便讓書寫/閱讀獲得窺視另一自我(the alternate me)的超額快感,象徵了自我即他者/差異/虛無的主體身份與存在主義的持續辯證/辨認。在這方面來說,讀者可參考其他詩如《現象派:開放城市》、《抽離然後》、《月亮》、《關於我們共同絭養的主題》、《如果電話鈴聲持續著……》等作中關於自我與另一自我/鏡像/他者的存在反思:

突然崩斷
我體內的地平線,潰敗了
最後的防線
而高能量燙熱的月亮
終於爆發,迸裂成破碎飛行的
夢魘王國 ——《月亮》

惶惑地逃亡,躲入地窖
他在地窖中一再祕密捧讀我的詩
只能是這樣的無法經歷
我一直想知道的但他堅持不透露的
通通沿著獨角獸走過的蹤跡
演變我們最隱秘的主題。——《關於我們共同絭養的主題》


--尋找,我們都在各自尋找
(如果有的話)另一個代名詞
--附屬這座寂寞城市的
代名詞

“至少,我們是同類的。”
“咍囉,陌生人,”
我是指,我和他,同生於這座城市
我們都不懂得說“我愛你”——《如果電話鈴聲持續著……》

另外劉富良若干書寫城市的詩,如《Lost Highway》中擷取電影鏡頭的拍攝手法入詩,其實並不會太令人感到奇怪。因為城市與電影都同樣具備迷宮般的現實影像,兩者同時具有某種程度的規範秩序感,但又同時呈現出亂像紛陳崩離斑駁的面貌。基本上電影對(後)現代城市的再現虛擬,反過來改變了城市人對現實的體認,尤其在商業資本主義主導的商品活動機制中,城市人的存在虛無心理狀態,被後現代的科技文化(cyberculture)滲透到日常生活當中,化再現為擬真世界,展露出一種後現代既頹廢絕望又充滿浪漫神秘的欲望追尋。這個充滿浪漫欲望追尋的旅程或許是一段高速公路的奔馳所帶來的快感:

都市 璀璨著視線模糊的快感
沒有傷心 我們曾經共乘一段
高速公路

或許是開車逃離城市的寂寞逃亡:

我駕著車逃離城市
沿途一排排店屋叉開炫惑
無聊炫麗的璀璨
飛機低空掠過迷離的寂寞

有著城市人長期郁郁寡歡與渴望脫軌的浪漫情懷和理想企盼。

我的閱讀印象是,相對於早期劉富良較為集中思考存在主義探討死亡虛無的詩作《死亡組畫》、《與虛無對話》、《夢的預言書》、《零的睡眠》、《金屬邊緣》、《鏡象情迷》,劉這些較後書寫的城市詩(純於詩的發表時間先後而言),無論是在語言形式經營還是主題關懷上,毋寧較接近村上春樹式的後現代風景視域,詩中城市主體強烈的後期資本主義屬性,在高度普遍性的資本體制的(自我)異化中,想像與重組(或瓦解)各類象徵符號,甚至以徹底失望、絕望、渴望、幻滅為態度所作出一連串的記號重組或無力的反叛,對於詩句中大量出現的欲望、記憶、情慾、理念、身體、愛透過高速公路、海岸綫、眼睛、黑夜、貓、島嶼、魚缸、馬桶、公寓、夢等等個人化或非個人化的象徵符號,給了一個神秘想像另一種共同關係的可能。如同村上春樹的作品給人的整體印象,小說中一個神秘不明的事件,等待敘述者去採取行動追索,行動的前進與時間流逝的追尋重訪在敘述交錯中展現主體悲喜交集的命運,在反覆追索的過程中反映出敘述角色幾乎宿命的共同性格。毫無疑問地這些作品或多或少對劉富良的詩造成影響,主要表現在一種敘事視野與生活態度的語言傳達上,如《四月感覺》、《傷》、《星期五的城市》、《因此我們總是悲哀的》、《最隱秘的主題》、《When the Cat’s Away》等詩中充滿悲喜交集的生活感覺,的確呈現出現實中人際互動的離奇荒謬:

“仿彿又聽到海岸線的嚮往與掙扎。”
“如果時光能夠倒流……”
“但什麼都在曲折改變的唷已回不到最初。”
風的鹹味逐漸滲透房間 —— 《四月感覺 》

所以你仍舊抽著煙望著遠方
於窗邊,不發一言
你思考一如煙霧。
我肩扛釣竿悄悄
出遊,留一張紙條於
桌上:“不必等我回來。”—— 《傷 》

然後從此逃離了夢的邊境四處
旅行,帶一口箱子
裡面鎖著
我渙散的眼神,暗中
豢養水母穿梭 —— 《最隱秘的主題 》

《象徵式》則反轉了書寫/思考/欲望與現實/存在/象徵的關係,詩語言的抑郁情境毋寧更為接近村上春樹的書寫風格。村上春樹式的生活與死亡的思考辯證,對劉富良來說,書寫城市詩時好像是很自然的一部分,無論是展示那種冷漠郁郁的死亡方式,抑或是誇張如特技演出般的死,靠著這些書寫死亡的想像欲望,嘗試摸索生活的存在意義和生命象徵。如果我們參照拉康(Jacques Lacan)的鏡像理論,將眼睛視為某種欲望器官,很明顯的在劉富良的詩作中這個敘述清晰地講述著欲望主體/自我的閹割創傷,如同《水母,繼續游過》一詩中的:

凌晨五點
我把眼睛擠出
扔入洗臉盆的排水管
讓水沖走

敘述主體面對現實體制的(自我)傷殘,而另一個自我/他者作為一個呈現差異,並被指認為差異的形象存在,無疑成了敘述主體渴望呈現、心理戀物的一面表達之鏡:「刮鬍鏡冷冷見證」。自我與另一個自我(他者)的鏡像關係,透過夢、記憶、空屋、創傷、幽靈的召喚一再浮現、壓抑回返,在《無題》第二首「對照」中具體表達:

失眠的鏡象
我的床上
被扼的睡眠
躺了又起
起了又躺
始終是那兩對貓瞳――

誰也沒有成功離開

這個創傷主體對自我/他者的辯證和認同表達的形式,於《眼睛事件》一詩中達到一個高度,其中自我解構與他者異同的指認敘述,可謂極盡誇張怪誕想像之能事,集詩人欲望敘述與敘述欲望的象徵形式的大成。

[ 點閱次數:10917 ]

在城市的鏡像裡,一對幽浮的眼睛游過 (上篇)  ◎  劉富良
企鵝的尾巴,观赏手册 2008-12-16 10:54:00
Bookmark and Share

--序劉富良詩集《零的睡眠》 --- 張光達

劉富良的詩,讓我看到七字輩詩人對詩語言與文字世界的致力經營,對欲望書寫/書寫欲望的自我開展的灌注。在眾多書寫城市生活與存在體驗/探索的詩作當中,給我一個很強烈鮮明的印象,也是劉富良詩中最值得觀察玩味的一個切面,字裡行間浮現一座頹喪而又敗德、極度無聊卻又孤寂耽溺的城市,一個日常生活瑣碎化、人際關係嚴重隔離分化的存在形式狀態。在劉富良大量書寫欲望與存在思考的文本空間之內之間,意義分崩離析,意旨四處漂流浮動,絕沒有任何道德教條或人際規範可以挽救糾正,也不會有世俗的象徵秩序或法統體系可以加以歸類框限。劉富良作為一個詩人的主體性的那個部分很頑強,充分表現一個詩人的創作自我,自由創造,拒絕成規,不給予任何解釋和答案,完全放棄世俗道德主義教條的救贖,任由作為讀者的我們,在詩語言的碎片斷句中漂流擺盪、載浮載沉,在後設形式的書寫敘事中說一些荒誕不經、光怪陸離的生活故事,不論是令我們坐立難安的生活體驗,或感同身受的哲思辯證,其中不容我們忽視的是這些詩裡行間,總能瞥見一些瞬間人性存在的真實浮現,身體欲望與情慾想像的鞭辟入裡、百味雜陳。

1. 欲望主體

七字輩的劉富良,在詩句中不斷書寫現代城市的亂象叢生,反覆搜索生活在鋼骨叢林中的城市人對其自身的存在意義,伴隨著龐大充沛的動量與活力,透過描寫城市某個局部的景觀或鳥瞰圖,放大呈現有如特寫鏡頭的近距離凝視,重組或內爆鏡頭底下的個人、生活、身體、情慾、意志、思緒,成為一種殘酷變異的現代生活隱喻、身體欲望的衝撞思路。像詩集中的《墮落天使》、《四月感覺》、《罐頭男人》、《眼睛事件》、《現象派:開放城市》、《愛過以後,天亮以前》等詩,敘述視角緊扣住都市生活中的某個現象或某個事件,生命中多少這般不安困頓的思緒幻象,供我們的年輕詩人用文字敘事的力量,摩挲尋思世事點滴,觀察鑽研人性欲望底下的幽幽騷動、斑斑痕跡:

當偷窺狂說:“連
偷窺狂也是抽象的,”
“嘿,沐浴也只是虛擬。”
浴室頓時還原為臥室
你仰臥在床上自慰
仿佛聼到有人說:
“你既是偷窺者,”
“亦既是虛擬者。”——《現象派:開放城市》

我多麼希望樓梯口偶遇一名暴露狂
沒有什麼大事。我盤算
今晚在所有餐室打烊以後
向自動販賣機換取一罐可樂
以一枚珍藏多年的錢幣
“可樂萬歲!”
錢幣響亮地歡呼。——《爱過以後,天亮以前 》

那時我正在車里紅燈前慢搖滾
你正從容步行是斑馬線
馬路的寂寞上沸著忐忑的無聊
飛機低掠過賊了地店屋

那天我意外地穿了襪子
趕赴溜冰課程——《California Dreaming / 遇》

再比如寫生活擺盪在善意與惡意之間地帶的城市人頹廢孤寂面貌的《墮落天使》:

他不知道他是惡意的
但其實他是如此善意。
一條高速公路穿梭我
城市美麗地綻放孤獨
街燈無感覺地頹廢著
寂寞的賊幾番進出寂寞的店。

這種既頹廢無聊又引人思索、既善於分析又荒謬矛盾的心理糾結,充分展露出都市叢林的超現實性格,意即現實與幻象的難分難解,主要通過一連串的矛盾句來具體表現這份城市人的冷漠疏離與流連耽溺狀態。詩末的鐘擺滴答的城市意象的鋪陳,反覆持續又百無聊賴的時間流失,與繼續墮落的反諷語意交錯,竟把都市人的存在心理癥狀正視得如此司空見慣、理直氣壯,卻又處處見出其光怪陸離不可置信的超真實的一面,意即現實與再現的依違關係、詭異錯綜的難以厘清。

寂寞是現代都市人存在生活的共同普遍體驗,或一種對黏滯困頓生存環境的精神狀態。《墮落天使》中的寂寞的賊在其生活荒唐孤獨的背後,其實有著最典型的城市人的普遍經驗與心理象徵,劉富良大部分書寫城市精神或現代生活的詩,無論是直面書寫或採取橫切面的心理描繪,皆充分展現這個「寂寞的賊」的某些存在本質:寂寞、孤獨、冷漠、疏離、壓抑、敏感、百無聊賴、漫無目的、游蕩、漂泊心靈、充滿幻象……。這個「寂寞的賊」或是「罐頭男人」,無論是「背向公寓旅行」,或「宿醉後的早晨孤獨醒來」,詩語言的基調反覆圍繞在上述那些都市生活與存在精神底下的陰郁美學本質:

但水果多汁你說最遠的
漂泊是在這座城里陸續
和人們擦身而过走失的
貓則任由高速公路處理
還我眼睛還你鑰匙此別
朝向北方背向公寓大門
不必犹豫我們就這样吧——《背向公寓旅行 》

是一種絕對的孤獨
當高速公路連同酒泡消逝以後
冰開水的早晨
錄影帶投我以冰冷的眼神——《宿醉後的早晨孤獨醒來》

配合這個陰郁美學氛圍的反覆操作,是劉富良在詩語言形式上的標奇立異的刻意經營,有意在傳統的美學成規與主流社會的規範期待視野以外,另尋一套發聲說話的方法與位置。如果我們同意語言、敘述、視角已是社會規範內的建構,任何逾越這個社會規範或期待視野以外的欲望書寫,必然是敘述者對主流價值觀一個有意或隱晦的抗拒姿態和顛覆手段,那劉富良這些詩行中一再出現的頹廢游蕩裸露的身體意象、險惡而美麗的眼睛意象、漂泊的島、變形的黑夜、如夢如幻的高速公路、公寓的貓等等的一再重覆出現筆下的意象,效果仿佛激發詩人或敘述者與城市的相生相克的關係,在承襲作為現代主義背景的都市書寫的重要母題時,極盡書寫的欲望與欲望的書寫、現實與想像的翻轉之能事,便顯得格外動人。《眼睛事件》一詩中有關城市主體與語言及社會制約建構(或解構)的關係,引領讀者重新思考詩語言(文學)與主體存在欲望的關係,無論是詩敘述者的「我」、「他」或「我們」,這個詩中的主體聲音衍生許多與城市對話或對質的辯論,尤其詩人對敘事形式所作的意識流、存在辯證到魔幻寫實的種種實驗,固然讀來令人動容,但滿布詩行間的語言秩序的崩裂、人物精神現象的錯亂、社會人際關係的不斷移位錯位、記憶的大量擴散、模糊變形,與欲望主體的存在耽溺的情慾想像/幻象,組合(或拼貼)成一令人暈眩的敘事網絡,形成城市人/我/眼(I/Eye)關係中最撲朔迷離的精湛演出之一:

眼睛里,自背後
他冷漠水平綫注視著凝固著無夢的我
我冷漠垂直綫注視著地上曡合的影子
影子冷漠傾斜注視著
天上冷漠注視著他的
冷漠的月亮——《眼睛事件之一:解構 》

月光在吠,貓瞳閃爍
夜是寂寞逃亡的過街老鼠……

一條高速公路奔馳不息

你害怕
你非常害怕
我害怕你的害怕
我非常害怕
(爲什麽我們不能一起豢養害怕)——《眼睛事件之二:迷路 》

記憶是圓球體的溜轉,房間是只沒有摩擦力的貓
赤裸的男人背對著鏡子,鏡子光滑
貓瞳眈視,記憶充滿魚的腥味

我們就這樣地祕密愛戀著
鑰匙孔與瞳孔的神秘性存在

浴室有水聲傳來,耳朵探聽到
水聲流過黑髮、頸項、胸膛、
坦腹、陰毛、鼠蹊……——《眼睛事件之四:變形 》

他有我所不能了解的渾沌
他的鼻息深沉,睡態如弱水三千
唇角酒渦泛著余漾
逐漸擴散、遠去……

你終於疲累地擱下了手中的詩集
於床邊,窗外一場滂沱不住襲擊
公寓模糊的臉孔,暗中
房間里一對幽浮的眼睛悄悄
隱逝 ——《眼睛事件之四:變形》

《眼睛事件》藉四個與城市有關的指涉事件相互關聯形成辯證,串聯其間的是眼睛的主意象,敘述的不是「真理越辯越明」或「眼睛是雪亮的」之類的傳統主流敘述,而是在詩人的語言虛構想像世界(或詩中的房間喻象)中,促成詩人敘述的欲望的基本動力,以欲望想像來駕馭書寫/敘述的思考方向和關懷旨趣。劉富良在此詩中展現其豐沛的想象力,出入虛構與現實,不屑為主流道德教條所困囿,每每有新穎獨到的感官譬喻和幻魅效應,在在顯現其語言調度的能耐與潛力。

[ 點閱次數:10821 ]

順流逆流,七十年代粵語歌后徐小鳳  ◎  劉富良
企鵝的耳洞,音樂記憶 2008-12-11 13:37:56
Bookmark and Share

喜欢上徐小凤的歌,是在2004年,那时开始喜欢听粤语老歌,郑少秋的《笑看风云》,钟镇涛的《让一切随风》,陈百强的《一生何求》,许冠杰的《世事如棋》。。

为什么会喜欢老歌?是因为老歌歌词里岁月的结晶,那当中有着看透世间浮华的透彻,这份透彻代表着成熟的思想,和豐饒的精神内涵,这是现在许多幼稚的新歌歌词所欠缺的,如同现在的人,如同《海角七號》。

年屆三十,對時光流逝和浮生百事的體會已深達骨髓。世事如流,曾經多少囘順流,抑或多少囘逆流,當中多少滋味在心頭,幾度迷惘夕落旭升,冷暖來去,悲愉自知。

我最喜欢这句〉〉每一串汗水,换每一个成就,从来得失我睇透,心里从不会强求。

不知道在那天边可会有尽头
只知道逝去光阴不会再回头
每一串泪水伴每一个梦想
不知不觉全溜走

不经意地在这圈中转到这年头
只感到在这圈中经过顺逆流
每颗冷酷眼光
到每声友善笑声
默然一一尝透

几多艰苦当天我默默接受
几多辛酸也未放手
故意挑剔今天我不在乎
只跟心中意愿去走

不相信未作牺牲就实现可以拥有
只相信始靠双手找到我要求
每一串汗水
换每一个成就
从来得失我睇透
心里从不会强求

[ 點閱次數:12591 ]

不要以為聲音就是答案 (轉貼)  ◎  劉富良
企鵝的尾巴,观赏手册 2008-12-08 14:07:18
Bookmark and Share

邏輯的價值在於培養思維過程與論證過程的嚴謹性,使我們不人云亦云,或盲從權威、迷信領袖。

邏輯講究推論,即說話要有根據,結論要有理據。現代人一般都會明白如果有人說“A是錯誤的,不需要有什麼理由,錯誤就是錯誤”,這是非常危險的言論。但如果有人說“A是錯誤的,因為B”,不少人就會以為這是非常理性的言論,但事實未必如此,因為我們必須檢驗B是否可能導引出有關A的結論。如果B與A沒有必然的演繹關係,這種言論與上述沒有理由的言論一樣有問題,只是後者看起來比較文明一點。職是之故,我們切切不要一聽對方說“我有理由”,或“我有根據”,或“我有見證”,就不再追究其理由是否成立,其根據是否有道理,其見證是否沒有問題,並且必然地推導出有關結論。總之,不要以為聲音就是答案。以下給你舉例說明: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Robert Spitzer在2001年美國心理醫生協會(APA)年議會上發表研究論文〈是否有一些男同性戀者與女同性戀者可以改變他們的性取向〉(Can Some Gay Change Their Sexual Orientation?),結果被反對同性戀的宗教人士大作文章,指同性戀可以改變,也應該改變。

這篇論文明明寫明是否有一些(some)同性戀可以改變,但經反同性戀宗教人士利用與宣傳,遂變上所有同性戀可以也應該改變的“證據”。

這篇論文在學界廣受批判的最主要理由是,研究員有聞必錄,換句話說,他訪問這些自稱可以改變的人,然後就相信他們說的話。在一個普遍視同性戀為怪胎與錯誤的社會,有多少同性戀者敢自稱同性戀?在一個宗教高度壓抑的團體裡,如果有人承認自己已經不是同性戀者,我們怎麼知道他是說真話還是假話?抑或,我們怎能知道,縱使他不是存心做假,他是否只是一廂情願以為自己已經改變?

這些問題,研究員並沒有好好交待。有人因此向Spitzer提出,有兩種方法可以測試這些受訪者的告白,一是接受測謊機(polygraph)的測驗,第二就是接受陽具充血(penile plethysmograph)的檢驗,即它可以測量受訪者在觀賞色情錄像帶時,陽具的充血度數。換言之,它可以因此檢驗受訪者的性慾被哪一類的錄像帶挑起,這可對比他們的訪問內容,以檢試他們說自己已經不是同性戀者,對同性完全沒有“性”趣的告白是否屬實。

Spitzer身為一名學者,他坦承這是不可少的測試方法,但問題是,所有受訪者中,竟然沒有一個人願意接受上述兩種科學儀器的檢驗!

這些自稱已經改變成異性戀的人,可以口沫橫飛的宣傳自己的改變,卻沒有勇氣接受科學測試。這現像說明了什麼?

如果有人告訴你某某牌子的洗衣粉舉世無雙,什麼污垢都可洗脫,說得七情上臉,甚至聲淚俱下,就是當你說要來試試看能否洗脫某種油漬時,或與其它洗衣粉一起比較,他當場拒絕!你說,你會怎麼想?你可能天真地照單全收,他說這洗衣粉好,這洗衣粉妙,結果你就馬上十桶八桶買回家嗎?

凡是言論都要檢驗,不要以為聲音就是答案!

星洲日報/自由靈魂.歐陽文風. 2008.11.02


p/ s

歐陽文風的專欄文稿常能激盪思考,分析指出人們平時易犯的思考盲點和詭辯。有興趣的朋友參閱:

http://www.sinchew.com.my/taxonomy/term/26

[ 點閱次數:10610 ]

不要只有形容詞!(轉貼)  ◎  劉富良
企鵝的尾巴,观赏手册 2008-12-04 23:24:30
Bookmark and Share

哲學家懷海德(Whitehead)針對邏輯的功能與意義,言簡意賅地指出邏輯不只可以給人自由,還可給予我們勇氣,“缺乏邏輯的思想,在下結論時,會猶疑不決,因為他從來不知道它所指的是甚麼,或者它的假設是甚麼,他也不知道對假設要信任到甚麼程度,或者對假設的任何修改將會引起甚麼後果。”懷海德也強調,沒有邏輯,就沒有科學,因為科學的本質是合邏輯。

一個重邏輯推論與理性的人,是一個講理的人。講理的人不會說話無根無據,也不會在反例出現時,死撐到底,死不認錯。邏輯,無論是演繹邏輯或歸納邏輯,都在推論,不是只有結論卻沒有根據。我指的“根據”是指理性的根據,而不是任何根據或理由。如果有人說林少爺的話有問題,他不是好人,因為他的那張嘴太大,與面部其它器官不成比例,而且還有口臭!這人的結論的確有根據,但卻不是理性的根據,我實在看不出為何一個人的嘴巴太大和口臭,與他說話正確與否,或為人之好壞,有甚麼必然關係。

當然,以上例子比較極端。在21世紀的文明社會,真的有人如是想,大概也不好意思如此說。但另一種類似的例子卻比比皆是,處處可見。不少人喜歡以“極端”、“偏激”來形容別人的思想,卻完全提不出甚麼理據來。很多人對他不能認同或不喜歡,或直接認為錯誤的言論,均以“極端”和“偏激”形容之。“極端”與“偏激”成了最方便與流行反對他不喜歡,甚或不了解的言論的形容詞。至於有關言論如何“極端”,如何“偏”如何“激”,不是只字不提,就是語焉不詳。

如果讀者中有人不重邏輯思維,也不太理性,難免以為如果有夠多的人說某個人極端與偏激,那某某人十之八九極端又偏激。這種一見形容詞就以為是“証據”的人,在我們社會不會太少。

另外一個被濫用的形容詞就是“道德”。不少人動不動就祭出道德來訓人,說這不合道德,那很不道德。但為甚麼不道德,往往語焉不詳,為甚麼傷風敗俗,也不加以說明。對許多人來說,道德與傳統同義,如果違反傳統,就等於不道德,難怪過去有人會以為“不聽話”的女人很不道德。

還有一些人最愛怪咎西方,凡是他不喜歡的就說是受西方影響,把西方等於錯誤。這種訴諸傳統和“西方邪惡論”最“謬”之處在於論者往往不懂歷史,比如說有人罵西方性開放,殊不知我們中國老祖宗的性觀念比許多西方人更開放,一夫一妻制不是中國的傳統和文化。所以更重要的問題與哪一個方向沒有關係,管它東南西北方,最關鍵的在於有關思想到底有甚麼問題,如果不能具體地指出來,僅一句“受西方文化影響”是完全沒有意義的空話!

若要避免這種思考謬誤,必須多問“為甚麼”。

星洲日報/自由靈魂.歐陽文風.2008.10.19

[ 點閱次數:10813 ]

回顧2008年11月,企鵝最愛影片  ◎  劉富良
企鵝的心腹,偏愛名單 2008-12-01 20:47:32
Bookmark and Share

觀片量:49部

思考命題:
環境對靈魂的制約束縛,壓抑每積累;
旅行為遠離日常的巢臼,漂泊無盡頭.

1. 《 史楚錫流浪記 》1977 德國,Werner Herzoq 荷索

布鲁诺从监狱获释,戒了酒,在街头卖艺为生。他认识了一个时运不济的妓女爱娃,但两人均遭到流氓的骚扰和毒打。布鲁诺的邻居是一个怪老头,他要移居美国,两人便跟他一共前往。在他们居住的威斯康星州,一片荒凉景象。布鲁诺当修理工,爱娃当服务员,两人买了一辆房车,但入不敷出,眼看房车要被银行收走。本片描写的世界,无论是德国还是美国,都非常凄凉,全片渗透着一种对环境的悲观,教人看得颇为郁闷。电影里那只一听到音乐就跳舞的鸡,象征着环境可怕的循环,人的无能致使环境制约力量变得强大。

http://www.mtime.com/movie/23740/

2. 《 搭便車 》1994 捷克,Jan Sverak

为了逃避日常生活的无聊巢臼,两个男子买了一辆车,开始在全国到处旅行,直到他们在路上遇见了一个单身的女孩。于是他们开始一起上路,分享着欢乐。还有一个神秘的家伙,有一辆更好的汽车,一直在寻找那位女子。他是她的初恋情人。在女孩内心将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没有人知道,除非是看到影片的结尾。

http://www.mtime.com/movie/27835/

3. 《 無形海浪 》2006 泰國,彭力•云旦拿域安

日本人乔志(浅野忠信饰)是澳门一家餐厅的副厨房长。坐船去餐厅上下班曾是他生活的全部,但突然有一天,他的生活却180度的大转弯。那就是他开始和迷人的老板太太偷情。但不久之后他们的关系被老板发现了,老板为了考验乔志是否忠心,命令他毒死自己的妻子也就是乔志的情人,于是乔志开始为残忍地杀人做起准备……作为补偿,老板答应让乔志去普吉岛休假,但在奔向乐园的船上,他的房间却破旧不堪。离开房间,他来到甲板,他遇到了一位美丽的神秘女子诺伊(姜蕙贞饰)。在与她相遇之后,乔志对她越陷越深,但在浪漫爱情的掩盖下他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事实,发现自己卷入了一个精心策划的阴谋中,局面变得不可收拾……

http://www.mtime.com/movie/40915/

4. 《 心如潮湧 》2004 比利時,Gilles Porte

一个是巡回演出独幕剧的女演员,一个是害羞潦倒的流浪汉,一次不经意的舞台互动让他们俩结下了情缘,男人抛下了一切,跟着她一站又一站的演绎爱情,直到现实如浪潮来袭。全片于法国北部拍摄,秋日萧瑟的乡村、海边,以截然不同的温柔细腻,捕捉了恬淡宁静之下的情感波涛。女主角友兰达·梦露这回身兼导演,以剧中剧呼应外遇情感的内心挣扎,真挚动人。

http://www.mtime.com/movie/18944/


5. 《 基督的最後誘惑 》1988美國,Martin Scorsse

影片根据尼科斯·卡赞察斯基的小说《最后的诱惑》改编。木匠出身的耶稣经常为偏头痛所折磨,他在朦胧中感到了上帝的召唤,意识到自己将作为救世主,牺牲自己去拯救世界。他开始了在沙漠中自我放逐的40天的寻道之旅。影片中表现,当耶稣的精神战胜肉体,他就无所不能,甚至挖出自己的心脏给门徒看,叫苹果树立刻生长结果。

但是他无法驱逐自己的内心的魔鬼,也无法平息对于自我的犹疑,他表现出一个普通人所具有的惶惑和忧虑,倒是犹大不断的安慰和鼓励他。耶稣在人性和神性之间摇摆。清醒后的耶稣指使犹大去向当局告发自己,以帮助自己实现为世人赎罪的使命。几天之后,头戴荆冠的耶稣被罗马士兵钉到十字架上。耶稣在十字架上忍受着巨大痛苦,恍惚有一位天使告诉他上帝已经解除了他的责任,从此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耶稣在天使的陪同下走下了十字架,像普通人一样娶妻生子…

几十年后,奄奄一息的耶稣在病榻前见到了自己从前的几个门徒。犹大突然指责耶稣背信弃义,未能完成赎罪的使命。这时,耶稣才发现一直在自己身边的天使竟然是撒旦的化身。

http://www.mtime.com/movie/10915/

特別關注:《 紅顔孽債 》1970西班牙,Luis Bunuel 布紐爾

年轻的女人特莉丝塔娜母亲死的时候,她的委托监护人是受人“尊敬”的堂·路普。堂·路普表面是众所周知的麻烦绅士,但堂·路普着不可告人的致命弱点喜欢侵犯女人,他开始对清白无辜的特莉丝塔娜进行诱惑和骚扰,虚伪的堂·路普想将她占为己有,布努艾尔又一次将镜头对准资产阶级的虚伪冷漠,以及这种虚伪冷漠对美对生命的压抑和摧残……

http://www.mtime.com/movie/15760/

註明:影片資料來自時光網站

[ 點閱次數:9320 ]

Kepada Z, Cinta mu  ◎  劉富良
企鵝的蛋胚,新詩創作 2008-11-25 23:36:17
Bookmark and Share

Begitu kejam dan tajamnya kelembutan mu, yang
kehilangan sesuatu pusat padat, bagi
menyokong hati,inilah sebabnya cinta mereka
terhadap mu, tarikan misteri gelap malam, itulah mu

yang tidak upaya menghilaui lagi, di antara
garisan panas dan sejuk, kebakaran mu
yang tidak menjadi, yang selalumya dalam
mata mu yang sukar dileburkan, dada mu
yang kekal senja sehidup...

Sampai bila baru kau mendarat? Apa
yang menghanyutkan ku, ombak daripada mu,
pagi hingga malam, dahulu hingga sekarang
berseboi-seboi, tak berhenti menggoyang
mimpi ku, dengan buih-buihan penuh kepahitan
dan kemasinan, apa yang dibauri mata air ku
kerana mu, kesemuanya, dan, ke akhirnya

sampai bila lah baru ku mendarat? di
lautan mu...

稿于2004/01/15

[ 點閱次數:10435 ]

Carver与强华(收藏)  ◎  劉富良
企鵝的尾巴,观赏手册 2008-11-23 23:25:18
Bookmark and Share

2008/11/18南洋文艺
●克安 回响

在《南洋文艺》上读到陈强华的〈烂泥诗选〉和赵少杰对这组诗的回应写的〈你不是烂泥〉时,我正好在读着Raymond Carver的诗选全集《All of Us》。

会把Carver和陈强华联想在一起,因为看到赵少杰写强华离了婚又生了一场大病,生命起了很大的变化。在1977年,Carver的生命也起了很大的变化。1976年的10月和1977年的1月之间,他因为酗酒太严重命在旦危而前后进了4次医院。半年后,虽然成功戒了酒瘾却也因为家庭长期的崩坏而无法挽回的和老婆离婚了。这之后Carver仿佛重新获得第二个人生似的,不只遇见了能和他相爱且互相扶持的第二任妻子Tess Gallagher,而且还终于可以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过自己的人生和写诗。

赵少杰还说他不喜欢〈烂泥诗选〉因为短诗不精悍,诗句太白,意象和诗意太淡。其实我很少读新诗,因为常常搞不懂那些晦涩的隐喻以及意像呀诗意呀什么的,导致看完了也不太知道整首诗的主题和它想表达的东西。由于自己对诗的鉴赏能力不高,所以也不太懂强华这组诗是否真的不好。只是凭感觉的读了之后倒是心里某些东西被触动了。这样的感动和我读着的Raymond Carver的这本诗集很相似。

这本《All of Us》的诗集里几乎可以说是收录了Raymond Carver发表过的所有新诗,在他逝世了8年以后由他的遗孀Tess Gallagher结集出版。Carver多数的诗都写得直接,用字浅白,而且极之personal。这样浅白直接的诗不想而知在当时发表后是受到了多么激烈的批评,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他的诗太直接简单,简直侮辱了读的人的智慧。虽然如此,他还是尽量不去理会外界的批评,坚持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一直持续的写下去。直到他逝世的前两个月,还可以和Tess筹备完成他的最后一本诗集《A New Path to the Waterfall》。

从他的诗里,我们看到Carver毫不掩饰的描写自己失意的人生。于是我们知道他几乎一生为酗酒所苦、第一任妻子甚至女儿也步上他的路成了酒鬼、家庭和事业因此而崩坏离析、甚至要两次宣布破产等等这些极之私人且阴暗的事情。就是因为他对这些都能够毫不保留、没有矫饰的写下,撕心痛苦诚实面对自己内里深深的阴暗,反而觉得他面对生命时的执着和坚毅,分外让人感动。

虽然有些人不喜欢他的诗直接浅白的风格,我反而觉得这才是他的诗的魅力所在。他可以用很少的文字,写出短短的却富有浓浓的诗意的诗。他的用字看似漫不经心又浅白,但是却能很精准的营造出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动人氛围,诗里行间充满了摸不着又确实存在的暗涌和急流,读来精彩万分。特此摘录一首名为〈Simple〉的短诗跟大家分享:

A break in the clouds.

The blue outline of the mountains.

Dark yellow of the fields.

Black river.

What am I doing here,

lonely and filled with remorse?

I go on casually eating

from the bowl of raspberries.

If I were dead, I remind myself,

I wouldn’t be eating them.

It’s not so simple.

It is that simple.

生命里平凡的景和事、简单却郁烈的色彩,看似百无聊赖却藏着隐隐的不安。生活里即使多么微小多么平凡的东西,一不小心,都是稍纵即逝。

我想,自己写了这么多,是想勉励陈强华吗?或许吧。但是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不太懂诗的人,把对诗人活在现今的不易为、对诗人浅白的诗的感动,细小微微的写下来而已。

It is that simple.像Carver所说的。虽然我们都懂那是有多难。

[ 點閱次數:11637 ]

文艺春秋《文学四神汤》詩評論四則(收藏)  ◎  劉富良
企鵝的尾巴,观赏手册 2008-11-23 10:55:42
Bookmark and Share

2006年12月3日,星洲日报的文艺春秋《文学四神汤》刊登了我的六首新诗《长大》,《腹泻》,《职业小说家之晨》,《巨鲸之骸》,《热带风情画——致卢梭》,《混沌》。

四位诗评论家(?)包括四字辈诗人田思,五字辈叶啸,六字辈庄若,以及七字辈翁弦尉。

無論優評或劣批,當中有多少真知灼見或美學偏見,我總是這般認爲,一些話不無道理,同時也有吊詭和盲點而讀者應該再三反思的。事理每每有正面和反面。重要的是,我們不要只是看論點就馬上盡信之,而是要推敲分析他們的論點背後,論證的立基點以及切入角度。重要的是論證,而不是論點。重要的是全方位掃描思考,分析辯證,經常反思,並且注意是否陷入種種思考的盲點。

有一個值得思考的處境是:甲某說這個美,那個不美。是否是意味著甲所說的,其實是圓形就是美(他喜歡圓形,人總是輕易為他所喜歡的標準自圓其説找理由)而三角形就是不美(把個人美學標準偷天換日當作普遍標準)。其實圓形當中有的美,有的不美;三角形當中有的美,也有的不美。

讓我們再深入思考,美的標準是什麽?

為了延伸思考,乃記錄于此。

————————————————————————————

四字辈田思評

〈詩作六首〉中的前二首〈長大〉與〈熱帶風情畫〉,觸及一些生活中較具體的場景和事物,雖然充斥著較駁雜的語言,但個別意象或有可取之處。我的點評就從此開始。

先談意象。記得李元洛曾說過:“意象是客觀的生活場景和詩人的主觀的思想感情相交融,通過審美的創造而以文字表現出來的藝術景象或境界。”要注意的是,除了在描述客觀場景時滲透著作者的主觀感受外,其實讀者也可以通過詩歌語言的潛在張力,讀出更多文字以外的聯想。這正是好詩的魅力所在。這點余光中也曾強調過。要達到這個境界,詩作者所用的語言必須生動、貼切而富於想像力,能給人渾成而餘音裊裊的感受;切忌辭不達意,生搬硬套,或支離破碎。因為這些毛病嚴重地破壞了詩的美感,令人難以卒讀。

〈長大〉的第一個意象是作者來到曾沾過童年記憶的碼頭,碼頭下水因漲潮而“即將觸及腳趾”,這可能暗示俗世不斷增加的煩惱已淹沒了童真。起句中“老去的水手”與結尾時耳際依稀聽到的“賣魚”聲,有類似互相呼應的作用。但第二段的詩句就不免流於堆砌,而且全詩“用詞不當”的毛病隨處可見。像“沾浥我敘述美學的肌膚”、“漫漶的氛圍”、“欲語還休的韶光荏苒”,都有“故作艱深”之嫌。

同樣寫漁鄉的“成長”體驗,下引另一位作者所寫的〈再見漁郎〉,所用的是明朗的語言,但隨意揮洒,自有韻味;以真情實感為基調,而意象靈動,境界開闊:

“想起當年/星星挂得很低很低/只稍攀攀船桅/就可以觸及/而你曾那麼善解風情/愛躺在甲板上/與他們相互凝望/我也曾是一個/向往藍色的少年/而今夜/我已是一朵雲/拋不開感情/路過故鄉/忘不了的是/咸魚的風味/更忘不了的/是你暢快傾談時/眼裡掀起的/驚濤駭浪” (按:天啊,這些詩句真的真的是“標準寫法”的好!!)

〈詩作六首〉作者的“故作艱深”(或故弄玄虛)在第二首〈熱帶風情畫──致盧梭〉的標題更可以看出。實在猜不出盧俊和熱帶風情有甚麼關係。 (按:盧梭是超現實主義畫家的先驅,其畫作多為熱帶叢林。)

這首詩所包含的意象包括凶鱷在濁流中出沒(按:誰知道鱷魚的象徵?電影都有在用的。),生活像“苦旱陰澇”(?),暴雨打墜汗滴,熱帶風情畫是心頭的圖騰等等。這些意象無法交織成有機的整體,也就無法啟發讀者美感的聯想。就像末句“濁河漣漣/莽林蒼蒼/樂與痛無可向誰言述/這般一生”,無端的感慨,徒令人覺得牽強。

晦澀不是含蓄,前者往往是語言太過造作或思路紊雜的表現。近日讀《一九九九互新詩年鑒》,看到黃燦然的論文〈在兩大傳統的陰影下〉,文中談到“晦澀”的問題:

“語言化寫作已惡化至語言自我繁殖和自我複制的程度。表現在詩人與讀者的關係上,就是晦澀的問題。這是一種不合理和沒道理的晦澀,甚至惡化到詩人不僅把晦澀當成‘詩’,而且把不合理的晦澀當成‘好詩’的地步……眼下的漢語詩歌寫作已經進入一個我們在中外文學史上屢見不鮮的雕飾、浮夸、堆砌、混亂、拉雜、腐敗的階段。”環顧詩壇現象,這些話足以令人警惕深思。

黃燦然把“現代漢語詩歌從題材到形式的極端狹窄化”,歸咎於詩人心態上的自滿。

(星洲日報/文藝春秋‧四字輩點評‧田思‧03/12/2006)

————————————————————————————

五字辈叶啸写

愛怎樣唱就怎樣唱

好久沒有讀詩寫詩,更甭說寫詩評,要和詩發生關係,是要靠一點激情的。所以剛剛讀你的詩,我真有點招架不住。對年屆半百的高齡人士,像我,偶爾還在懷念尤雅的《往事只能回味》那清幽的歌聲,突然傳來周傑倫念咒式的歌詞及歌聲,可有如當頭棒喝。歲月來過走過,時代畢竟是不一樣了。以前的人唱歌,講的是如何用丹田氣,如何用美聲。現在的人,或說現在的歌星,像周董,才不管甚麼丹田氣,嘴裡哼得出聲來,你聽沒有?粉絲喜歡就行,所以,今天的年輕人,願意讀詩寫詩,對我們這些在作家協會裡當個小頭目(理事)的人來說,已經是功德無量的事,似乎推動文學有功了。

現在我讀詩,尤其讀年輕人寫的詩,我的態度是寬容的。很多人寫詩(寫作),從沒想過服膺甚麼主義,用甚麼文學規範標準。他們寫詩,事實是可能不小心用錯了詞彙,卻無心插柳,弄出了“佳句”,最後卻勞煩我們的詩評家為這些符號大傷腦筋,搞不清楚是現代主義還是後現代主義。搞批評的人可別太執著。讀你的詩,若抱著聽流行歌曲的心態,就自在多了。我前面說過,剛開始,我有點招架不住,尤其是讀到〈腹瀉〉,我有些失措,也“哦”了一聲。周董可以念咒唱情歌,你竟然可以腹瀉寫情詩。第一句就讓我瞪大了眼:

我把〈腹瀉〉歸納為情詩,也許不是你的本意,但我鍾愛你的比喻。“瀉藥般的甜言蜜語”更是令人會心的佳句。 讀〈混沌〉,則像你的自白:

類似的語言,嚴格來說,它不具備美學上的張力,更像是一個在喃喃自語的宣泄者,在敘述著生平與歲月,不甘與不羈, 全都是宣泄者的倦怠,欲語還休,如果寫詩評可以像寫歌評這樣的話,我會說:“你是有才情的,你是可以唱歌的,雖然你的音階偶而不准,但你有一把不羈的聲音,可以當好歌手。”這六首詩作勝在作者個人的個性強烈,影子鮮明;弊病是基礎還嫌虛浮,部分的宣泄顯得有點嬌揉造作,畢竟,作者對生命的經驗與歷練是相對的。反之,年輕是本錢,我們不必苛求作者遵遁任何方法,拘泥任何形式,愛怎麼唱就怎麼唱,愛怎麼寫就怎麼寫,如此這般,才能有〈腹瀉〉的驚喜之作。

(星洲日報/文藝春秋‧五字輩點評‧葉嘯‧03/12/2006)

——————————————————————————————

六字辈庄若写

像寫電影一樣,我寫詩評,是非專業的。

寫了廿多年的電影文字,我只承認是影話——有信口開河之嫌——這篇詩評也只敢承認是詩話,當作欣賞之餘的一派胡言?雖然,我寫詩,沒拍過電影(算演過戲,但電影的作者是導演)。

拿電影與詩作對比,本來就是問題。不同性質的東西。

換作詩,或可套個老土的形容:佳句與佳構。鄭愁予與方思。

這些詩有佳句嗎?讓我找找。

對不起,找不到一句。

半句的有一些。

也許應該少點說話,多看風景。

說得不好,就說少一點(詩的行數少一些),把意象寫得準確一點,前呼後應。

不只注意個別意象,也該注意整體意象。

這幾首詩注意到整體的結構、意象。但寫得不夠深入。

沒有深入到心坎裡的那種感覺,沒有享受。

或者作者會說;拍電影/寫詩不是叫你來享受的。

那我換一個說法,不代表任何人。我只是自己不能享受,而已。

可能我是一個沉悶的人,這是我的錯。

我覺得成長與海島不是沒甚麼好說的,是說得不好——浸泡童話預期不至的喜悅,是玩弄“逾”期不至?

對盧梭幾乎忘了。可能跟熱帶、慾望有點關係;我看不到。

換一種角度看。我的埋怨不是針對這位詩作者的埋怨。

我的埋怨是,為甚麼我們現在讀詩,再沒有找到李白、李賀、鄭愁予、弦的那種詩意了。

很容易就會收到反擊,我知道。這是甚麼時代了,老兄!

那就來一點詩意吧,一點點也好,同情一下我這個老讀者。

哦,不同情我?你自己不能享受,你死你的事。

那麼,再嚕嗦一點。問問作者,寫這些詩,自己會覺得愉悅/享受的吧?

詩是小眾的享受,不是普羅大眾的娛樂。

那麼,再深入,再美妙一點,讓小眾,我,更娛樂一點吧。

最後,身為一個消費者/受眾(當然你可以不睬我),我有三個愿望:

可憐我這個讀者。

(星洲日報/文藝春秋‧六字輩點評‧莊若 ‧03/12/2006)

————————————————————————————

七字輩翁弦尉評

在世的餘溫

首先申明︰我不知道這六首詩的作者是誰。主編近似《紅樓夢》裡的空空道人,把稿件寄來,姑隱其名,乍看之下,近乎是塵世間六粒不起眼的小石,但雙手仔細把玩和揣摩石頭上的印記,手心能感到溫熱︰那是一種在世的餘溫,欲說還休的囈語,以及它的憂傷。

六首詩都在不經意中經營一個情感的母題︰俗世的憂傷。 “俗世”、“憂傷”分別也出現在《長大》的第十六行和《混沌》的第十行。為甚麼感到憂傷?字裡行間強烈透露的是對時光流逝的不安。

六首詩都在不經意中經營一個情感的母題︰俗世的憂傷。“俗世”、“憂傷”分別也出現在《長大》的第十六行和《混沌》的第十行。為甚麼感到憂傷?字裡行間強烈透露的是對時光流逝的不安。《長大》是對童年的召喚,第一句相當傳神:“與童話故事裡老去的水手/擦肩而過”即刻讓我想到那個擅長於寫童年的辛金順。即使他在異鄉近幾年以詩書寫馬來半島的地方志,更多時候也是一種童年的鄉愁。

但再讀下去,讀到《長大》的這一類句子:“美學的肌膚”、“敘述話語逐漸成長”,抽象的理論概念遠遠凌駕於形象,覺得辛金順大概不會犯上這些錯誤,最後一句“賣—魚—哦—”,由虛入實,轉折過於唐突,整首詩所經營的寧靜氛圍更被這一段叫賣聲給破壞了。

六首詩中,《腹瀉》寫得最為一氣呵成,寫的可能是愛情,也可能不是,但這不是重點。重點在排泄的動作──很少詩人願意放下身段,低下頭來把肛門當作思考的對象。更多的詩人更願意抬起頭走向講堂,重復別人講過一百次的話︰“我追求的是詩的真、善、美。”這就顯得媚俗了。媚俗(KITSCH)就是對大便的絕對否定,媚俗就是制定人類生存中一個基本不能接受的範圍(例如只要是他們認定的真、善、美之外),並排拒任何來自這個範圍外的一切。《腹瀉》寫得既入世,又出神入化。但還是有瑕疵,那句“屁股緊貼大地”,文字給人踏空的感覺。

《混沌》在六首詩中給我感覺最好。它巧妙地抓到了時下詩人一些潛伏的個人情緒,並以沉緩的節奏表達了出來。那或許是一個當代詩人在世的憂傷──可有可無的存在,自誇或者自鄙──無可或無不可,甚至是“無血肉可向你深言”。那還有甚麼可以向讀者深言的呢?除了時光的流逝,生命的渾沌不明,除了向生命的源頭追溯和追認(例如童年),向死而生的身體和餘生,還能做些甚麼呢?它注定只能是一場小規模的奢靡的實踐。

當最後一段出現“然後就不想到處旅行了”的句子,我們知道詩人是在歸途中。而回鄉的路,總是讓人感覺比當年離鄉出走的迷途長──長於一生的道路。他回來了,帶給我們六塊小石,就說沿途撿到的,沒有名字,因為憂傷,所以餘溫還在。

————————————————————————————

附錄

长大 Grown Up

与童话故事里老去的水手
擦肩而过,码头上
咸咸的海风拂面吹来
黏黏嗒嗒
沾浥我叙述美学的肌肤。
海水 快要溢上来了
汩汩升高,即将触及脚趾了
码头上整个下午
有一种漫漶的氛围
浸泡童话预期不至的喜悦
(已过了大半生)

潮涨潮退间叙述话语逐渐成长
胡须不断滋生,体毛
自幽暗处冒出
那欲语还休的韶光荏苒
我俗世的忧伤
沧海桑田

小岛的居民纷纷散去的午后
徒留凌乱不整的早市场
炙阳下烤晒记忆
海风咻咻呱噪
耳际依稀听到谁仍在努力呼唤

“卖----鱼----哦----”

混沌 The Chaos

我渴睡,渴睡,极端渴睡
对社交渴睡,对寂寞渴睡,对文学奖
渴睡——我的渴睡症是一条
四周没有风景的河流,
白花花地顺着河流
从七岁至十七岁再至二十七岁
懵懂过渡到历练
那渺茫而幽婉流淌的年华
欲说还休
我的俗世忧伤是涟漪不掀的静水
平坦,顺滑,内敛……

我恋诗,极端恋诗,亦惧诗,厌恶诗;
我因此戒诗,废诗,冷冻诗
冷冻我,零度以下我感到
安全而恬静,在我炎热的赤道国度
雨季每每不防凶猛来袭
挟带诗意的砂砾,
总让我一股心悸
对语言,对意义,对隐喻
热与冷旱与湿的交替
钟摆,潮汐,眼底的闪烁……

天地不仁,万物如刍狗随
光影缓移过屋檐,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天亮天暗
我日渐浑圆浓稠的饥饿感反而
稀释了胃口,我的胃口
化作优美弧度的抛物线
无止境地坠落。

然后就不想到处旅行了
表象透析后实则千篇一律的景色
只觉俗不可耐,
(颠簸的旅途易招惹疲惫装满背包
陌生的熙攘街道上私下彷徨)
也不再收集明信片了
默弃前稍看一两眼
浅浅地记起
风干岁月的素描
粗略线条一两划
无血肉可向你深言

[ 點閱次數:10652 ]

 ◎  劉富良
企鵝的蛋胚,新詩創作 2008-11-16 13:39:08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陰差陽錯便漂浮在大海上

當初怎麽磨損彼此

鬆綁機遇的繩索?

自近而遠蔚藍一片彷徨

無依——

弄潮兒啊

天涯海角何處可安撫

那些愛過的人們

離合聚散的秘密與痛

都捲入

白色泡沫裏去

 

稿于2005/01/30

发表于
2005/04/16《南洋商报》

[ 點閱次數:9882 ]

那些冷酷的男性角色們——掃描法斯賓德的思想  ◎  劉富良
企鵝的頭腦,導演關注 2008-11-10 11:36:19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霧港水手》劇照

“Cool Man, Cool World”
– How Fassbinder Understands the Selfishness and Cruelty of Humanity

5年前我對法斯賓德的電影不會產生巨大共鳴,但5年後的現在,我敢說我看得懂他的電影,我明白他的思想他的人性觀。

與其說法斯賓德關注現實,倒不如說他深刻了解世俗,對人性的渾濁、勢利和卑劣之領悟,透徹得到了抽筋剝髓的程度;倒不如說他透視世間人們的所作所為與心靈的分裂,人們對菸酒財色的耽溺和放縱;倒不如說他認為關係之間不存在愛,毋寧只是操控者與被操控者、虐待狂和被虐狂、情感剝削和被剝削;倒不如說他知道人們普遍的自私和冷漠,虛偽的聖潔與真實的卑賤之無差別,來得更貼切。

就是因為看透混濁卑劣的人性現實,就是因為太清楚世態炎涼之不可依靠,就是因為對世間不存烏托邦之絕望;所以法斯賓德電影的心理基調始終是飽含滄桑的,始終是陰鬱冷冽的,始終是矛盾交織著最熱烈的投入和最冰冷的抽離,始終是充斥一股濃稠如痰般的俗世憂傷,始終是瀰漫著虛無的精神、幻滅的體悟、沮喪的情緒。

所以他的情節人物經常是眉心緊蹙、菸酒不離手、傾向頹廢墮落、骨子裡帶施虐癖和操控欲、歷盡滄桑、不再相信理想、不再信任情感關係、踐踏純潔剝削情誼、城府陰沉、善於心機厲害耍策略、輕視所有女人(這裡也泛指男同性戀者零號)為賤妓(Whores)、言行卑劣粗鄙、隨時背叛出賣身邊人、心硬似鐵毫無憐憫、冷酷無情的中年男人。這些中年男人的座右銘是:“沒有愛,只有慾望和性交” 、“你所要做的,就是滿足我的需求” 、“說到底,其實你也渴望我操你操到你爽,操你才是真實,其他的都是假的” 、“人性皆賤”。

或許這句話可歸納他的角色塑造模式:“在法斯賓德的電影情節裡,總是經常出現粗鄙的混蛋(Jerks)(男性角色)和聖潔的賤妓(Holy Whores)(女性角色和零號同性戀者)”。粗鄙的混蛋是不會懂得愛的,對他們來說操控欲才是最實際的。聖潔的賤妓同樣也不懂愛,毋寧只是活在愛的幻影裡。人世間不存在純淨的愛,世俗關係當中,慾望和利益的考量往往暗地裡作祟。

例如《 苦澀的眼淚 》的劇情:裴特拉·馮·康特是一個35歲女畫家,服裝設計師,她已經有了一個上中學的女兒,因不能再忍受夫妻之間的冷漠和虛偽與丈夫剛離了婚。好友西多尼從澳大利亞回來,裴特拉向她訴說對男人的看法,西多尼的婚姻幸福,她不認同裴特拉的看法。西多尼向裴特拉介紹她在奧大利亞認識的美國女子卡琳,精神苦悶的裴特拉對漂亮的卡琳一見鍾情,兩人不久開始同居。裴特拉給卡琳提供富裕的生活,並把卡琳當時裝模特竭力向外界推出,但卡琳其實只是在利用和剝削她的情感,把她當作暫時玩物,得知丈夫也到德國後,就立即無情地甩下裴特拉而離去了。裴特拉在卡琳離去後,終日精神恍惚焦急的等待卡琳回來,在她生日那天,她終於控制不住自己,大喊大叫。事後,裴特拉平靜下來,她意識到世間不存在愛,更多只是關係和利益的攀附,這時卡琳打電話來,她冷漠地拿起話筒。

要闡明聖潔的賤妓之人格,最好的例子是《瑪爾塔》。瑪爾塔有聖潔的處女情意結,三十多歲的她雖然有無數男士戀慕和追求,卻一直守身如玉不為所動。她在斷然拒絕了人稱好男人的老闆的求婚後,遇上了一名男子。該名男子當眾讓她困窘,且又對她說:“你即不漂亮,又太瘦。”男子對她百般羞辱,瑪爾塔卻愛上了他,一顆心被他俘虜了。原來男子是一名施虐者,而瑪爾塔卻喜歡這種愛的表現方式。她是聖潔的賤妓,她喜歡被征服,她享受被糟蹋。在這以前,她顯得無比聖潔,然而一旦被征服後她便顯露出無比下賤的面貌,心甘情願被折磨,在床上比一般女人淫蕩得很。

一般平庸之徒是不會欣賞法斯賓德的電影的,因爲法斯賓德通過電影傳達了他極致憤世嫉俗的思想,一針見血地揭穿大衆虛僞若善的面目。一名勇於揭露真實世界的藝術家是不受歡迎的,其說真話的勇氣和格格不入的尖銳使人們害怕,於是紛紛指責之偏激、叛逆、反世俗、恃才傲物。因爲較之美好的歌頌、甜蜜謊言和言不及義的空話,多數人是不喜歡聼真話的,也是人之常情。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法斯賓德的影片相當時常出現酒吧這個場景,以及男主角經常泡酒吧、心理鬱悶地喝酒這個情節。情感關係之間的糜亂,以及身邊伴侶的無情背叛,也是常出現的情節。人物所處環境,則通常充滿著帶有偏見或敵意的配角角色、相互傾軋的群體。這充分說明了法斯賓德的世界觀,那些人性的自私和殘酷之永恆矛盾、無可調和融洽。

法斯賓德的作品可分成兩個階段,以1972年的《柏蒂娜苦澀的眼淚》作為分水嶺。從這部影片開始,法斯賓德主要描寫的角色人格由男性轉向女性和同性戀者。

法斯賓德的電影語言之高度藝術獨創性委實令我佩服,情節方面讓我共鳴,不過我無法自禁對他塑造的角色感到厭憎,尤其是男性角色,不管是男同性戀者或男異性戀者,主要是因為影片裡的他們,在人格方面呈現的是原始獸類一般的粗野卑賤面目。最能表達出法斯賓德對情感關係的極端不信任和殘酷的觀點,是那部他因吸毒過量猝死而來不及開拍的《乾柴烈火》(後來由另一名男同性戀導演歐容根據劇本代拍)。這說明,法斯賓德的電影裡,那些男性角色對待情感關係的殘酷。

我手頭上的資料指出,法斯賓德的兩名男同性戀情人先後自殺。而阿敏梅耶,法斯賓德這名雙性戀者,第二位自殺的男同性戀情人,聽聞法斯賓德甚至沒出席他的喪禮。好像同性戀者之間的關係對待都很殘酷,濫交,朝秦暮楚,隨時都會有背叛。另外兩名同性戀者導演帕索里尼和歐容的電影,也大量含有“殘酷的陰影”。

從帕索里尼到法斯賓德,再從阿莫多瓦到歐容,這四名同性戀導演之間似乎隱隱有某些共同聯繫。某種殘酷性。相當程度的放縱。對情感關係的混沌感和荒涼感。我推論,他們的思想和同志圈文化息息相關。而縱情聲色犬馬,交歡如風,究竟是瀟灑,還是墮落?看似瀟灑,大抵是那條底線已經蕩然無存?


後記:
法斯賓德的34部影片目前我看了18部:愛比死更冷(1969),美國大兵(1970),尼克勞斯豪森之旅(1970),瘟神(1970),當心聖妓(1971),英格史達特的工兵(1971),威迪(1971),四季商人(1972),柏蒂娜苦澀的眼淚(1972),瑪爾塔(1974),艾菲·布里斯特/寂寞芳心(1974),恐懼吞噬心靈(1974 ),佛克斯/狐及其友(1975),畏懼與恐懼(1975),十三個月亮之年(1978),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1979),水手奎雷爾(1982),乾柴烈火(2000) (法斯賓德編劇,開拍前猝死於吸毒過量,後來由歐容代拍)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144784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生平
德國導演,70年代德國新電影的領軍人物。這個名字前被加了若干驚人名號的德國男人以其短暫而瘋狂的人生,闡釋了一個天才恰如電影般的一生。

1965年開始拍攝短片。 1969年第一部長故事片問世。 1971年以後,擺脫話劇的影響和刻板的表現形式,把注意力集中到50年代經濟起飛時的社會形態。全才型,身兼導演、編劇、演員、製片、劇場經理、編曲、設計、剪接和攝影等多職,14年拍片生涯總共執導過41部電影,死時才37歲,死於吸毒過量。

作品擅長結合好萊塢類型片和國度的風格化傾向,對德國社會抱敏感的批判態度。一方面追求布萊希特的疏離感,不讓觀眾入戲,另一方面採用通俗劇的橋段,並將俗氣推到極致,以製造戲劇效果。

9.2

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

影評(13)

收藏(183)

回复(2) |引用(0)|收藏(0)|推薦給朋友|推薦到群組|528次閱讀

[ 點閱次數:9912 ]

平常事一二三  ◎  劉富良
企鵝的蛋胚,新詩創作 2008-11-08 12:19:09
Bookmark and Share


之(一)

突然你就醒過來了
再也睡不著
昏朦裡獨自坐著
甚至沒記起
那夢——曾經誰打開了門
走了出去。
天,一點一點亮了
常規的魚肚白,某些星辰
漸漸看不見了
外頭的些些微微吵雜聲漸次
滲入。
今天是星期天,一日之始
我開始寫起日記

之(二)

赤道國度上
人們習慣於嫌惡炎熱天氣
無比厭煩
鬱躁:
「那要吞許多唾液.」
詩人們都不愛寫抒情詩了
汲汲營營雕鑿意象(精致的冰雕)
不比一塊冰更純淨。
到處是觀眾
購物廣場電影院裡閒逛
享受冷氣
他們集體避暑的方式
三五成群。
噓,且聽
愛是劇情經常出現的對白
多麼媚俗,公式化
隨爆米花一併入肚

之(三)

最無奈的
莫非那些平常事
囤積一星期的髒衣物得洗淨
明早電水費得繳
時時刻刻瑣瑣碎碎
漉濕我擦刷我擰乾我
灼灼毒陽下蒸發
贅馀的情緒,努力還原
潔白一般的孤寂,
又是一日之盡


稿于2005/06/02

後記:
在現代主義詩風格的美學標準裏,詩是精致的語言藝術,典型的意象語言運作,像水晶像冰雕一樣華美。后現代詩風格和現代詩風格的最大差別,其實是在于詩語言的轉變。詩語言變得摻雜了日常性語言,意象運作變得非典型化,非模式化,非確定性。

有些人認爲這樣會導致詩意喪失,詩的美感不再存在,不再精致。然而,讓我們深入想一想,詩意與生活之間的關係辨証。還有,矯飾的詩意和真實的詩意,真實的意義之間的區分。

是的,詩語言是變得不再像以往那麽“純淨”了(反思:還是更接近語言的本質?),但如此一來,詩也更接近日常生活了。

讓生活質感走入詩,是為記。

————————————————————————————————

附錄:

讀者留言:

我到現在都還沒搞懂,現代詩與后現代詩得差別。我大概的詮釋是,后現代詩,有時看起來不像詩,像文字間分段的韻味與口語化的生活化意象。看起來有幾分散文抒情或半天吊空開式結尾的語言詩體?而現代詩是意象連綿、精緻華麗的?講究格式的,段行的?

我有看一些本地詩人的詩,以及臺灣一些后現代詩,但理論上還沒掌握好。我沒什麼寫詩,有嘗試但寫得糢糢糊糊~~ = ="

回應:
西方學者伊赫哈山曾指出以下特色,可用來辨認後現代主義的風格,很有參考價值:
反正典,不確定性,片斷化,深度的喪失,雜交作用,狂歡節風格,事實與虛構交織,符號内延化,拼貼,自相矛盾,荒誕。。

以上後記中所提的,是我本身思考的結果。印象中,我不曾讀過任何學者有如此提過。其實,很多學者都不敢輕易評論后現代詩(要知道,很多學者都是老一輩,要他們理解恐怕有點苛求)

非詩,沒有詩意,語言散漫,過度口白化,一直是許多人批評后現代詩的詞彙。我覺得,后現代將意象稀釋于日常性語言之中,不代表不具詩意,這是“符號内延化”的結果。有一種説法是,詩意不一定非要典型的意象句(例如童年的河岸,命運的十字路口,諸如此類)才會有,詩意普遍存在于詞句的意義之中。。

借用朋友楊嘉仁的話:
可能在詩的語言操作和詩意之間還需要有些拿捏的尺度.詩意不完全由詩的意象語言所架構,它本身可能自成境界,但也必須透過詩的語言,才得以帶出或者‘點’出.口語化的麻煩是,它一般繁瑣,囉唆,婆媽,跟詩意通常有個距離.這裡又涉及新詩是否要維持詩歌精簡的傳統這個問題.

我的看法是:

口語化書寫/语言诗,也是我在思考着的方向。老实说我觉得,现代主义风格的诗,或许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将诗语言框限在“典型的华丽的虚矫粉饰的形式主义的诗意语言操作”里,并管那美其名叫做“艺术化意象处理”,因此长久导致诗语言被过度“精致加工”,尽雕琢之能事。。

与其说我喜欢口语化诗语言,倒不如说我喜欢生活化语境。我思考的是,是不是人们所有的想要表达的句子都适合“典型意象语言化”?在这“扭曲”/“精致加工”过程里,诗人们或许因此丧失了某种最原本的东西?丧失了某种语言的本质之类的东西。。

现代诗风有其优亦存其弊,诗人们是不是到了应该反思这类诗美学局限的地步?适中地让诗语言返璞归真,让之前脱离生活的“诗意”重新和生活情境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让诗意回到生活之中?

我直言不讳:现代主义的“高度典型意象语言操作”以及“诗贵精工”意识形态,塑造出的或许已经不是“诗人”了,而是“诗匠”/“诗工程师”!

句子可分爲比喻句和白描句,現代派的詩語言操作模式造就了一種情形,即幾乎每一句都是比喻句,因爲比喻句能催乎想象之美。現代主義教會詩人們每每將白描句轉化為比喻句,用的是意象。然而,我思考的是,是否會有一些意境,比喻句無法代替白描句所獨具的特質?

嘉仁說的,我理解為一些白描句其實本身就包含某种比喻句所無法替代的意境,如生活語境白描句。的確,比喻句和白描句的比例平衡要拿捏,比喻句裏偶爾穿插幾行生活語境白描句,能讓詩意更貼近生活。但白描句不適合太多,否則會稀釋詩意使之意境過度泛白。。

我並不反對幾乎每一句皆比喻句/意象句的“精工詩”,我只是希望,詩人們能夠欣賞另一種白描句詩語言美學,發掘過去“現代主義典型意象美學”所尚未發掘的界面。

糾正:其實早有詩人嘗試,如陳克華的後期詩集《因爲死亡而經營的繁複詩篇》。

為避免混淆,我在此澄清,我提到的詩的白描化/口語化美學,並不是指口語詩,朗誦詩,或魯迅時代的白話詩,而是后現代主義的一項美學趨向(容我這麽標簽)。

后現代的白描化美學並不是使詩全盤白描化,只是局部穿插在意象句之間,和意象融合運用,讓詩意貼近生活,也開創新的詩意境範圍。它不會使詩意變得像朗誦詩或白話詩那般淺,反而延伸符號/詩意内延化,多歧義,不連續性的特徵。

當然,用的不好,自然使詩意變得淺白。也當然,若讀者無法自白描詩句中擷取符號内延化后的詩意(套嘉仁說的,語言中(不一定非要意象化句子)可能自成意境),自然直接大喊沒有詩意。

根據語言學,句子一般分為比喻句,描述句(又分為敍事句,描人句,描景句,描物句),抒情句,口語句,疑問句,感嘆句,祈使句,擬聲句,引用句,(語法)變裝句。

例如《牧羊人的午後》一詩
他站起身,野草萋萋,陽光照耀在他背後,他化作那光芒

這是白描句中的描景句,野草萋萋即描景也喻人之情,景我交融,自成意境。

站起身,可以是身體站起來(基本義),也可以延伸為喻意心靈/情感的升華(延伸義)。直接用白描句站起身,而不用“站起身的夢”“時光站起身”“萬般情站起身”之類的意象句。

這種情形即為符號/詩意内延化。。

再如《快樂高速大道》一詩:

所有浸泡著的光環...
子彈,試管,課本,地圖,傷痕
...與淚,全屬於輕型物件
在一個美麗的大道早晨
說,星球處於全新位置

也是沒有明顯的意象句運用,但一連串的物件之間的語義互涉(子彈試管地圖皆可隱喻什麽,這裡我就不説明了)。全屬於輕型物件一句,再跳躍進下一句全新的地球早晨,這層上下文語義的落差便就是詩意了。。

上回曾針對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參閲:
http://www.got1mag.com/blogs/muyan.php/2008/04/12/a_en_a_a_cs_a_c_aria_e_a_nc_a_a_af_e_cec
2008-11-19 20:51:58

讀者留言:

謝謝企鹅先生,對于后現代詩的內延性,大概有了一些頭緒。

一向覺得口語或話語,可以有其特色以及難以言明的詩意與韻味。加上現代語言的非正統,(音譯外來詞、從西文影響的非正統華語語法),無可厚非地,進一步地展示開拓了后現代詩意空間。

如果說后現代者名詞,是一切反現代的。那也許后現代很快又被另一層面的后后現代浪潮即將掩蓋而至。反正符號學也一直在不停擴充……

呵。謝謝。

回應:

回顧白話詩的演變歷史,從浪漫主義到現實主義,從現代主義到后現代主義,好像如你所說,是正極必反的過程。

浪漫主義勝在情感飽滿洋溢儸曼提克;現實主義反其過度濫情,視其為風花雪月靡靡之音。現實主義提倡關注社會民間,主張文學要背負對社會的義務;然而現實主義的詩語言弱在藝術手法,詩意過渡流於淺白,並且讓集體目的論抹煞了個體精神。這正是現實主義令人詬病的地方。於是出現了極致注重藝術精致的現代主義,將語言用意象手法加工,強調形式與内容並重。。意象語言是現代詩的最主要特色,卻也是后現代詩感到厭膩而要稀釋的。。

不過,我想后現代主義現在是方興未艾,目前主宰文壇的仍是現代主義。不過兩者的美學交鋒抗爭已經出現,只要分析最近幾年花蹤文學獎新詩評審的評語或許就可一窺端倪。

一方面,我覺得詩人評審的看法,后現代的詩語言缺乏純淨精致含蓄之美,有時失之拉雜瑣碎,不無道理;但是,我始終覺得,美學是具有很多可能性的,如果我們認爲只有精工的畫才是美,留白的畫不算美,恐怕有點狹隘。

評審張錯評語:
其實,我們似乎都對語言有所期盼,可是這次入圍的詩的語言還是有點問題。它有某种企圖心表達出來,卻常迷失在它自己的語言裏。像《時時刻刻》的詩語言還是很不純淨,如其中的詩句“滲透我們的精神”“每一天我比昨日更淡薄一些”等,不曉得是否輸入法出現問題,有時候我抓不住它所要真正表達的事物的意象。

四字辈田思評

〈詩作六首〉中的前二首〈長大〉與〈熱帶風情畫〉,觸及一些生活中較具體的場景和事物,雖然充斥著較駁雜的語言,但個別意象或有可取之處。我的點評就從此開始。

先談意象。記得李元洛曾說過:“意象是客觀的生活場景和詩人的主觀的思想感情相交融,通過審美的創造而以文字表現出來的藝術景象或境界。”要注意的是,除了在描述客觀場景時滲透著作者的主觀感受外,其實讀者也可以通過詩歌語言的潛在張力,讀出更多文字以外的聯想。這正是好詩的魅力所在。這點余光中也曾強調過。要達到這個境界,詩作者所用的語言必須生動、貼切而富於想像力,能給人渾成而餘音裊裊的感受;切忌辭不達意,生搬硬套,或支離破碎。因為這些毛病嚴重地破壞了詩的美感,令人難以卒讀。

晦澀不是含蓄,前者往往是語言太過造作或思路紊雜的表現。近日讀《一九九九互新詩年鑒》,看到黃燦然的論文〈在兩大傳統的陰影下〉,文中談到“晦澀”的問題:

“語言化寫作已惡化至語言自我繁殖和自我複制的程度。表現在詩人與讀者的關係上,就是晦澀的問題。這是一種不合理和沒道理的晦澀,甚至惡化到詩人不僅把晦澀當成‘詩’,而且把不合理的晦澀當成‘好詩’的地步……眼下的漢語詩歌寫作已經進入一個我們在中外文學史上屢見不鮮的雕飾、浮夸、堆砌、混亂、拉雜、腐敗的階段。”環顧詩壇現象,這些話足以令人警惕深思。

[ 點閱次數:10497 ]

相約一二三 Dating One Two Three…  ◎  劉富良
企鵝的蛋胚,新詩創作 2008-11-04 01:17:03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對,一口咬斷吧
麵條一般油黃黃的貪戀,該止
就止,停止繼續玩遊戲,不能
不能如此半生糾纏。
對,就埋下吧
將泥土翻蓋起來
讓狗走過,讓路人踩過
腳步鬼祟或篤定
趨近,抑或漸行漸遠——
人來人往,狗鼻嗅嗅二三事……

然後見到他走進便利店
這柜那柜,柜隔柜
端視的目光啊誰
款款情漾意擺
落住,抽離,置囘
終究物歸原處,靜待
再不禁塵蟎時光裹封,不禁
百無禁忌,任君
隨意觸摸
端上,端下——
記憶,是這麽一囘事……

然而時間就變得緩慢了
偶爾時間又似走馬燈般光華流轉
心不暇接,天黑天亮
白與黑昏懞交界曖昧之間
一條一條斑馬綫蹉跎我
猶豫,兩難——
都說了,沒有什麽特別事……

(對,此刻你坐在咖啡室裏,你正百無聊賴)
(一二三,三二一……)

稿于2005.05.28
刊登于2006.01.01《星洲日報》

[ 點閱次數:9815 ]

回顧2008年10月,企鵝最愛影片  ◎  劉富良
企鵝的心腹,偏愛名單 2008-10-31 08:04:06
Bookmark and Share

觀片量:52部

思考命題:
歲月和精神,靈和慾的消長;付出與剝削,熱情與冷漠的對比

1. 《 千年鶴 》2007韓國,林權澤

本片是“韓國電影教父”林權澤的第100部作品,動人心弦的淒美愛情在民間音樂的伴襯下把民族文化和人文世態完美合一。松華(吳貞孩飾)和東戶(趙在鉉飾)從小由歌唱藝人收養,他們在一起長大,互稱姐弟,感情深厚,他們也被藝人訓練,以擊鼓和唱樂組合的方式一起表演板索里(韓國民間音樂形式一種),可東戶不能忍受養父而離家出走。數年後東戶聽說養父辭世,松華失明並且不知去向的消息感到悲痛異常,於是開始在全國尋找松華,可是老天卻只為兩個命運坎坷的人安排了一次心痛的會面之後便是長時間的離別。最後當東戶重返山村酒店,卻得知松華已經精神崩潰……

《千年鶴》表現了歲月的洗禮最終導致東戶尋找松華,也可以說是一部公路電影,《西便制》中洋溢的無法釋懷的思念情緒也被帶到了《千年鶴》中,全羅南道的風光、南島熱帶景觀以及濟州景觀等《千年鶴》裡的每一處風景都代表樂人物內心的情絲,而這正是林權澤導演的過人之處。

http://www.mtime.com/movie/52907/

2. 《 靈慾按摩院 》2005菲律賓,Brillante Mendoza 曼多薩

《情慾按摩院》是入選戛納影展導演雙週的菲律賓新銳導演Mendoza的首部長片,導演手法和詮釋方式譬喻精準,情感真摯,使得這部電影在全球各個影展大放異彩。20歲的依利亞是同志按摩院的按摩師。這天是12月14日的夜晚,菲律賓的燈籠節。依利亞今天第一個客人,是一位情慾羅曼史小說家。在按摩院外,他在日本酒吧工作的女友,正在捍衛她對依利亞的性愛掌控權。回到家後,卻發現一向與自己不親的爸爸竟然在一夕間過世了。他開始展開一段關於衰老、腐敗、愛、生活和生存的真實旅行,是人生的責任,也是必經。

《情慾按摩院》表面上似乎只是單純的呈現了年輕俊秀的按摩師,也就是大兒子依利亞,晚上在色情按摩院工作的情形。這家按摩院如同菲律賓大多數按摩院一樣,按摩只是前戲,目的是要滿足同志的性需求,在每一個小隔間裡,性交往往都是按摩服務的最後一道程序,這是顧客和按摩師之間不可避免的默契,同時也是按摩師在這裡需要完成的責任與表演。然而更嚴肅的主題卻隱含在聲色和俏罵的背後,一段關於肉體之旅的存在思索逐漸开展。

http://www.mtime.com/movie/57051/

3. 《 苦澀的眼淚 》1972德國,R.W. Fassibinder 法斯賓德

裴特拉·馮·康特是一個35歲女畫家,服裝設計師,她已經有了一個上中學的女兒,因不能再忍受夫妻之間的冷漠和虛偽與丈夫剛離了婚。好友西多尼從澳大利亞回來,裴特拉向她訴說對男人的看法,西多尼的婚姻幸福,她不認同裴特拉的看法。

西多尼向裴特拉介紹她在奧大利亞認識的美國女子卡琳,精神苦悶的裴特拉對漂亮的卡琳一見鍾情,兩人不久開始同居。裴特拉給卡琳提供富裕的生活,並把卡琳當時裝模特竭力向外界推出,但卡琳其實只是在利用和剝削她的情感,把她當作暫時玩物,得知丈夫也到德國後,就立即無情地甩下裴特拉而離去了。裴特拉在卡琳離去後,終日精神恍惚焦急的等待卡琳回來,在她生日那天,她終於控制不住自己,大喊大叫。事後,裴特拉平靜下來,她意識到世間不存在愛,更多只是關係和利益的攀附,這時卡琳打電話來,她冷漠地拿起話筒。

http://www.mtime.com/movie/27891/

4. 《 像夏天一樣寒冷 》2002法國,Jacques Maillot 邁尤特

單身母親雷切爾拋棄掉襁褓中的孩子後,她與男人們展開一段段風流逸事,隻身前往法國南部蒙彼利埃,與一個年輕的女賊陷入了一段奇異的戀愛關係。與此同時,拼死而無法懷上孩子的女警克萊爾漸漸地沉溺於找尋雷切爾之中。

導演雅克·邁尤特的這部敘述精巧的心理驚悚片聚焦在一個單身母親雷切爾身上,她似乎異乎尋常地缺乏母性本能。導演給這個扣人心弦的故事帶出一種緊張、懸疑的氣氛,對這個因尋愛而遭遇絕望的角色賦予一種節制的同情憐憫之心。

http://www.mtime.com/movie/47015/

5. 《 牛的見證 》1992西班牙,Julio Medem 密譚

曼紐爾是一個優秀的伐木者,1875年西班牙內戰期間,他被迫捲入了戰爭。懼怕戰爭的曼紐爾目睹了一個個朋友在他面前倒下,不想因此而死的他把一個鄰居曼迪魯茲的鮮血抹在了自己身上,逃過一劫,但也付出了斷了一條腿的代價。當曼紐爾赤身裸體的從裝載死人的牛車上,爬下來時,一頭奶牛出現在他面前,默默地註視著他。30年後,曼紐爾安詳地坐在屋外畫著他的奶牛,孫女們圍在他身旁,嬉笑玩耍。曼紐爾的兒子伊格納西奧也是一名伐木高手,他在中間人的說服下答應跟曼迪魯茲的兒子朱安比賽伐木,結果,自信的伊格納西奧輕鬆的贏得了比賽。不久,伊格納西奧又在另一場比賽中,贏得了一匹馬和一頭牛。伊格納西奧後又跟鄰居的妹妹偷偷發生關係;1915年,他的私生子長大,被私奔的父母帶到美國;1936年,該私生子秘魯回到西班牙拍攝硝煙瀰漫的內戰。

影片的時代跨度很大,但節奏一點不拖拉,人物一直處於風口浪尖。而在這時代的變遷中,牛自始至終充當了歷史的見證,其像徵性頗具創新意義。牛,最簡單的理解當然是它像徵了西班牙大地上生活的一代又一代的農民。但這個像徵也並非是死板僵化、一成不變、為了象徵而像徵的。已經是老年殘疾的曼努埃爾不停地在畫著那頭母牛,他的畫很大程度上是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的風格,像牛在流血、在打仗等等,都暗含著對西班牙歷史現實的預示和反映。

http://www.mtime.com/movie/21555/

特別關注:《 脫困 》1989德國,Heiner Carow

本篇講述的主人公菲利普經歷了人生第一段同志愛情而產生的各種風波:女友的怨恨,男友的不解,還天真到去公廁去找愛情(結果找來的是一夜情),找到男友卻換來更大的刺激,最後還被男友的新男友(居然是自己的學生)告發給自己任職的學校……

影片細膩地表現出一名雙性戀者痛苦掙扎的心理,以及迷惘的靈魂,尋愛的絕望,情感飽含令人悲憫。

http://www.mtime.com/movie/13142/

註明:影片資料來自時光網站

[ 點閱次數:9941 ]

萬歲萬水  ◎  劉富良
企鵝的蛋胚,新詩創作 2008-10-30 12:43:36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不玩了!這回
我真的不玩了!所謂
獵人與狐狸角色互換的
遊戲。倏忽追踪,倏忽
隱藏;倏忽拔弓,倏忽
守陣;這充滿隱喻的森林
陷阱四伏一步一危機
又魅影幢幢,虛實難測
明明似真了偏還假,哎呀呀
愛戀我的媽呀!

任你如何花言巧語媚惑
蛋糕也好,榴槤也罷
我應該戒口了,健康要緊!
再也不必常發燒吃藥,遭受
你的反復多變,模棱兩可;忽爾
烈火忽爾冰窖的苦難;忽爾
上弦月忽爾下弦月的折騰;
床左床右,床上床下
枕頭深陷被褥亂揪,啊
那悶騷的呻吟聲嘿唷!

真的真的
忍受不了了,極睏倦
想打瞌睡不理了
受不了,呵欠連連
面對你的言不及義
吸濕海綿般的飽滿滋潤
寫就一首主題溺喪的情詩
水勢綿綿潺潺溢出瞳孔
我漂泊感的源流
觸及天堂。

稿于2005/07/15
刊登于星洲日報2006.01.08

[ 點閱次數:9420 ]

腹瀉  ◎  劉富良
企鵝的蛋胚,新詩創作 2008-10-28 23:26:06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別,別企圖迷糊我

騙我享受廁紙的溫柔

收回你瀉藥般的甜言蜜語

你省省吧,這一回

我不再上當

不再自找苦吃

臭氣薰天的馬桶仍然記憶著

唏哩嘩啦的戀語, 如肛門

記憶著括約肌收縮與舒張的疲累

乏力的雙腿,蒼白的臉孔,脫水的嘴唇......

你的殘酷本性總讓我無法輕盈

屁股緊貼大地

雙眼緊閉,齒微啟

哦。哦。哦

啊.....如吟詩

你的冷熱反覆曾是那一股酸

我一次又一次腹瀉的理由

稿于2003.10.27.2:10am
刊登于星洲日報2006.12.03

[ 點閱次數:9278 ]

浮生若絮——現代版的阿布三部曲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10-25 14:09:40
Bookmark and Share

《同名同姓》Namesake (2006) Mira Nair 導演

“我已經知道多少道路/寂無人跡/屬於我一人的/在我後面橋已經崩潰/回返/毫無疑問無可/無處可去/但地平線在那裡/然後/我將會呼喚我的家嗎/啊,落下/有一天/風將會改變/你將清楚看見/但是從今起會有無數個近來/陽光化作不同的形狀/在我周圍/我的歌聲將有一種不同的聲音/來表達我/啊,近來/我提出對世界的疑惑/但是沒有人聽/落下落下/或是起飛起飛/起飛起飛/或是落下落下…”——《Namesake》的主題曲歌詞

影片主題其實有兩個脈絡,一是文化層面的,尋根和回歸;另一個脈絡是精神層面的,關於人生際遇的體悟,個人如何面對世界的衝擊,如何從反叛浮躁,到沉澱,到定性,到懂世界,到回歸,並且尋獲在這世間安身立命的立足點。不過,縱觀這裡的大部分影評,似乎只領悟到影片最顯而易見的文化層面。

第二個主題讓我想起50年代印度大師級影片,雷伊的《阿布三部曲/大路之歌》,尤其是母親的角色:她初嫁來美國這個異鄉的寂寞和徬徨,她對孩子的嚴厲管教,孩子長大後不常回家讓她感到傷感,丈夫去世時她的形單影只。可以說,她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獨守空閨,自己度過的。即使她有丈夫,但丈夫忙於工作;即使她有孩子,但孩子長大後有自己的世界;即使她有雙親,但他們卻在遙遠的祖國。我可以感受到她的深深落寞,這點非常神似《阿布三部曲》裡的那個母親。她傳神地演活了這個角色,使之具心理的滲透度。劇末,她終於回返印度,她的生命原鄉,並從清越綿延的歌唱聲中尋獲精神上的支撐力量。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14539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劇情
這是一個發生在美國家庭內部兩代人之間的故事,他們受到兩種文化和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衝撞,終演變成了一種愛的糾纏。影片提出了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一個移民家庭,想要完全融入到美國社會中,究竟要做到何種程度?完全摒棄自己的國籍、自己的根?還是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支撐的平衡點?似乎全世界的家庭都在面對這樣或那樣的混亂,而我們能夠做的,也只不過是選擇勇敢地面對時代的變遷、衝突與隨之而來的災難。

他們雖然居住在美國,卻來自於印度,為了體驗一下這個傳說中擁有無限的可能性的發達國家,他們來到這裡追求自己的美國夢,同時還要學會如何在一個變幻莫測的新社會中建立一個有意義的生活方式……在父母的安排下,阿索科和阿什瑪完婚之後就從悶熱的加爾各答(印度東北部的港口城市)移民到了寒冷的紐約,定居並開始了全新的生活。由於是包辦婚姻,等同於陌路人的阿索科和阿什瑪卻要被迫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努力地適應著完全陌生的環境。兩人不咸不淡、相敬如賓的婚姻生活因為兒子的降臨而得到了改觀,冰冷的房子隨著新生的到來,終於有了家的溫暖。阿索科曾因翻看著名的俄國作家果戈理的小說幸而逃過火車翻車的劫難,所以他給兒子起名為“果戈理”--既是對過去的感恩,也是對更加美好的未來的期盼。

然而,他們並沒有想到,這個名字會給兒子帶來無窮無盡的麻煩。因為對於果戈理來說,生活遠不像他父母期望得那般容易。作為在美國成長起來的第一代印度移民,果戈理在印度血脈和美國社會之間那條狹窄的通道上如履薄冰。雖然擁有印度人的面孔,果戈理卻已經被現實的美國作派所吞噬,他有計劃地與一名富有的美國女孩瑪克辛約會、考進耶魯大學的建築系進修……然而他的父母卻堅持印度傳統,希望他可以找一個印度女孩結婚生子。衝突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他們互相磨合的道路也走得異常艱辛和痛苦,直到有一天,果戈理髮現,原來父母堅持的那個世界,與自己正在面對的新世界,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的--想要過新生活,就得知道自己的根落在何處。

发布者: Mtime

[ 點閱次數:9504 ]

悠悠歲月之嘆息——林權澤影片裡的生命意境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10-08 11:10:11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千年鶴》韓國電影2007

記者寫道這是林權澤第一部愛情影片,因此許多人也隨著用這個角度來看這部影片,卻沒有感悟到故事內含的生命意境——“悠悠歲月之嘆息”。

題為千年鶴,寓意主要不在於愛情,而是歲月吧?英文片名為Beyond the Years,其實已經給了提示,這部影片的主題何在。

這層人生境遇有局限的傷逝,對比天地之無限,彷彿是“念天地之悠悠,獨嗆然而涕下”,中國古典詩詞所到達的體悟生命的意境,卻是韓國導演拍出來。 。唉

《千年鶴》情節裡邊有一句話我很喜歡:“唱道為先,章法在後”。 《醉畫仙》裡林權澤也藉畫師之口說:“畫之意,在於精神”。唉,一般人看電影只看情節和形式,卻往往感悟不到精神内涵。必須點出的是,林權澤的影片裡那些美不勝收的風景畫面,其意不在於表現韓國江山之美而已,更是承載著這層體悟生命的意境。

這個“道”字,是中國人在體悟生命哲理後,所濃縮而成的思想境界,是一種透視滄海一栗,情景交融的生命視野,是一股超脫俗世行於天地間的精神。林權澤的後期影片,尤其是《醉畫仙》最後的情節安排(畫家張承志終於畫出他一生中最簡潔,最不精工,卻意境最悠遠的畫:天地間一瓢孤舟,舟上一個眺望天地的古人。那一刻我的腦海立即浮現李白的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甚至在《千年鶴》的愛情情節脈絡裡,都是在嘗試闡述這個“道”字的意蘊啊!

從《悲歌一曲》到《醉畫仙》以及這部《千年鶴》,彷彿是浮生飄絮般的悠悠歲月裡,一部部可歌可泣的生命史詩。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147812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劇情

本片是“韓國電影教父”林權澤的第100部作品,動人心弦的淒美愛情在民間音樂的伴襯下把民族文化和人文世態完美合一。

松華(吳貞孩飾)和東戶(趙在鉉飾)從小由歌唱藝人收養,他們在一起長大,互稱姐弟,感情深厚,他們也被藝人訓練,以擊鼓和唱樂組合的方式一起表演板索里(韓國民間音樂形式一種),可最終東戶不能忍受對自己心愛的人叫姐姐而帶著痛苦和遺憾離家出走。數年後東戶聽說養父辭世,松華失明並不知去向的消息感到悲痛異常,開始認真思考起對鬆華的感情究竟是姐弟親情還是真正的愛情……

於是東戶開始在全國尋找松華,一心想回到跟她一起擊鼓演唱的日子並且永遠守護在她的身邊,可是老天卻只為兩個命運坎坷的人安排了一次心痛的會面之後便是長時間的離別。期間東戶被流浪劇團的女演員丹心(吳勝恩飾)勾引而開始動搖,此時單戀松華的山村酒店老闆故意讓松華知道了東戶背叛的消息,把東戶和音樂視為深愛的松華受了沉重的打擊而開始隱居起來,當東戶來到山村酒店尋找松華的時候,卻得知松華因為自己已經精神崩潰……

幕後製作

作家李清俊的《南島之聲》續篇《西便制》和《樂之光》一起改編成為了電影《西便制》,《千年鶴》是則是根據李清俊先生第三部作品《仙鶴洞男人》改編,是1993年的《西便制》的續篇,講述像兄妹一樣長大的松華和東戶完成了愛情和“板索里”的過程,背景為上世紀50-80年代。雖然是以藝術為主題,但卻作為林權澤導演的第一部”愛情影片”而吸引了很多觀眾的注意。

《千年鶴》表現了歲月的洗禮最終導致東戶尋找松華,也可以說是一部公路電影,《西便制》中洋溢的無法釋懷的思念情緒也被帶到了《千年鶴》中,全羅南道的風光、南島熱帶景觀以及濟州景觀等《千年鶴》裡的每一處風景都代表了人物內心的情絲,而這正是林權澤導演的過人之處。

生平

林權澤生於韓國全羅南道長興縣,1962年因《再見了豆滿江》成名。 70年代,隨著韓國當局對電影制度的有所寬鬆,林權澤就拍攝了大量優秀影片。 1973年的《雜草》是其轉型之作,氣度為之大變,風格趨於古樸和滄然。他其後的作品,體現出對古朝鮮藝術和傳統的關注熱愛,充滿東方神韻的純美注視,是韓國詩情電影的引路人。林權澤力求在歷史的悠長走廊裡探詢人性和文化的此消彼長之時,作著如何的交集,通過透明而開闊的畫面,平靜但鮮明地將民族情感緩緩傾注。

《祝祭》講述了小漁村一次悲傷摻雜幽默的葬禮,不動聲色地傳達了東方境域中豁達超然的生死態度,祭祀的沉重之下是生命仍將繼續的祝福。而《接種》一片裡,為貴族挑選生育後代人選的繁褥禮節,紋絲不亂的動作流程,將鮮活的生命工具化的同時,流露出憐憫悲哀的目光。 1993年的《悲歌一曲》,是林權澤風格最為圓熟和完備的一部作品。 2000年的《春香傳》是韓國電影第一次入圍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的影片,全片秉承林權澤一貫的電影傳統,細膩而大氣,將朝韓文學史上的這部名著拍得純美而動人,達到了林權澤借用影像之神奇展現韓國文化獨特魅力的目的。

2002年的《醉畫仙》為林權澤贏來了迄今為止最為重大的一尊榮譽,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全片畫面極美,空靈飄逸。不僅僅因為影片講述的是朝鮮王朝時期大畫家張敬業的一生的緣故,而與林權澤對畫面刻意求工的美學追求有著緊密聯繫。影片雖然極顯林權澤的電影魅力,但更多的還是他豐富的電影積澱所致,而無更鮮活更跳躍的影像律動。這是一部空洞而異常美麗的影片。 2004年林權澤推出《下流人生》,2004年推出他導演生涯的第100部作品《千年鶴》。

林權澤是韓國傳統電影碩果僅存的一根標竿,但自90年代以後,作為一代巨匠的林權澤卻鮮有繼續者。

林權澤在90年代以後的電影,也努力將韓國的風物雜談向世界推而廣之為首任。手法雖越發老到沉鬱,卻於自覺不自覺之間,疏遠了韓國人難以排遣的歷史悲情和民族癥結。他的作品注重構圖,畫面優美而嚴謹,深受中國傳統國畫的影響。敘事工整渾樸,具有韓國電影少見的建築美學。人物大都具有傳統美德和泛意義上的古典情懷。多表現韓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以及當代韓國正在流逝的民風民情。

發布者: Mtime

[ 點閱次數:10691 ]

深入蜘蛛叢林,探索記憶的迷宮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10-07 13:27:21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蜘蛛叢林》韓國電影2004

蜘蛛叢林隱喻記憶的迷宮,是他童年度過的場所。有別於一般的懸疑片(懸疑焦點主要在於人性),此片懸疑的焦點在於真偽難辨的記憶。

為什麼他的記憶如此混亂?他的異端性格之形成亦沒描述。故事沒交待完整,所以需自行聯想。小學女同學的遭遇其實是他本身經歷的投射吧(因爲他不願承認那是自己的可憐往事),也就是說,他童年時目睹母親通姦,甚至目睹他父親殺死母親(所以母親失踪),並且,因怪誕孤僻而與同學疏遠的其實是他來唄。

他記憶混亂的原因是車禍吧,童年的高燒亦讓他忘卻家庭的破裂悲劇,讓他將往事深埋潛意識內。

很可能她也不是他真的女友吧,子虛烏有,他自己杜撰出來的。因為最後背包被尋獲時,警察並沒有搜獲蜜月時期那張女友拿著冰淇淋的照片。所以,甜蜜的同居生活的真實性就顯得可疑了。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74878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劇情

江民是專門以超自然現象為素材的節目《懸疑劇場》的製作人。妻子去世後,一直過著單身生活。有一天,一個女人向他提供了有關“蜘蛛叢林”的消息,江民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於是找到了這個名叫閩淑因的女人。閩淑因在蜘蛛叢林附近經營照相館,她告訴江民,叢林中生活著被人們遺忘的靈魂,並講給他一個悲傷的傳說。為了深入地了解這個傳說,江民隻身進入叢林。

第二天,人們發現了身負重傷的江民。十四天后,江民從昏迷狀態中醒來,他吐出了令人吃驚的一句話,蜘蛛叢林中有兩具屍體。為了破解這個案件,江民的朋友崔成鉉警官也來到蜘蛛叢林。正如江民所說,叢林裡有兩具已經腐爛的屍體,一男一女。那個女人正是廣播電台的黃秀英,她和江民有過一段曖昧的關係,於是江民成為殺人嫌疑犯。

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江民和崔警官一同開始了調查,他們將調查重點放在提供蜘蛛叢林線索的女人身上,並希望破解蜘蛛叢林傳說的真相。可是,越是接近叢林的秘密,越像是走入一個巨大的迷宮,疑團和困惑越來越多。蜘蛛叢林究竟有著怎樣的秘密?殺人案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幕後製作

《蜘蛛叢林》被人稱道,是2004年韓國獲獎最多的電影,不僅如此,在國際市場也頗受好評,它進入了第52屆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正式競爭和新人導演獎兩個單元,而且還受到了北美最大的電影節第29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和被稱為“亞洲聖丹斯電影節”的第5屆東京FILM-X電影節等的邀請,首映之前倍受世人關注。

《蜘蛛叢林》被很多人拿來與之前一部同樣獲獎無數的電影《老男孩》相提並論,但顯然在講故事方面《蜘蛛叢林》還不如《老男孩》清晰流暢,編導故意講一起兇殺案拍攝得鬼裡鬼氣,撲朔迷離。影片在設置懸念上頗為精到,讓觀者在看到結尾處不禁要冒出一身冷汗。

發布者: Mtime

[ 點閱次數:9754 ]

合理化的謊言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10-06 00:12:23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花魁杜十娘》2003香港電影

首先,我所買的影碟封套上竟然如此可惡地寫著:

從前,有個靚女,叫作杜十娘,她做雞的,但佢又想人尊重她,叫佢Miss杜十娘,她對個個鹹溼麻甩佬都一樣虛情假意,又驚有報應,怕第日自己搵果一樣虛情假意的,她玩人老襯,玩玩埋埋大把銀,又唔敢出聲,驚人只不過貪她的錢,她不相信有好人,但又希望有好人,希望人相信她系好人!她成日思疑人、分析人,講大話去試探人系唔系講大話!《花魁杜十娘》寫的就是這樣一個女人。本劇正是通過一個典型人物,將這主題發揮得淋漓盡致。在杜國威芸芸作品中,這樣的主題可說是一種反動,然而不失其警惕作用。

為了不扭曲原意,我原原本本地紀錄下來,並且對此有一些感想。

故事讓我反覆思索。這部電影是舊瓶新酒,故事原本是有情女遇負心郎再調以封建觀念對妓女的壓迫,蠻老套的愛情倫理悲劇片,然而令我反思的是編劇對這故事的再詮釋。

被當面戮穿無情無義,惱羞成怒的負心郎反過來指責杜十娘一再對人心真情的試探,他這麽說,如果杜十娘不成天猜疑不試探不給他壓力並且早點讓銀子露白,那麼他看在錢的份上他們或許就能“幸福快樂”地過日子。

戲中,杜十娘一時一臉愕然一口啞然,只有一路發狂地笑,絕望地往江里跳。

有關對愛的猜疑與愛的試探之正當性。我認為這是這部影片帶出的思辯主題。

嘆情思縷縷,疑霧幢幢。

對愛情如果沒那回事的猜疑自然會損傷感情,對愛的一再試探如果未必合理也讓人不耐煩吧;或許真心真情真理真義貨真價實童叟無欺不應受到質疑,或許虛情假意假可亂真又何必明辨黑白一切虛以委蛇逢場作戲就好吧

假面萬歲!真相何价!?

如果這是個人人都反覆虛假得美麗輕盈的年代,又何必為難似的開倒車,一再考驗不能考驗的功利人心?何不放開心理堤防耽溺在一片吸血迷情里,如果我們所在的世界已是滿街認同虛偽消費的光景?

如果我們都不去試探虛幻與真實的交界線,我們這年代的種種...

或許我可以更撒野,離題式地延伸:文明生活的規條、大眾工廠的模型、情誼的消費主義、戀愛的遊戲心態......都是合理化的謊言?

杜十娘對人心真情的猜疑與試探是錯了嗎??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203949/blog/29730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劇情
金牌老鴇夜叉旗下有絕色佳麗名杜十娘,她八面玲瓏顛倒眾生,內心卻傲如雪梅,渴望遇上真心漢子從良做賢淑婦人。

尋尋覓覓,十娘以身相許,並小施伎倆從中成李甲向夜叉贖回自己自由身。

為測情郎真心是否堅如磐石,十娘數番設計試探李甲,李甲不意覷見端倪,做正人君子狀。十娘歡喜,與李甲相擕回家。途中遇李甲舊交孫富,孫富垂涎十娘美貌,一心獵之。孫願以五千兩銀交換十娘,正因赴考不成、錢財散盡而苦於無顏面見雙親的李甲無奈下應允。十娘心如灰燼,恕沉百寶箱並自願鳳於水。

李甲沒有了杜十娘,依然回鄉做他的李公子;妓院沒有了杜十娘,依舊夜夜笙歌。而燈火璀璨處,一個似鬼非鬼、髮絲滴水的杜十娘回來了……

發布者: Mtime

[ 點閱次數:9264 ]

To be, or not to be ?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10-05 01:36:32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生化壽屍》1998 香港電影


我最喜歡的恐怖片之一。一部充滿黑色幽默的恐怖片。

我喜歡最後一幕,當他面臨抉擇,當他知道這世界已是滿街吸血鬼橫行的光景,當他知道身邊所愛的人亦行將變成活死人喪屍的時刻,他毅然喝下那罐含突變病毒的汽水飲料...

換作是你,你會怎麼做?喪失自我,和眾生同流合污?還是堅持保持清醒,繼續孤獨戰鬥?

To be, or not to be (vampire)? 你會怎麼選擇?

參閲:
http://www.mtime.com/movie/1588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劇情
無敵和喪B是對成天愛說廢話,每天三四點才到商業大樓裡看顧VCD攤子的年輕人。某日,兩人奉老大的命令去取車,不料半路撞上帶著生化武器的黑道份子。不知情的兩人便帶著受感染的飲料和黑道份子回到商業大樓,哪裡知道其生化武器便是能使一般人變成不懼刀槍、見人就咬的喪屍。於是大樓裡,從警衛、做壽司的小師傅到清潔人員,一個個都變成喪屍,只剩下賣手機的爆牙駒夫婦、美容小姐細卷、 Jelly和這對活寶。這行人該如何...

幕後花絮
本片低成本卻不濫的鬼片,劇本上有創新、活力,充滿黑色荒謬感,因此顯示出葉偉信是有多面才能的鬼才。香港的鬼片中的殭屍大多來自中國的傳統迷信,這次則來自高科技西方的包裝,也可以給人不同的視覺刺激。

by mtime.com

[ 點閱次數:9463 ]

霓虹式愛情,聲色迷眩,卻無可依靠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10-04 13:00:52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黎耀輝。何寶榮。香港。布宜諾斯艾利斯。地圖。旅行。瀑布。慾望。酒吧。迷路。公寓。寄宿。 。 。當一切不盡如人意。不如讓我們重頭開始。 。 。探戈。喧鬧的陽光。足球。南極的燈塔。 。 。回歸。愛情。機票。照片。 。 。陌生街頭。尋找。洶湧人群。寂寞……

《春光乍泄》脈承王家衛一貫的主題風格:聲色迷眩,情境渲染;技巧之外,內容無非在表達對人際關係的疏離感與人生際遇的無根感。都市霓虹無論多麼璀璨光鮮,卻始終是無可依靠無法提供溫暖的媒介。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100466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劇情
黎耀輝(梁朝偉)與何寶榮(張國榮)是一對同性戀人,兩人同往阿根廷遊玩。他們從地攤上買回一盞舊檯燈,燈罩上的那條瀑布令兩人心馳神往,於是相約一起去尋找。好景不長,兩人發生爭執進而分手,榮丟下一句“讓我們從頭開始”,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輝在小酒館做侍者,而榮則夤夜不歸勾搭洋人同志。其實兩人的心中仍舊彼此牽掛。某夜,渾身是傷的榮找到輝的住處,他為了偷手錶送給輝而被暴打。雙手受傷的榮無法自理,只得留在...

幕後花絮
影片描寫男人之間的愛情,無論是感情的起浮波折還是調情、鬥氣和男女之間的愛情一樣熾烈感人,十分純真,完全擺脫了性別枷鎖。寫情動人有力,二人的愛恨糾纏,親密中難捨難棄又互相折磨。對白、處境、性格表現處處見彩。

影像成就無人能及。從開始的凌厲高反差黑白攝影開始,到紅色的運用,燈光色彩與人物心情氣氛的對應,觀眾無法逃脫。

省略性敘事使片子顯出欲說還休的況味。到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追逐,有公路片的意涵:尋找自我,逃避自我。

這種與生俱來的疏離感、青春的憂傷、對無限的渴望以及注定失落的命運和“不如從頭開始、”不如歸去、“到了盡頭,我想回家。”的無奈由畫面得到呈現。

發布者: Mtime

[ 點閱次數:10302 ]

迷惘、棄絕,醉生夢死的愛與仇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10-03 22:17:39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東邪西毒(香港)---王家衛

會喜歡王家衛的電影是因為那一股感傷的氛圍,無腳鳥無止境的漂泊情境,在我們的心頭常自繚繞。常聽人們說王家衛最好的作品是《阿飛正傳》或《重慶森林》,但我偏執地認為這一部才是我的那一杯茶,更類似我的口味,或許是因為宿命論調,或許是因為東邪的迷惘、西毒的棄絕,以及慕容氏的精神分裂都那麼地獨斷而淒美,那是最投入的耽溺,也是最刻骨銘心的抽離姿態。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487625/?mtime=17647#Comments_12479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劇情
歐陽鋒(張國榮)在兄長成婚的那天離家出走,因為嫂子(張曼玉)是他最愛的女人。他隱居在沙漠小鎮,經營著一家旅店,專為結識往來的過客,也做著為他人尋找殺手的生意。

風流劍客黃藥師(梁家輝)是歐陽鋒的好友,每年都要與鋒暢飲一次。他既迷戀著好友的老婆桃花(劉嘉玲),也暗戀歐陽鋒的嫂子。

盲武士(梁朝偉)是桃花的丈夫,歐陽鋒手下的一名殺手。他浪跡天涯,一心只想在失明前再見到妻子一面。在歐陽鋒...

幕後製作

《東邪西毒》成功的開闢了香港新武俠電影。這一點似乎在當時並沒有被意識到。 《東邪西毒》張揚的個性把人物塑造的極為到位,巧妙而頗具黑色幽默的情節把傳統意義的武俠電影進行了顛覆。正如王家衛所言:我不創造,更多的是在顛覆。

這部影片很好的說明了以往香港武俠電影的弊端,把那種超越的人性回歸到普通人的身上,讓武俠電影中的人物具有了個性和靈魂。

這是一部極具人性色彩的電影,錯落的人物和故事相互交錯發展,優美的攝影展示出一個虛構的想像世界。張揚的個性表演與優美的攝影,是影片的突出之處。影片中各位明星的表演極具特性,塑造了諸多虛構的武俠世界的非凡造型人物。

[ 點閱次數:10472 ]

還原 2004  ◎  劉富良
企鵝的蛋胚,新詩創作 2008-09-30 23:43:16
Bookmark and Share


不太愛流動了,我們並沒有擦身而過。
不似欲望那麽焦躁,好動,
不長羽翼,趴趴地一道涎,
不在嘴唇,不在心。

習慣不提起的心靈不比
塑膠品不比美容不比
嘛嘛檔的茶餘飯後
霸市培育我們的體溫
影院愉悅我們的耳目。呵
習慣不提起的,我們乃疏離
我們視爲塵並且毫不在乎地名曰
愛(鼻子害感冒的樣子)

不綁在象腳不妄然騎在象背上的日子
我變淘氣了,拖曳在象尾末梢
咿呀呱啦咿呀呱啦你真的
明白嗎沒關係我們還有
抽馬桶泵——但是我沒有再想起他了
而這是更悲哀的

扯掉話語的綫頭其實我並非不是
無可奈何,巧手縫製橫的謊言
直的蜜語是是非非絮絮叨叨
一大把晦澀心事
在我們有涯之生
那些日常的獨白渣滓
壓擠壓擠
在我的肛門邊緣嘿喲你的
眼光注視的所在(不必要説明性)

怎麽說呢要怎麽說些許
原本想說的。不是冰雕,那時
企鵝浮冰上滑過之痕,譬如
夢之滑姿,於現實之冰。
凜冽凜冽地要怎麽說呢,終究
哆嗦(哈啾!)又忘記了——我們
不如重新開始認識重新生活(在文學獎
之前)不如重新深究愛重新凝聚
重新重組次序必要的次序重新
再來一次(在跳舞以後在
這首詩以前)

後記:詩題還原,還原生命,還原現代詩。或許我想還原的,並不只是詩語言吧。而是通過返璞歸真,重新思考意義和本質,生活和日常,以及心靈的原初觸動。

詩稿于2005.01.05 戒詩期結束後重新出發
刊登于2006.09.10《文藝春秋》

[ 點閱次數:12864 ]

回顧2008年9月,企鵝最愛影片  ◎  劉富良
企鵝的心腹,偏愛名單 2008-09-29 11:16:40
Bookmark and Share

觀片量:36

思考命題:審視浮生幾何,亦漂盪亦沉澱的年歲,辨識衆生或堅持或墮落的生命姿勢

1. 《 浮生若絮 》2006印度/美國,Mira Nair

這是一個發生在美國的印度家庭內部兩代人之間的故事,他們受到兩種文化和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衝撞,演變成了一種愛的糾纏,最後如何沉澱的生命姿態。影片提出了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一個移民家庭,想要完全融入到美國社會中,究竟要完全摒棄自己文化和生命的根?還是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支撐的平衡點?

在父母的安排下,阿索科和阿什瑪完婚之後就從悶熱的印度東北部移民到了寒冷的紐約,定居並開始了全新的生活。等同於陌路人的阿索科和阿什瑪被迫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努力地適應陌生的環境。兩人不咸不淡、相敬如賓的婚姻生活因為兒子的降臨而得到了改觀,冰冷的房子終於有了家的溫暖。阿索科曾因翻看著名的俄國作家果戈理的小說幸而逃過火車翻車的劫難,所以他給兒子起名為“果戈理”--既是對過去的感恩,也是對更加美好未來的期盼。然而,長大成人的果戈理卻已經被現實的美國文化所吞噬……直到有一天,果戈理髮現,原來父母堅持的那個世界,與自己正在面對的新世界,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的--想要過新生活,就得知道自己的根落在何處。

http://www.mtime.com/movie/48322/

2. 《 婚禮過後 》2006丹麥,Susanne Bier

雅各在印度開了一家孤兒院,並將自己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救濟無家可歸的孤兒的事業中。當有一天,他的孤兒院無法支撐將面臨關門停業的困境時,卻意外收到一份4萬美元的資金饋贈。這份饋贈來自於一個叫喬真的丹麥生意人。這位生意人卻附帶一個條件,那就是雅各要離開印度,前去參加他女兒的婚禮。

無奈之下,雅各只有動身前往丹麥,並定下了返回印度的行程,因為他臨走前答應了要回來為孤兒院裡一個叫普拉姆德的孩子過生日。在婚禮上,雅各遇到了喬真的妻子海倫,雖然事隔多年,但很快他們便相互認出了對方……這樁婚禮成了雅各生活的轉捩點,從此他便被拋入了難以作出抉擇的生命窘境中。

http://www.mtime.com/movie/47847/

3. 《 英格史達特的工兵 》1971德國,R.W. Fassibinder 法斯賓德

《英格史達特的工兵》是法斯賓德第一部在戛納電影節上獲獎的影片,風格有很重的布萊希特戲劇色彩,被稱為自戈達爾之後最有新意的電影。本片反映了最下層卑賤小人物的生活和愛情追逐遊戲,反映出即自私且冷漠的人心面目,是何等又可恨又可憐!

http://www.mtime.com/movie/57471/

4. 《 醉畫仙 》2002韓國,林權澤

《醉畫仙》一舉奪得了第5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是繼王家衛、楊德昌之後第三位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亞洲導演。正是出於對朝鮮民族藝術與文化一往情深的執著追求,才使得這位高產導演的作品一直保持著很高的藝術水平。

19世紀中葉,朝鮮王朝在內外交困中風雨飄搖。畫家張承業少年時遭逢亂世淪爲乞丐,被書畫世家金師傅收留。金師傅意外發現少年張承業在繪畫方面的天資聰慧,愛才之心油然而生。經畫院名師的調教,承業畫技大進,名噪一方。欣慰不已的導師金師傅為承業起藝名為吾圓。在一次為府台大人賀壽獻畫的表演中,吾圓技驚當場,令自嘆不如的漢師傅顏面盡失。畫院同窗怒其目無尊長,恃才傲物,無不對其大加撻伐。然而,名聲鵲起後,耽於酒色囿於喧嘩的吾圓卻自感在畫技與畫意上裹足不前,頓時狂躁不已。絕望中他棄家別妓,跋涉山水,行走天地,於天寒地凍中找尋畫意的真諦,逐漸感悟自然和生命的奧秘。

http://www.mtime.com/movie/13109/

5. 《 悅樂 》1965日本,大島渚

主人公是個貧困青年,一天,侵吞機關公款的官吏來訪,決定在服刑之前把自己私吞的公款存放青年那裡。因為這個官吏親眼目睹了青年殺人的現場,所以青年不敢把這筆公款報告警察。然而,這個青年因為失戀,失去了生活的目標,於是想把公款揮霍一空,然後自殺。他開始過上了從前夢想的用錢征服女人的生活,他像對待奴隸一樣對待每個女人。但這種喜悅是徒勞的。影片拍攝的時代,是日本經濟正處於高峰時期的“黃金時代”。物質的昌盛腐化了人的靈魂,人將自己抛入綜合利益考量的情感肉體追逐遊戲之中,大島渚正是看到了這一現實,並敏銳地發覺其中蘊藏的絕望。

http://www.mtime.com/movie/67225/

特別關注:《 快樂工廠 》2007新加坡

《快樂工廠》聚焦在新加坡風化區,影片有好幾組人物,楊貴媚飾演妓女的那一段,被男人遺棄,獨立撫養女兒,女兒叛逆和媽媽一起接客,母親無可奈何,擊昏嫖客,帶女兒和暗戀女兒的小男生,去夜市吃東西,痛哭失聲;新加坡影壇新人羅子涵飾演的阿兵哥在朋友的唆使下,在紅燈區失去了處子之身;年輕卻沉默的妓女帶著木訥而憨厚的busker boy回到自己的寓所,點唱了一首喚醒靈肉的歌……這部在新加坡拍攝,但有荷蘭等跨國投資的影片,充滿類似楊凡《妖街皇后》的風情,對男體的迷戀,青春與衰老、同性戀與異性戀、稚嫩與老練等對比,用沒有特別想像空間的手法,讓觀眾進行一場窺奇的儀式...

http://www.mtime.com/movie/56121/

註明:影片資料來自時光網站

[ 點閱次數:12745 ]

寂寞在幽幽騷動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9-28 11:34:37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月光下,我記得》(2005)臺灣電影

導演: 林正盛
主演: 杨贵媚 林家宇 施易男

在純淨唯美和寧靜的愛情故事與畫面裡,卻隱藏著不純淨且幽幽騷動的情慾渴求,一只寂寞的困獸,在禁慾意志極度壓抑之下,欲禁難禁還騷狂的哀愁,修持道路上戒色一関難呀…

很喜歡裏頭的主題歌詞《送別》,常自縈繞心頭,泉湧而出低吟淺哼。我知道,我已經到了能深刻體會人生凋殘境遇的年歲了。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林正盛目前的八部影片我看過四部:美麗在唱歌(1997)天馬茶房(1999)愛你愛我(2001)月光下,我記得(2005) 。

在林正盛的電影裡,似乎總是可以歸納出情感慾念的光澤與陰影同在之現象,美麗的誘惑與悲涼的哀愁之矛盾糾結的紋理。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203949/blog/42423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劇情

寶猜帶著花樣年華的女兒西蓮,回到位於台東都蘭山上兩層樓高的宅院,在陽光過盛的故鄉,躲避著人群以及往昔男主人所凝聚而成的巨大陰影。

與世隔絕的寶猜,經歷了離婚的變故,認定自己的破碎的心將永久的存封於這片山林間﹔在國小教書的西蓮,卻無法抑止嚮往藍天外的愛情以及自由。

西蓮與表哥的愛情,在上一代的糾葛中被硬生生阻斷,暗自傷心的西蓮,在同事朱成的風趣體貼的言談中,逐漸淡忘了初戀的哀傷,與朱成陷入熱戀。

此時朱成突然接獲學校命令被調派到綠島,熱戀中的情侶只有靠情書穿梭連結相互的思念。一封封的書信、一篇篇的文字,穩固了西蓮對愛情的信念,堅定了要跨出這個幽閉世界的決心。

但是隨後的情書卻一再被寶猜攔截。在寶猜私密的閱讀中,情書彷彿是寫給自己一般,中年女人沉埋許久的情慾因此復蘇流動。愛情,似乎在咫呎天涯。寶猜的秘密,卻逐漸成為與西蓮的隔閡與猜忌,兩代的複雜糾結與衝突,顯得如此之輕,又如此之重。

西蓮一直接不到朱成的來信,終於忍不住隻身前往綠島找朱成,誰知道朱成也同時過海來尋西蓮,見不到西蓮,卻見到了一直未曾謀面的寶猜。

情慾襲來無定時,有時躡足如貓履輕盈,有時如狂潮鋪天蓋地。寶猜沉埋許久的秘密,命定般的在朱成造訪時的一刻瓦解。

斬草除根,無奈春風吹又生,情與欲,到頭來皆要還諸於天地。藍天遼闊,碧海蒼茫,在皎潔的月光下悠悠浮動的,是那不可說的秘密……

幕後製作

林正盛於2004年推出了《月光下我記得》,以五十年代為背景,表現一名內斂壓抑的婦人,與女兒的男友產生曖昧情愫的情感經歷。這是一部以女人情慾為主題的電影。片中男女主角施易男和楊貴媚的不倫床戲成為焦點,一度曾以話題性而推動了影片的商業效能。影片為從影近二十年的楊貴媚換來了一尊金馬獎,卻始終也無法換來台灣電影那短暫的輝煌。儘管影片曾號稱是一部女性電影,但壓抑的重點在於人性本身,跟性別不見得有絕對的關係。有趣的是《月光下,我記得》的英文片名The moon also rises,是挪用了多年前一部老片《妾似朝陽又照君》(The sun also rises)。除了令人玩味之外,倒也勾起人們對舊日的回憶。以此回溯台灣電影,正像如今空餘下的美好記憶一般,卻怎奈,今不如昔!

花絮

本片獲得第41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編劇本大獎。 2001年韓國釜山電影推廣計畫(PPP)影片企劃首獎。

生平

林正盛1959年生,出生在台東的山地部落中,國中畢業後錯過了報考學校的機會,16歲離家因嚮往台北的生活獨自北上找工作,終在山窮水盡之際找到了麵包學徒的工作;退伍後,換了不少的工作,與父親關係也因經濟來源不穩定的情況下日趨惡劣,父親終因不知如何管教而訴諸法律,讓林正盛度過了一小段看守所的歲月,一路走來,斷斷續續麵包店師父一作做了13年,這些童年在台東的生活記憶、青少年時代的放蕩日子。

林正盛正式擔任導演拍攝《春花夢露》之前先演了《熱帶魚》的綁匪一角,雖然後來還有零星地演出,但林正盛自覺並不適合當演員,後來證明,先是讓他大放異彩的身份,還是編劇導演1996年林正盛執導個人首部劇情長片《春花夢露》,初試啼聲便有佳績,拿下法國坎城影展天主教人道精神特別獎、瑞士佛瑞堡影展評審團大獎以及日本東京影展青年導演單元銀獎;1997年再以劇情作品《美麗在唱歌》入選坎城影展“導演雙週”項目,並獲得法國媒體的一致好評。執導的《愛你愛我》獲得了第51屆柏林電影節的最佳導演銀熊獎,再為華語影壇爭得了一份不可多得的榮譽。

發布者: Mtime

[ 點閱次數:12380 ]

寂寞芳心,渴望貼近卻又疏離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9-26 20:42:45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寂寞芳心俱乐部》1994 臺灣電影,易智言導演

現代人無可排解的寂寞,與無可奈何的疏離,是你和我的心頭縈繞不散的憂傷。尋尋覓覓,復又失落;或者擁有,卻又平淡。總是兩難。

介紹給影迷朋友,嫌其節奏慢,感受不到我感受到的心理氛圍。唉,他們看電影就是缺少感性的觸動。他們用“意識之腦”來看電影,非用“有情之心”。

我最喜歡的一幕是,當小高和小龍在房內,小高起身照鏡,小龍自他背後貼近,畫面中只看到兩具現實的背影,以及鏡面裏兩個彼此猜測的臉龐。或許都市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就像這層隱喻,在現實中我們都看不到彼此的臉,只有通過鏡像反映,而這是何等虛幻啊!

易智言後來還拍了一部較清新感人的青春片《藍色大門》,此為後話。

Photobucket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203949/blog/64937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劇情

陳春女的老公勾搭上隔壁的女子,女兒也暗戀上了學校的英文老師,家裡還有一位終日精神恍惚的婆婆。林女是陳春女辦公室的同事,沒事就拿MM巧克力替自己算愛情的運氣。

一天辦公室來了一位小弟,他的名字叫做小龍,馬上便吸引住林女的眼光,在有意無意間,陳春女也對這位新來的小弟產生好感。

小龍住在公寓的頂樓,下班以後常往PUB跑,他在PUB邂逅了同性的小高,但是小高對小龍說他第二天就要出國。小龍的樓下搬來了一位日本人,他偶爾經過這層樓時,總會跟這個日本人打屁,雖然彼此語言不通。有一天小龍順手拿走日本人的皮夾,日本人報警找上門,小龍回家時發現門口圍著一堆人,掉頭就走。小龍在街上晃蕩,和丈夫起勃溪的陳春女也負氣出走,在台北街頭漫無目的地走。

最後陳春女決定到林女的人事檔案中找到小龍的電話,準備打電話給他。而小龍則到陳春女的座位上準備偷錢,兩人在辦公室裡碰面,小龍驚嚇不已;陳春女起先以為小龍半夜坐在她的辦公桌前,是否表示對她有意思、有所企圖,等她發現抽屜被撬開時,不知所措的她,拿起電話叫警衛,小龍最後被警察帶走,陳春女則發現這一切原來是錯亂的。

幕後製作

影片的情節近於黑色,但又不是令人驚訝捧腹的喜劇,反而給人在意外之中帶來了一點點精神壓抑。疏離的人際關係,與貌合神離的家庭生活,讓都市人群都感染上了寂寞的流行病。人們渴望著慾望,又追逐著慾望,羨慕著慾望,但正當慾望如山雨一般襲來的時候,人卻又被種種意外從春夢砸回到現實。影片有著濃厚的商業色彩,作者觀念並不濃重,導演易智言成功的把握了影片的跳躍節奏,將故事打造成了一個黑色卻並不喜劇的人間戲劇。

發布者: Mtime

[ 點閱次數:12492 ]

熱帶風情畫——致盧梭  ◎  劉富良
企鵝的蛋胚,新詩創作 2008-09-23 22:40:05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泰國神秘主義風格實驗電影《熱帶疾病》劇照

《熱帶風情畫——致盧梭》

緩流之渾濁,以及
潛沉於平靜河面之下
不能透視的兇鱷
緣伏緣起
輒咎的是那暗湧
是夢是魘
是一陣來去來的熱帶疾雨
無法確定的是與非

依循靈魂的腐味
重擊小木舟
倦時歸岸
匍匐於人們隱秘的軌跡
慣常寂寥,慾之潮濕
棲息莽密的叢林間
與滋擾的蚊蚋蟲豸為伴

啊……幽恐著夢的是夢
幽恐著生活的是生活
轉瞬炙熱轉瞬陰澇
法輪流轉天氣
天氣籠罩衆生
歷經晴蔭愛恨

是誰哼起一曲活潑旋律
美好色彩盎然溢趣
與艷陽同在,與汗滴同墜
忽然凡俗憂傷半途打岔
霎那陰霾掩蔽熱情
惡冷寒意空中迅速流竄
暴鬱的綫條

熱帶的風情畫是我們心頭
共同的圖騰
亙古不解的結
濁河漣漣
莽林蒼蒼
樂與痛無可向誰言述
這般一生

稿于2006.05.05
刊登于2006.12.03《文藝春秋》

註明:
盧梭為神秘主義畫派的先驅,其畫作充滿熱帶叢林的神秘氣息,另外他還有一幅相當聞名的畫《沉睡的吉普賽少女與獅子》。

Photobucket

附錄留言:

Penguin
2009-08-04 00:05:42

第二段对seraphine画作的形容写的太好了:
果实仿若蠕动的昆虫、像饱受欺凌伤害的肉,但同时却又像是散发光芒闪烁不断的星月,她的花卉惊艳得诡异,如夜空里绽放的烟花也如深夜里躲藏的灵狐,她的树叶像孔雀的彩屏也像一只只惊恐的眼睛。

对,就是这些混杂的感觉。

可否解释一下素朴派?

我记得也叫做原始画派,对吗?但这一派的特点是什么呢?

卢梭的画我是很喜欢的,我还写过一首诗《热带风情画——致卢梭》。我对卢梭的理解是他和我的共通处是神秘主义,我更喜欢称呼他的画风格为神秘主义画派。他喜欢将自然的神秘诡异气息在画里呈现出来,我也是如此,我有一阵子的诗都是充满诡异的自然意象。

这类画派好像在历史上的“接棒者”不多,而且美术史有点忽略,通常着墨不多,关于这点我有点惋惜。

我最近才听闻大陆有一诗派叫做原始语言诗派,只是所知不多。

不过,我倒是很想了解一下关于神秘主义或原始派,好比是去了解我自己。

毕竟,我这种写法很孤单啊,好像在孤军作战。而我曾经投给报馆三首题为神秘主义系列诗(分别是《神秘风景》《天狼时刻》《梦的印象》),悉数被退稿(迟些日子我将发表在网络上)。他们应该不太会欣赏神秘主义吧,而文坛上这种写法也委实不多(简直是少之又少)。

kukfoong
2009-08-04 00:05:42
没错,也称为原始画派。其实以前也没特别留意着派别,只略看卢梭一些作品和其他已经不记得名字的。如你说的,神秘主义的成份很多,当中也混合了潜意识的作画动机和回归心灵原始状态。他们的画作风格都是在平静表面的底下暗流汹涌,直抵心灵潜藏深处,挖掘自我最初的原始灵魂!

为了突出这种主题,所以他们的画面多以大自然为主,但却赋予诡异悬疑的做法,且常是多义性的。但由于他们不像当时的超现实主义思想性较重和更偏向时代社会性,而是以回归朴素的自然性为基础,所以被称为素朴派。

一直以来我都很欣赏你的诗和影评,不只因为文采丰富,而是因为充满深邃的个人神秘性与灵魂底下下意识的自然揭露。所以你一定要坚持下去!

中国确实是人才济济啊,但我也没听过你说的诗派。原始语言诗派会不会类似超现实主义里分支出来的达达主义呢?

[ 點閱次數:12940 ]

大馬某報娛樂版對蔡明亮的專訪(轉貼)  ◎  劉富良
企鵝的尾巴,观赏手册 2008-09-21 22:55:18
Bookmark and Share

蔡明亮傲慢遇上偏見2007/06/10 15:52:40
●專訪:黃金靚攝影:陳成發
《南洋商報》娛樂版

一位同事說起蔡明亮,

“在家播他的電影來看,你可以去廚房泡杯Milo,

或是去浴室刷個牙,回來一看,熒幕上還是那個畫面……”

還有一個朋友更經典,他看《天邊一朵雲》,

看著看著就睡著了,睡醒之後只看見楊貴媚哭個不停,

於是納悶問問身邊的同學楊貴媚哭什麼
,(註:該名記者寫錯了,這部電影應該是得到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大獎的《愛情萬歲》)

同學的答案很酷,他說:“不知道,因為我也剛睡醒。”

朋友看了《黑眼圈》首映,傳封簡訊來,寫著:

嗯……看不懂……,我揶揄她:難得你沒有睡著。

她回复:很想睡,但是蔡明亮也在場,睡著很不給面子……

蔡明亮有位演員說過,看電影看到睡著,對電影是種侮辱。

因此,想看可是不保證不會睡著的觀眾,

是不是要先確定自己精神飽滿心神氣爽才可踏進戲院?

如果電影好看,誰捨得睡著?

蔡明亮的電影,一直以來都是爭議不斷,觀眾來回周旋的問題依然落在看懂與否。所謂看不懂的人,一頭霧水甚至破口大罵,此時就有人會跳出來為蔡明亮辯護、反擊:沒水準!然,看得懂的“有水準”之輩,往往卻被看不懂的人不屑地指為:假清高!

站在讚美與批評交錯的聲浪中,蔡明亮被喻為“最具爭議性的導演”。

“我的電影拍的是現實!看不懂,是你sense的問題!也許一個初中生都看得懂!”他瞪著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即使這問題已答過上千萬遍。安靜優雅的茶坊裡,隔著一張木雕長桌子的距離,我招架著他強烈的反應。

導演比電影更紅

蔡明亮反擊批評已不是一件新鮮事,2006年11月期間,他在李康生的陪同下舉行了記者會,他對金馬獎評選會員會對於其電影《黑眼圈》的批評很不滿,他相信《黑眼圈》能感動觀眾,何必把作品“當作祭品被人蹂躪”!他要金馬獎評委對發出的批評自我反省,那場記者會以後,蔡明亮與台灣最具權威的電影頒獎典禮金馬獎從此一刀兩斷。

蔡明亮當時怒吼:“這幾年,我頂著壓力,不怕環境艱苦,不怕錢少,一直堅持我的個人風格。這樣的導演難道不該被保護,被疼惜嗎?可現在,那些人藐視創作,令我沒有自由!”而今,電影《黑眼圈》演員李康生露臀的海報在台灣被禁止張貼,蔡明亮說:“鞏俐在《滿城盡帶黃金甲》中可以露乳溝,為什麼小康就不能露股溝?”

相信任何一人都不會抗拒讚美的聲音,比較起來,爭議顯得熱鬧許多。 《黑眼圈》從拍攝到被禁上映,再從挨了電檢局5刀到正式上映,坊間議論紛紛加上媒體推波助瀾,引起大家的熱烈討論,由媒體上的曝光率來看,蔡明亮很成功。於是,我們得以知道更多關於他的一切,變成導演比電影更紅

堅持拍的是真實

“很多人問,你為什麼要描寫性?就是因為沒有人正面的去描寫性,所以它永遠是禁忌的、神秘的、性是骯髒的,那麼對不起,你不也是透過性而來的嗎?你父母不做愛怎麼會有你?再來,性器官是不可以被看到的?那麼,請問我們不是每天都帶著性器官在走路嗎?不是每天都要使用嗎?我們不能談嗎?

“我們都不會判斷了,因為你從來不去討論。我的作品都在討論這些,我拍給你看,一個AV女優的身體就是這樣子的,你要瞧不起她嗎?對不起,她比你勇敢多了,為什麼她要當一個AV女優?你說她要錢嗎?那麼給你錢你要不要也當?她不知羞恥嗎?就只有你知道羞恥,難道她不知道?”

他堅持他的電影拍的是真實,然而,他認為不看他電影的人,是因為害怕現實,因為沒有能力面對,所以不敢正視;他挑戰觀眾,上街賣票,賣票時除了呼籲大家給自己一個機會去看他的電影,還問公眾:敢不敢看我的電影?

“那天有個新加坡人問我,你們馬來西亞人好奇怪哦,為什麼沒有一個馬來西亞導演拍煙霾問題,還要一個從台灣回來的導演來拍?是不敢?沒有感覺?可是煙霾有解決嗎?沒有。電檢局剪掉我電影,他們說我指煙霾指數六百多度,太誇張了!對不起,我的資料是從報紙上的新聞而來的,你先去剪報紙吧!

“有個新山記者到新加坡看了《黑眼圈》,之後寫了一篇評論說:寧願不要看這種電影。這個就是鴕鳥!你不要看人家要看!因為真實的東西,他覺得害怕!”他一臉不屑地罵那位“鴕鳥記者”。

期待更多人進場

獨立的藝術創作是個人風格的主觀表現,群眾也是由不同個體組合而成,每個人與藝術作品呼應的鑑賞,同樣是主觀看法。對於創作人而言,讚美和批評都是來自群眾最寶貴的回音,面對批評的考驗,選擇回應的方式最能凸顯一個人的修養與智慧。

蔡明亮一方面反擊漫罵著對他的批評,一方面也期待更多人買票進場看他的電影。

“我只能說,這是一個機會,所以我希望它跟越多人有關係越好,或者你去看了覺得不過如此,或者你看的時候睡著了,或者你看的時候被感動了。但是,如果沒看,什麼都不會發生。看了,就會發生各種事情,各種事情就要開始呼應另外發生的事情。例如說你看時睡著了,你跟你的朋友說:我看的時候睡著了,你的朋友可能也會說,對呀!我也睡著了。你們就會看其他的資料,例如文章報導等等。有1萬個人睡著了,對不起,是這1萬個人睡著了,而不是全世界都睡著了!

“這邊睡著了,那邊有人站起來鼓掌,那個掌聲一定會讓那個睡著的人很納悶,如果他夠敏感,他一定會覺得:哎呀,我一定錯過了什麼……有人罵我拍叛道經離的電影,對不起,在台灣有一個高中老師帶著100個學生來看我所謂情色的電影,看了之後同學還要寫報告,它就產生矛盾,所以,我的電影一直都發生這種事,一定要呼籲大家看!”

把批評掃出心門外

電影開場的第一幕,鏡頭定格在病床上飾演植物人的李康生,沒有一絲聲響,1秒、2秒、3秒、4秒、5秒……

“做麼嚇?”、“醬久的?”、“不知道……”這是我座位背後傳來的聲音。諸如此類的聲音斷斷續續地出現,聲音偶爾也隨著劇情的轉變而發出竊竊的笑聲、咿咿呀呀的,結伴而來的觀眾不時在互問“做麼醬?做麼醬”,也有人忍不住回敬的“咳!咳!咳!”或“噓!噓!噓!”

我第一次在這麼吵鬧的電影院看戲。這部電影叫作《黑眼圈》。

電影結束了,燈光漸漸亮起,居然還聽見幾個寥落的掌聲,此起彼落的反而是這句——“嚇?完了啊?”陸陸續續離場的觀眾大約三十幾人,電影院再次喧鬧了起來。

“都叫你不要看這部的啦!浪費我的10塊錢!”

“是咯,都看不明白!”

“我覺得不錯啊!”

“這叫藝術,你懂什麼!”

“X的,都叫你看《Spiderman 3》的啦!”

“支持本地導演,OK?”

不要以為你可以阻擋什麼

說實在的,買票看《黑眼圈》的人還真不少,比想像中還要多,應驗了“媒體就是力量”這事實,先不談電影好看與否,能吸引觀眾買票入場已算成功。只是這一次之後,走齣戲院,能回頭再看蔡明亮的又有多少人呢?喜歡《黑眼圈》的,自然會期待蔡明亮下一部作品,蔡明亮如何看待從此下定決心不再捧場的觀眾?

“既然他下定決心做一個死人,那不關我的事!這個人,他早就下定決心做個死人,他本來就是個死人,不是我把他弄死的!

“不要以為自己在說一個活人說的話。所以,我都覺得那些死人有時還沾沾自喜,我最怕那些拿著一支筆的人,寫為什麼這種電影要存在?我都看不懂,別人怎麼看得懂?對不起,可能連一個初中生都看得懂。你讀了大學,可能你的程度依然不好。你是個文人,你程度還是不好,你的sense不好。可是,你不要以為你可以阻擋什麼,這是不行的!”

我承認這句突如其來的“死人”讓我微微震了一下,在他滔滔不絕的反擊聲中,我隱約又看見他把批評掃出他的心門外,這慌亂又狼狽的激動,幾乎掃掉我對他電影的欣賞與尊重。

後記:

批評蔡明亮電影的人通常會說“他的電影悶死了……”新加坡一位影評人寫:每次看蔡明亮我都很想死,這次(《黑眼圈》)還好,我只想逃……

如今,蔡明亮也以“死人”反擊那些批評者,大家“死來死去”的,真不吉利。

回來之後,我腦袋一直迴盪這“死人”問題。一部好的電影是否也能包容批評?沒有批評的電影就是好電影?蔡明亮的“死人論”一刀劃下,看起來就像——凡讚美的,是活人;凡批評的,就是死人?

聽蔡明亮罵“死人”,從最初聽見的那一刻,感覺從錯愕、突兀、疑惑,不解,最後演變成嘴角上揚的奸笑……

我何止有陰陽眼還會通靈,每天與“死人”為伍,看著他在我身邊走來走去,審稿、排版、吃飯、喝水、吃零食、開會、接電話、罵人… …

原來,我那表明不想再看蔡明亮電影的主編(註:娛樂版主編是朱運煇。幕後黑手?),也是死人。

版主註:
這篇“專訪稿”(思考:專訪稿能這樣寫?)在大紅花網站轉貼時引發激烈討論,可參閲
http://forum.blogkaki.net/viewthread.php?tid=15837&extra=page%3D5&page=1

版主後記:
這幾年電影網站常會發現令我不禁搖頭嘆息的一句話影評,這些人藝術涵養相當膚淺,卻又急於對藝術妄下判斷,如“不用多說,這是部超級爛片”“垃圾,直接丟進垃圾桶算了”“電影很悶,真不明白在說什麽,所以絕對不是好電影”“導演不會講故事,這就是藝術片啊?”等。

縱觀這些令人目瞪口呆的“影評”,往往可以發現其輕易就下超級主觀判斷或印象式批評的傾向,甚至偷換概念充滿詭辯。往往提出非常判斷性的論點,卻竟然沒有分析論證。或者其理由顯得荒謬幼稚,如“電影很悶,真不明白在說什麽,所以絕對不是好電影”這句,他本身覺得悶,便直接歸納絕對不是好電影,這恐怕犯了邏輯上的詭辯:電影敍事節奏比較緩慢不能代表電影好與否,難道說一部好的電影一定要節奏快不成?其實,節奏快或慢都是一部電影的風格,都可以具備好電影的素質的可能性。

悶,是不能作爲一部電影不具備藝術性的理由的。本身看不懂也同樣不能作爲結論出電影差勁的論證。

[ 點閱次數:13688 ]

俄國觀眾癡迷蔡明亮電影(轉貼)  ◎  劉富良
企鵝的尾巴,观赏手册 2008-09-19 21:40:12
Bookmark and Share

轉載自20/5/2007《亞洲周刊》.白嗣宏

莫斯科「春之悅」影展選映國際電影大師蔡明亮的新作《黑眼圈》,權威評論家與觀眾為影片的藝術性、深度及特殊魅力傾倒,也引發網上熱烈討論,認為蔡明亮是當代國際影壇最傑出的哲人式導演。

--------------------------------------------------------------------------------------------------------------
每年春暖花開,莫斯科都要舉辦「春之悅」影展。今年「春之悅」影展閉幕式上,主辦單位放映國際電影大師蔡明亮的新作《黑眼圈》,作為影展壓軸戲。

送別多雪的冬天,俄羅斯春回地暖,伏特加酒也為俄國人的心靈和身體加溫。春的騷動恰成俄國人接受《黑眼圈》的最佳氛圍,可能這也是播放該片的莫斯科清水塘花園街羅蘭電影院人頭攢動、座無虛席的另一原因。

「春之悅」影展閉幕式主持人是俄國著名的影評家安德烈‧普拉霍夫。他首先解釋據英文譯出的俄文片名《我不想一個人睡覺》。普拉霍夫說,俄文動詞人稱用的是陰性,當然也可選譯為陽性。「不過,最確切的譯法應當是中性。是『中性的肉體』不想一個人睡覺。影片中男男女女在沉重的日常生活中唯一可以追求的就剩下了肉體的愉悅。」

普拉霍夫是俄國權威影評家,每年都參加世界三大影展,對蔡明亮十分了解,也非常欽佩他作品的藝術厚度和深度。普拉霍夫認為,「蔡明亮是當代影壇最傑出的哲人式導演,他在自己的影片裏不斷深化自己的藝術目標」。

除俄國電影專業人士之外,《黑眼圈》也令一般觀眾大為震驚。影片中沒有歐洲觀所熟悉的美麗肉體和五彩繽紛的畫面,沒有俄國觀喜愛的俏皮幽默的對話和好萊塢式的情節。吝嗇的對話、沉悶的故事、壓抑的情緒和簡單的動作,時而引發觀眾低低的笑聲,這是壓抑不住的特殊魅力的證明。

蔡明亮透過貧民窟的生活顯示人對性愉悅的追求,特別是最後一個鏡頭,影評家赫列布尼科娃說,蔡明亮的人物像釘在床墊上,註定永遠渴求愛的觸摸,肉體生來就是要人們去擺弄的。

Photobucket

莫斯科電影觀眾絕大多數是青年,離開影院時全都靜默而沉思,影片氛圍繼續籠罩觀眾的心靈。「春之悅」影展後,《黑眼圈》將在莫斯科影院繼續放映。

俄國影評家克列班諾夫專門為這部影片在俄國播映採訪了蔡明亮。蔡明亮在接受訪談時回答了令俄國人感到費解的一些問題,如為什麽很少用對話,儘管克列班諾夫堅信蔡明亮運用對話的技巧出神入化;影片的幽默令俄國人傾倒,是不是受了法國導演塔吉的影響?蔡明亮回答說,他受戈達爾和特呂弗的影響。影片中的西瓜令俄人大惑不解。蔡明亮向俄國觀眾解釋西瓜的實用和色情暗示,才讓俄國觀眾恍然大悟。

俄國電影界對蔡明亮推崇備至。評論家馬祖羅夫說:「受關愛的人,同伴侶一起睡在臭蟲亂爬的床墊上,愛撫對方的肉體,同時又得到愛撫的回報,這就是導演所要表現的,即使是默不作聲的人物,也往往懷著喜劇式的頑強,這就是在歌劇詠歎調和中國歌曲《甜蜜蜜》襯托下所追求的普通人性的東西。」

另一位評論家卡拉別吉揚說:「影片中城市漸漸沉入有毒的煙霧裏,令人窒息的場景由瘋狂的喜劇式場面取代,美麗無比的末場畫面,毫無疑問,證明觀眾觀賞到的是一部真正的傑作。」

學者古夏金斯基說,《黑眼圈》「是一部手法極其淡泊的作品。影片中無形的東西比有形的東西更強烈,未表現出來的東西要比已表現出來的東西更有力。蔡明亮的極端簡煉手法是對觀眾感官的考驗,也是對藝術家在沒有銀幕運作、沒有任何藝術援助下,是否具備感受力、同情和惻隱心的考驗」。

評論家波塔帕夫把蔡明亮的《黑眼圈》跟中國新銳導演賈樟柯的《三峽好人》進行類比,指出「這兩部影片的特點是情節進展緩慢,有亞洲工人階級代表現身,觀雖有高度的壓抑沮喪,但正像意大利電影人所說,影評家不會看走眼,評審團正是從這些影片中挑選優勝者」。

波塔帕夫還說:「在本屆影展上看到的影片可分為西方電影和東方寓意電影。如果從電影語言和結構的試驗來看,東方電影佔主導地位。」

Photobucket

《黑眼圈》也迷倒了觀眾普拉霍娃﹐她說:「影片中的人物是孤獨的,在尋求人間溫暖,有時甚至借助奇怪的手段。不過這裏的背景不是『改革』,而是全球性的災難,環境災難和人道災難。他們患有奇特的病,東遊西蕩,戴著面具做愛,到處滲透出『大洪水』將抵達的氤氳。」

以推介藝術影片為主要內容的俄國網站「藝術之家」圍繞《黑眼圈》提供了許多相關資料。除了蔡明亮生平簡介和創作影片年表,還登出蔡明亮的多次訪談錄,更發表許多俄國影評界從歐洲文化角度看蔡明亮影片的評論。專家談及《黑眼圈》時,指出這部影片與蔡明亮早前七部影片的不同,著重分析這部影片的結構、情緒、感覺,說蔡展示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語言的相處和交流。吉隆坡光怪陸離的霓虹燈世界與影片主人公們生息的貧民窟,給俄國觀留下極深刻的印象。

Photobucket

許多網友也提及二零零五年六月,莫斯科曾經播映蔡明亮的另一部名作《天邊一朵雲》,當時也引起很大轟動。開始時,電影專業人士和觀都覺得這部片子很怪異,而令人驚愕的是,導演竟然如此巧妙地將情色片與音樂喜劇片結合得天衣無縫。網友列娜.卡班諾娃說,「情色片往往是自然主義的,音樂喜劇片往往是注重包裝的,兩者是彼此的對立面。但蔡明亮成功地將它們揉合在一起,構成了一部俄國人稱之為情色音樂喜劇片」。

俄國觀眾發現,和《黑眼圈》一樣,在《天邊一朵雲》裏導演也注重人的肉體。觀眾伊凡.魯薩諾夫說:「影片裏人們很少有肢體接觸,很少對話,但互相觀察互相關注……影片以輕快的情懷折射人生境遇的黑暗、無助與無望。」

網友庫夫申諾娃說,她開始弄明白了:為什麽這位馬來西亞成長背景的台灣導演把歐洲人導演法斯賓德和安東尼奧尼視為自己的偶像;「在蔡的影片中,一條床墊和兩個城市邊緣人,幾乎不說話,卻沉浸於熱浪和慾望之中。這樣的故事不僅可以發生在吉隆坡,其實也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

評論家亞歷山大.希什金稱蔡明亮是一位具有挑戰性的電影詩人,《黑眼圈》是這屆影展最激進又最沉默的影片,毫無疑問也將是今後各類國際影展的「寵兒」;「這部電影是邊緣的,也是簡樸的……但表現力大到整整兩個小時把電影院大量觀全都推入癡迷、呆滯的狀態。未來的電影人必定會研究蔡片的一些場景」。希什金說:「蔡明亮運作視覺語言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可以把任何一個場景拍得引人入勝;令觀一口氣看下去,沒有一點累贅,運用道具和自然力得心應手。」俄國電影創作界對蔡明亮的藝術成就給予極高評價。主持「春之悅」影展閉幕式的普拉霍夫夢想有一天能在莫斯科舉辦蔡明亮大師的影片回顧展。■

Photobucket

[ 點閱次數:13253 ]

《黑眼圈》靈性的凝視,詩意的敍事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9-17 14:49:05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蔡明亮導演:

我不明白,您的電影有何難懂的?其實都是在凝視生命的本質,人的卑微,寂寞,存在狀態,基本需求渴望(生存,容身之地,食慾,基本人權,性慾,陪伴與聯繫溝通,以及最高層次的愛與關懷)。這些元素在《黑眼圈》裡尤其凝聚到了一個巔峰,集大成者。

當我看到一群貧窮外勞扛著巷子裡撿拾到的床褥,越過半山芭監獄前的馬路時,我看到他們對舒適生活安枕的需要。當我看到諾曼阿頓無微不至地照顧李康生時,我看到真誠關懷一個人、聯繫的渴望。當我看到癱瘓者死沉沉地臥在病床上,我看到身體的無助、生命的卑微。當我看到四人沉淪於情感深淵底時,我看到他們對慰籍的渴求耽溺卻又迷亂地游弋拉扯。

Photobucket

啊,您怎能忍心將床從房間那道光之下轉移到黑水潭里?然而我知道您是透視了複雜情慾難以釐清的詭譎機制與面貌,而我們總是擺盪於心靈的救贖與漂泊之間,難以擺脫的紅塵男女的情愛宿命,一則亙古的寓言——穩定關係的需索與追逐,渴望與失落,曝曬與冷卻,尋找與迷惘。

啊,這一切皆因愛之名而起,如是因緣,常在纏縛,但俗世男女如我們又豈能大智如佛陀慧劍斬斷情絲?即使歌詞裡的僧侶,閉合沉寂的心亦難免隱約顫抖餘燼未消。對愛的那股渴求,在我們的心裡化形住下,雖明明知道如是泥漆如是磚壁如是大柱如是鋼鐵如是亦不能避免蛀蝕剝脫的命運,終至殘破頹敗的光景,但煙霾瀰漫之際,誰能看透?於是男男女女們被操控被擺弄於某種神秘莫辨的線索、詭異迷狂的氛圍、混沌魔魅的效應,此間彼間奔走,無以安息。人們再無法和諧相處,寧謐靜寂的世界被騷動不安取代,如蛾一般黑水潭上翩千淒舞無盡時,撲拂波紋點水嬉戲有時,卻又百無聊賴徒影對照,孤寂莫名無言以對。

廢墟里的黑水潭,我們漂泊在上。是為印記。

Photobucket

本來是想寫影評的,但我決定以一封信的形式,蔡導演,我告訴自己必需寫出來我的真誠感受。

《黑眼圈》是你回馬來西亞拍的影片。報章上獲知你憤怒地宣言退出金馬獎,因為那膚淺的評審團主席張昌彥在入圍名單公佈當天針對《黑眼圈》表示,評審認為電影不宜過於沉浸個人風格,而是應該要感動人,還要考慮到票房與觀眾的接受度。那時我還沒看過《黑眼圈》,不過對金馬獎的日益商業化、遠離藝術的趨向我是早就預測到了。

後來馬來西亞當局宣布禁映《黑眼圈》,諸多“莫須有”的理由,其中一項竟然是影片中的街道有許多垃圾恐怕會嚇走遊客(後來你在講座會上幽默地調侃,畢竟拍到垃圾不是你的錯啊,難道每在拍攝以前都要替當局清掃垃圾不成)。本地中文媒體鼎力為你聲援,終於促使當局解禁,但條件是要讓看三回才勉強看完的電檢局剪五刀。向來堅持藝術完整的您這次卻同意了,我知道您是為了讓您的家鄉同胞們有機會在大銀幕上看到您的電影。

後來您為了賣票,連續聯合媒體舉辦了數場講座會,您甚至親自走上街頭逢人賣票。您的兩場講座會我都出席了,您或許不記得七年前上前找您簽名的那位男生,那時我正值大學最後一年,因為首次看了您的電影《愛情萬歲》從此迷戀上電影藝術。至今我看過的電影已超出一千部,大師級的作品也為數不少,但那部《愛情萬歲》最是強烈地震撼我的心,這麼多年了,它依然在我心目中排首位。您怎能如此赤裸裸直視人們的真實存在狀態?您怎能如此冷靜地描寫出孤寂的靈魂與現實的疏離感?我感受得到您想表達的意涵,那是如此深切,你不過是還原了人的狀態,生命的狀態,存在的最內裡,關係的無奈,何難理解之有?那些說看不懂的人我想是因為他們並沒有思考生命人生,他們關懷的更多是其他表面的價值,非關本質意義。

講座會吸引了一些群眾,但我知道,他們當中有的是看熱鬧來的,一覷聞名國際的大馬籍導演的風采,一窺電影被禁的藝術家的廬山真面目,趕風潮,湊噱頭。

不過您在講座會上還真是騙了觀眾呢,呵呵,您說《黑眼圈》是您幾部影片裡面最容易看的。或者說您是騙了我,我以為這次您是降低了水準迎合媚俗大眾來著,我以為您妥協了打算以較淺顯的敘事風格讓害怕沉重的現代人輕鬆一些(我真不明白,現實明明不是輕鬆的,但他們卻喜歡輕鬆的電影),怎知道您比以前更上一層樓了,當然同時也曲高和寡,現在我明白金馬獎評審主席那一番話的背後心理了。

他想必看不懂吧。他說電影應要感動人,但為何我的心被觸動了而他卻沒有?

有的人就是這般,本身看不懂或無感但死不承認感受不到領悟不深,反而編許多藉口,急忙轉移論點,說什麼太個人主義,過度藝術,唉~~或許是他自己認知膚淺而已(虧他還高任評審主席)。有時在想我當還差不多,雖然我沒有博士學者頭銜在身,僅僅是一位非專業的影迷,但至少靈悟性比之強多了。

我想說,在觀看《黑眼圈》時,我是再度被你強烈地震撼!它貼進我的心窩裡去了。

Photobucket

導演,我知道多數人是看不懂《黑眼圈》的,我敢這麼說。他們缺乏心靈的感受力和悟性。

我知道《黑眼圈》絕對是您最偉大的作品,是您的里程碑,它具有人文的深度,這是毋庸置疑的。質疑者是因為看不到偉大之意義所在。

《黑眼圈》的風格簡直直逼電影詩人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和電影哲人奇耶洛夫斯基(Kielovski),
更準確地說,<�黑眼圈>同時綜合了電影詩人和電影哲人的思路內涵。

我且詳細談之:

Photobucket

1.詩意敘事

《黑眼圈》充滿詩意,處處象徵:床,床上那道光,門框,窗口,鏡子,殘牆頹瓦,陰濕後巷,廢墟,迷宮般的建築結構,迴旋階梯,黑水潭,巨蛾,煙霾。我明白其中意涵,這和我寫詩息息相關,我在詩風格上接近象徵派,所以不難捕捉這些象徵的意旨。

Photobucket

但詩在這個年代是小眾的,詩走得太遠,大部分人跟不上。對大部分人來說,床,就是現實裡功能性的床,就是用來睡覺的。他們只停留在現象的表層,想不到更形而上的意義,他們沒更深入思考:床是我們忙碌作息一日將盡時賴以安頓身心養神寧氣甚至靈魂的棲息所在,這就是床的象徵意指啊。

Photobucket

《黑眼圈》的影像敍事空間已經全面進入詩意的境界了,其實這在您拍出《不散》時早有預告。

歐洲的文藝界比我們更懂得推崇詩的存在價值,我想多多少少吧。

至於其他像徵我就不說了,讓他們自個兒思考。

Photobucket

曾經有人說,您的電影不過是拍人在喝水人在走路人在觸摸人在寂寞而已誰不會拍。他們不知道他們忽略了您在鏡頭取角和畫面構圖上的美學考究。比如說,您在拍室內景時,用俯角鏡頭,用幾何對角線條,用門框用樓梯用走廊用前景來加深畫面的縱深感。還有,《黑眼圈》裡您在拍吉隆坡街道時,我察覺鏡頭是經過色調處理的,稍微偏藍。而景框亦恰到好處,該特寫處,宜全景時,我覺得您拿捏得很準。

Photobucket

其中有一幕,那外勞在空置建築地時休憩片刻的潭中倒影,畫面四分之三盡是潭水波紋和人與牆壁的倒影,僅畫面上方渺小的人影輪廓,甚至連頭也在景框之外。這種空間處理風格讓我想到另一個東歐電影詩人貝拉塔爾(Bela Tarr)。

Photobucket

另外有一幕畫面,我覺得堪稱經典,可比擬塔可夫斯基的《潛行者》(Stalker)和《鄉愁》(Nostalghia)。波紋蕩漾的黑水潭邊,有背影在垂釣,靈蛾在水面上空飛舞,顧影自憐,不久水潭上一陣煙霾升起,瀰漫擴散開來,無限迷離撲朔。這個隱喻畫面將永恆定格在我的心湖里。

Photobucket

2.哲思視野

至於哲學,哲學是對人對世界對本質對存在對意義的思索。但哲學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俗世時代是沒落的貴族,和詩一般命運。我們早已遠離希臘時期。在這個經濟利益掛帥、消費娛樂侈糜、内涵貧乏的時代,哲人和詩人的地位大不如前,因為沒市場價值。或許純粹的哲人和詩人也變得稀罕。

你知道嗎?當銀幕出現鼻孔塞滿管子的植物人絕望的眼神之際,電影院裡竟然有幾位少女吃吃地笑。有什麼滑稽好笑的呢?如果某天換作是他們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等死,那時的他還會笑得出嗎?或者一些人就是這樣,針不刺到他的肉他不知道痛,他們缺乏那層生命體驗或人本關懷,他們較漠不關心。他們看電影不是看人生,僅僅是“看戲”心態,對他們來說,那隻是做戲而已,非關真實。

電影散場時隔座有位肥肉油臉的中年男子向身邊人說,藝術就是這樣的啦。我不無痛心疾首,為什麼動不動就把藝術當作高檔貨心理上即刻排斥了(名牌倒是會瘋迷追求)?藝術其實不正是包含關於靈性的元素?他們的靈性去哪了?爲何喪失了?

Photobucket

您在講座會上拿了好萊塢商業電影蜘蛛人做比較,一些人即刻標籤您,認為您在反商業電影。他們的腦筋總是非白即黑的模式。我知道您並沒有完全抹殺商業電影,您只是認為人文電影更具價值,人們應該給自己更廣的選擇性,以及更遠博的眼光。

商業電影勝在技巧與形式,他們不自覺,錯把形式當內涵。

Photobucket

回到電影,最後一幕,當李香蘭的歌聲響起,有位白髮蒼蒼的觀眾竟忘情地跟唱。我想他是被感動了。我想一般人們或者不等到一生斑駁枯朽將盡時他們不會明白何謂珍貴。至於我,中間部分數度淚流酸楚,有一股椎心之痛,更尤其是劇情演變到四人相互追逐情感無望時,李香蘭的“恨不相逢未嫁時”平行穿插而來:

“冬夜裡吹來一陣春風,心底死水起了波動,雖然那溫暖片刻無踪,誰能忘卻了失去的夢?”

Photobucket

補充:
1.《黑眼圈》標誌著蔡明亮影像風格的新一頁,以往其敘事視野所窺探的“生活的空隙”“情感的空隙”,如今更游移深入至“靈魂的空隙”。並且,平行鏡頭的運用也較多。

2.較之以往蔡明亮影片的一貫風格,即生活事件的場景前置真實再現,以及情感關係的疏離狀態描寫,《黑眼圈》更添增靈魅靜穆的影像氣質,以及無論午後抑或黑夜,人物無時無刻空茫的私密瞬間。這就是爲何他的電影充滿私密性的原因。他的鏡頭大量捕捉私密時刻。

3.平行鏡頭之範例:當流浪漢沉睡在房間裡那張撿拾來的床上,有光灑入,使得床與人浸染在“救贖之光”裡,這時畫面隨即轉移到外勞諾曼阿頓在勞作後,黑水潭邊,疲憊~憩息~怔忡~失神之際...

4.不止外勞諾曼阿頓,甚至餐室老闆娘蔡寶珠,以及女傭工陳湘貽,流浪漢李康生,大量描寫人物空茫失神的空隙,此類鏡頭的捕捉與凝視。

5.而在抽離對白,意即靜態敘事的同時,情節演變逐漸由實入虛,自外在現實游移進心靈內在的寓言世界,因此大量捕捉靈魂空隙的鏡頭緩緩浮現,初時較多鏡頭描寫午後寧靜時光人們靜靜地無聊地臥躺,到後來陷入情感追逐時隨人物遊蕩空曠街頭陰濕角落的大量鏡頭,在黑夜裡幽幽騷動地踉蹌追踪。

6.蔡明亮的電影通常不會直接陳述現實,不是純粹現實,而是心靈融會現實(心靈-現實)以虛寓實,這需要觀眾在觀影時向內在心靈挖掘延伸擴充,因此缺乏心靈深層的感受和内省就難以領悟。

7.有一句話:愛因斯坦逝世,人們追悼說“一個偉大頭腦之死亡”;藝術家去世則是一個心靈離開人間,此藝術電影與商業電影的區別:心靈,內涵,深度。 藝術是心靈的延伸。

8.蔡明亮的電影往往讓人感受到一股強烈的浮躁,但吊詭的是,他的鏡頭又相當安靜,恩,那是來自心靈深處欲望的幽微騷動,對愛的渴望。

9.蔡明亮影片常出現現代都市人的疏離和救贖的命題——《青少年哪吒》裡父親不鎖上門等小康回家,《河流》裡小康起身看見窗口灑進明朗晨光,《洞》裡上下樓的隔層鑽開一個洞讓不相溝通的城市人有了聯繫——倫理的救贖,情感的救贖,人際關係的救贖…

10.不過,蔡明亮的電影最好去看大銀幕,這樣他的影像空間風格才會更昭顯— —彷彿置身於空曠大荒的維度空間、有時無邊廣袤,有時又多重框格。這主要是他的影像的空間質感特別強烈之故。

11.從《青少年哪吒》陰暗簡陋的旅館、《愛情萬歲》代售的空置公寓、《河流》漏水的家庭住屋、《洞》殘舊寥落的組屋、 《不散》遼闊空曠的大影院,到《天邊一朵雲》蒼白素淨的拍片房間,建築物一直是蔡明亮影像空間主要的隱喻場景,蔡明亮對建築物的空間結構感之掌握巧妙地構築出其影像空間的冷質感。在《黑眼圈》裡,那尚未竣工、僅建成骨架、廢墟一般的廢棄建築物,更是整部影片靈魂寄託所在的形狀物體。

12.其實蔡明亮電影的每段情節,每個畫面,甚至每句歌詞,皆飽含寓意,凝煉沉斂的風格,三言兩語還真難以盡談啊。

Photobucket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203949/blog/35614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劇情:

馬來西亞吉隆坡,東南亞外勞顛沛流離的集散地之一。走失在天橋上的小康這次一人化身兩個角色,分別扮演一個長年臥床的植物人和一個流浪漢。

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從小在一個賭徒的打罵下成長,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瑞瓦Rawang(諾曼·阿頓Norman Atun飾),才改變了他的生活。瑞瓦是孟家拉國的一名工人,他將李康生所飾的流浪漢帶回家中,細心照顧他,並給他治好了身上的傷口。那個被救的流浪漢,已經成了眾多人追求的目標,他的救命恩人——孟家拉工人、飯店女服務員和她的老闆娘都喜歡上了這個年輕的流浪漢。

茶室的女服務生,她負責照顧老闆娘的這個植物人兒子。同時,她又遇到了那個和植物人長的一模一樣的流浪漢。人物之間產生了特殊的情感交集。

任何人,都不喜歡孤獨……

正當愛情的衝突正在展開時,吉隆坡被捲入了濃重的火焰和煙霧中,風助火威,森林大火迅速蔓延到與它比鄰的印度尼西亞,使那裡的一切都變成了灰色的,大家不得不帶上面具保護自己,愛情也隨之消散了……

世界末日一直都暗藏於我們身邊的某個角落中,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它,除非人類可以不再生活地如此孤獨,除非他們能快樂地與大家共存……

關於電影

蔡明亮將吉隆坡的廢棄工地化為“魔笛”裡戀人們追逐愛情的水泥森林,超越了性別種族膚色,為莫札特的自由精神找到了新的定義。

從本片故事來講,它也許只是“炒冷飯”,沒有太多新意,但是,它卻離傳統影像相差太遠,也許會在一定程度上標誌了某種新的影像方式的產生。

這部影片是蔡明亮導演第一次在他的家鄉——馬來西亞拍攝的影片,先後在威尼斯和多倫多電影節上放映,並進入其競賽單元。導演強調了馬來西亞好多不同的種族,並把地點選在了馬來西亞的首都吉隆坡……

影片中多次出現在大樓下面的水池中漂過的小船,它在水中平和安靜地隨著水一起流淌,影響著男人和女人們,導演彷彿想通過視覺行為傳達出詩意的人性觀。

關於導演

蔡明亮電影多反映當代都市的荒謬景況,個體生存的孤獨寂寥,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與隔膜,有著鮮明而強烈的個人風格和執著主題。

蔡明亮是個十分有個性的導演,有獨特的品味,片如其人,只能讓你極愛或極恨,不會有第三條路供人選擇。如果你一直喜歡蔡明亮的影片,那麼《黑眼圈》靜態的影像方式一定會帶給你驚喜,它極少使用對話敘述故事,只通過視覺傳達出孤獨的人性與同誌之愛……

和以往蔡明亮的影片一樣,人們不可避免的會對《黑眼圈》有或多或少的批評言辭,但導演自己並沒有太過分在意,他還是十分喜歡自己的這部新片,而且,影片也得到了一些發行商與威尼斯電影節評委們的賞識,他們喜歡這種新的風格,而這種新的風格與導演十四年以來的電影實踐積累是分不開的。

花絮

·蔡明亮永訣金馬獎。 《黑眼圈》僅在金馬獎中入圍最佳音效與女配角兩項獎,評審團主席張昌彥在入圍名單公佈當天針對《黑眼圈》表示,評審認為電影不宜過於沉浸個人風格,而是應該要感動人,還要考慮到票房與觀眾的接受度。這一評審意見令蔡明亮難以接受,蔡明亮在御用演員李康生的陪同下召開記者會,宣布從此退出金馬獎。堅持藝術風格和個人主義的蔡明亮,似乎與逐漸向商業靠攏的金馬獎格格不入,長期矛盾被徹底激化。

發布者: Mtime

[ 點閱次數:13346 ]

『十年酸澀,情歸何處』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9-16 20:00:19
Bookmark and Share

《20,30,40》臺灣電影2004

終於明白會喜歡張艾嘉的電影,是因為故事裡的酸澀滋味。我嚐到了,那滿盈人生道路上成長的體驗與領悟,好比生老病死、離合聚散……酸澀味或許是歷經百事、一切味覺都沉澱後,最終殘留回憶裡的唯一味道吧。

覺得片名取得好,《20,30,40》標記三個人生階段的分水嶺,或者更貼切地說每十年一段的里程碑,三個女性的故事以平行穿插的方式描述三段年齡關卡的情慾成長。

黃金年華20歲,青春活力讓人錯覺理想伸手可得,於是李心潔天真地遠赴香港去追求她的歌星夢,理由很簡單,她喜歡唱,也唱得好。做歌手意謂著投入娛樂圈,不就是對花花世界五光十色的憧憬?青春豆芽夢,才華理想彷彿霍霍待磨待發揮的刀,殷切蠢動;然而現實總是鏽蝕人的夢,斑斑駁駁,於是年少的懵懂面臨了第一次現實的挫敗,熱情落空,慾望無著- -此情慾成長之啟蒙第一課。

Photobucket

年歲添增,歷經更多浮生無奈的挫敗之後,生命的熱望逐漸消磨殆盡,我們看到30歲的劉若英被動地擺盪於兩個男人之間,一個有妻室,另一個不成熟,兩塊浮木,都不安穩。這是我們的30歲,我們喪失熱情喪失積極求愛的理念,我們學會放縱慾望糊口度日,暴飲暴食,只圖塞堵工作之餘的空閒,不讓自己多想。那是情感的漂泊狀態,劉若英空姐的職業性質是其寫照--經常乘搭班機穿梭雲霄穿梭不同國度,一次又一次起飛離境,保持抽離的姿勢與距離,在遠離地面的高空上… …

有一幕我印象深刻:劉若英在床上收拾行李準備離去之際(地震那一晚過後),突然一股酸楚湧上心頭,再也壓抑不住情緒嚎啕痛哭--那一張徬徨無助、頹敗的臉。不過,劉若英是幸運的,彷彿上天眷顧,那麼多契機讓她重遇想買鋼琴送單親女兒的好男人。只是我一直想不通一點:為什麼她幸福結局的畫面並未顯現男人的臉孔(在鏡頭景框之外)?是不是有某種意涵?而她終於停止漂泊了嗎?

Photobucket

來到40歲的張艾嘉,她自以為是的幸福且穩定的婚姻生活並沒有保障她的下半生。丈夫外遇真相的揭露逼使她赤裸裸地面對幸福的幻滅,再接之而來的令人窒息的寂寥本身。剎那的翻轉,從有到無,她更需要去面對如何排遣寂寞的心靈--那騷動,讓她心慌無法調適;那空洞,讓她運用心機揣測謀略以捕捉身邊種種可能的對象,只圖填補孤寂的深淵。 40歲的她開花店,芳華已逝的容顏映襯鮮花的凋萎易謝,愛情或一切美好的又何嘗不是?那些曾經美好的光景最後不都失鮮、枯敗地零零落落滿地殘紅?

兩個人在一起未必會到達幸福,一個人獨守空閨卻肯定需要學會如何自處。然而孤獨反而更貼近生命個體的本質吧?孤獨的時刻可讓雜慮沉澱,澄清照見「虛無」。 “一個人的生活其實也不算太壞”,即使春天消逝無踪不可尋,也唯有如此這般自供自足、自憐自愛,“無人可依偎,拾柴暖我身”,偶爾生活中的一些小插曲聊以慰懷。張艾嘉在劇末似乎從無奈中徹透人世,轉以一種自在從容、積極開懷的態度面對生活,此或老生常談,是接近樂天知命的境界了。

Photobucket

刊登于《南洋商報》星期天副刊走影記版

後記:
總是覺得大部分男性影評人的影評書寫模式,比較傾向從意識角度切入,他們適合寫議題式影片,借題發揮他們的社會政治意識形態,卻不適合寫心理式影片。然而這篇影評可以看出,我的書寫模式則較關注心靈層面,傾向基於情節角色的内含心理。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29730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劇情
三個數字,背後暗藏了三個不同年紀女性的故事,三位命格迥異的女主角,在台北編織屬於自己的愛情圓舞曲。 20歲的小潔來自馬來西亞,和來自香港的依童,來到台灣成為新人歌手,兩人相依為命,卻一起面對茫然的未來和朦朧的慾望。 30歲的想想周旋在兩個男人之間,卻還念念不忘在美國的前男友。 40歲的Lily原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因一次送花到客人家,目睹讓她的世界撒底粉碎,而導致離婚。三個女人的感情物語,就在這個城市漫延開來……

幕後製作
張艾嘉是一直以多才多藝的女強人著稱,踏入演藝圈已有三十年,佳作頻頻,而這部《20、30、40》絕對是年度必看的輕喜劇,聚集了老中青三位影后第一次同台演出。影片的內容仍是張艾嘉一貫關注的都會女性話題,張艾嘉今年帶著這部新作去柏林角逐金熊時,曾經說她從阿莫多瓦的《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裡汲取了靈感。其作品確實向來都有靈敏細膩的特點,該片比較有趣的部分都是略帶喜劇感的細微心事的洩漏,尤其在三位影后的努力詮釋下,一些細節片段都折射出動人的光束。該片作為唯一的華語電影入圍第54屆柏林電影節正式競賽單元。

發布者: Mtime

[ 點閱次數:13136 ]

大馬出版電影感想文集《 私影地盤 》回憶錄  ◎  劉富良
企鵝的背脊,介紹目錄 2008-09-15 01:42:53
Bookmark and Share

secret filmbook
舊設計封面

2005年,大馬13名電影影迷在齊心合力策劃之下,自資出版了一本電影感想文集/影評合集——《私影地盤》。(每人自掏腰包約馬幣500零吉)

《私影地盤》可謂是大馬有史以來第一本影評合集,長144頁,售價馬幣22零吉,專人設計風格精美,插圖豐富。内含13人的55篇電影觀後感,和每人列表十大最愛影片名單。

13作者按年級順序排列(從1970年生到1981年生)陸續為:郭繼峰(獨立電影拍攝者)、譚偉富(獨立電影拍攝者/聲色男女電影俱樂部委员)、林健文(詩人)、関志華(影評人)、許通元(小説家)、曾龍文(影評人/聲色男女電影俱樂部主席)、龔萬輝(作家)、劉富良(詩人/聲色男女電影俱樂部委员)、譚偉雄(聲色男女電影俱樂部前任主席)、陳偉智(影評人)、曾雪霏(影評人)、彭健偉(影評人)、黃樹發(影評人)。

由於談不攏條件,《私影地盤》並沒有寄放在任何一閒本地書店裏擺賣。甚至也是自行出版。當中出版遭受的冷漠囘應,個中辛酸,我們的堅持,内容設計風格的細節討論(至少召開了三次全體會議),實在難一一道來。

有興趣者可詢問偉雄mysenseclub@yahoo.com/ davidtwaihon@yahoo.com

後記:聲色男女電影俱樂部彼時已步入沉寂狀態,所有推廣非主流電影的活動經已停滯。從1998年開始至2005年,這七年時光真的讓我緬懷。猶記得當初開始迷戀電影的狂熱,策劃活動的時間腦力耗費,影碟和資料搜集的龐大工程,仿佛仍歷歷在目。那段時光囘不來了,因爲青春的那股單純的熱血不再,如今的我習慣一人穴居在房間内看DVD和閲讀小説,從中獲取精神上的支撐力量,其他的對我來説都顯得虛妄。

Photobucket

編者的話《13个人的私影地盤》

在大馬,熱愛電影的人都是寂寞人。

一大群朋友去看一部電影,電影的思考空間離開了影院便消失無蹤,大家繼續按各自的喜好追蹤Trend(流行)、Brand(名牌)和Classic(經典)。熱愛電影的人只有退到更狹窄的生活,繼續貪婪地愛著他們的電影地盤。

電影拍給大眾看,引起爭議和辯論,最好是交流,集思廣益,電影才會更加精彩。電影當然有分流行、名牌和經典之類,反映了生活的多面層次和品味,孤芳自賞只會讓人覺得這人太自戀了,自視清高。自從有了翻版商的推波助瀾,引進了大量流行、名牌和經典電影光盤,玩物喪志的電影新生代受思想的沖擊。

我越加發現看電影是需要絕對私密的空間。

現在的許多迷你戲院也在製造疏離關系的環境。座位與座位的臉孔永遠投射出陌生的影子。那些播放藝術影片的廂房冰冷得可怕,如果有一個人在自己不遠處坐著,心裡也會猜測他的不良意圖。

我利用工作的閑暇去逛書局和影碟商店,看看架子上的各國電影,企圖尋找一張陌生的國度。這個國度多半是自己欲望投射出來的異象。

攤開那些報章上熟悉推介的電影,從文章上吸收訊息,從圖片上直接感受-心跳的變化節奏。回家后,躲進一個無人干擾的時光,盡情享受這樣一個探險的樂趣,接著,我得接受自己的眼光和感受。

這種獨有的自身感受和在大眾交流的感受必需區別,因為大眾可能不能接受這樣的眼光,但是他們愿意分享他們從電影中啟發人性的感人部分。這証明了從一個封閉的空間走向另一個開放的空間的游戲是不一樣的。

這本電影文集裡的十三個電影痴友其實是不甘寂寞的人,他們愿意把私人的內心话寫成文章和大家分享。

這本電影文集要做給誰看,當然是每一個人。今天沒有一個不愛看電影的人。誰要去完成這份刊物,也是每一個人。今天沒有一個不愛讀電影的人。所以,我們希望可以聚集愛看電影、愛讀電影的人一起交流,那么我們便不寂寞了。

譚偉雄 2005年8月29日

Photobucket
新設計封面

摘錄文章:“光影浮生錄”

1. 《愛情萬歲》台灣,蔡明亮導演
- 蔡明亮的電影對我而言是非常存在主義的,透過對現代疏離的人際關係之細微觀察來解剖人們孤寂的靈魂,那麼一種直逼內在的穿透力量。電影裡的人們總是獨自走著、吃著、發呆著、慾望著——這當中有你、有我、有他,剎那聚攏,親密地緊貼彼此,眨眼間又各自走遠……

2. 《慾望號快車》加拿大,David Cronenberg導演
- 慾望的傾軋遊戲,猶如高速公路上超速飆車的危險與快感同在,唯有那一刻,才能遺忘愛的虛無;也惟有那一刻,經由彼此間的傷害與背叛的痛才能感受存在。

3. 《漂流三部曲》美國,Quentin Lee導演
- 同志愛情版的《Blind Chance》,美國華裔獨立製作,講的是感情世界裡的際遇浮沉,我和你,你和他、他和我的關係之間漂移不定的可能性,結局永遠難以預測。今天我和你是戀人,明日可能形同陌路;今天你和他是朋友,明日可能反目成仇;今天他和我是陌生人,明日可能一見鍾情成了戀人,是與非、親與疏之間猶如浮雲聚散,瞬息幻變無常。三個結局版本里我覺得最後的最好,尤其喜歡主角最終離去時所頓悟的那一番獨白。

4. 《婚外初夜》韓國,李在容導演
- 劇情其實很簡單,講的是婚外情,但關係線紊亂,一名近四十歲仍美麗的家庭 主婦(李美妍演)與二十歲的未來妹夫(李政宰演)天雷勾動地火般相戀,100% 慾望與心靈的交會融合,整部影片的引人之處在於唯美精緻的畫面構圖,以及明亮純淨的敘事氛圍,那格調就像吉本芭娜娜的小說《哀愁的預感》裡所描述的一樣。

5. 《厄夜變奏曲》丹麥,Lars von Trier導演
- “良心三部曲”之三。又名狗村。對人性私慾如何掩蓋良心的描述非常冷冽且精細,看完後我已不覺被劇情震懾。令人感觸良深。比較之前兩部《白痴》《在黑暗中漫舞》,我覺得這部的主題最完整。

6. 《第六戒:愛情短片》波蘭,Krzysztof Kieslowski導演
- 那些曾經期待愛情的美好,卻又一再經歷挫敗的;那些曾經天真純情(牛奶的象徵)、痴迷付出(偷窺、割脈)爾後受傷失落、不再相信愛情的……看過這部戲後都會有所共鳴。

7. 《心的方向》美國,Alexander Payne導演
- 一部著重心理刻劃的公路電影,裝在荒謬喜劇的酒瓶裡。我所看過的最好的公路電影。

8. 《心之全蝕》法國,Agnieszka Holland導演
- 法國早熟詩人蘭波少年時期與前輩詩人魏爾倫相戀的傳記故事。令人震懾的是蘭波身上熱烈澎湃的創作才情與生命力,太陽神和酒神精神的同時化身,此矛盾的結合正是造成詩人內心冷熱兩極交戰的原由。

9. 《東邪西毒》香港,王家衛導演
- 會喜歡王家衛的電影是因為那一股感傷的氛圍,無腳鳥無止境的漂泊情境,在我們的心頭常自繚繞。常聽人們說王家衛最好的作品是《阿飛正傳》或《重慶森林》,但我偏執地認為這一部才是我的那一杯茶,更類似我的口味,或許是因為宿命論調,或許是因為東邪的迷惘、西毒的棄絕,以及慕容氏的精神分裂都那麼地獨斷而淒美,那是最投入的耽溺,也是最刻骨銘心的抽離姿態。

10. 《憤怒的愛情》韓國,導演不詳
- 亦譯作愛上女殺手、殺不死的戀人。安在旭主演。本片不見經傳,但混合昆汀塔倫提諾與王家衛的敘事格調後所散發的魅力,再加上荒誕、魔幻氛圍的營造渲染,讓我委實著迷不已。另外一提,那些喜歡廉價公寓與旋轉木馬之意象的,亦可在這部影片裡看到。

11. 《天使愛美麗》法國,Jean-Pierre Jeunet導演
- 什麼是天使?什麼人才擁有天使的氣質?有關天使的電影拈手而來的就有《柏林蒼穹下》《天使之城》《天使熱愛的生活》《美國天使》等,但數這部最是活潑洋溢生命力熱烈的光輝。那些還保有赤子之心、熱愛生命、對生命有獨特且深刻的感受與關懷的人們就是天使的喻意了。

12. 《漂流兩顆心》德國,Tom Tykwer導演
- Tom Twyker的電影主題一直都有關偶然的機遇與宿命式的愛情,從較早期的《冬日戀曲》,接著的《蘿拉快跑》到現在的《漂流兩顆心》 (亦譯作公主與俠客),也許我們願意和他的電影一致浪漫地相信:在這熙熙攘攘的塵世裡,總會有那麼一天,那麼平凡得和任何日子都沒有差別、看不出分界線的,人們汲汲營營如往常般呼吸,人生中的一天,我們,將和我們生命中意義非凡的那個他,因為冥冥中命定的緣分牽引而在街角的那一端相遇了,那時,那刻……

Photobucket

[ 點閱次數:19422 ]

熱帶氣候  ◎  劉富良
企鵝的蛋胚,新詩創作 2008-09-14 00:06:07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霎那傾盆大雨,八方皆水
天上墜落
地上奔流——
“水來了!”大量的水湧向街道
水推擁著水,水湍彼此激盪。
潺潺聲中院裡厥類的枝蔓攀過屋簷
眼底閃爍著淚光,垂首不語
承受著熱帶風雨的宿命
亦此釋放久時的壓抑

暴鬱的氣候總是恐嚇著
人們寧靜的生活
動則白光轟吼,雲團翻變
旱熱轉瞬化作冷濕的侵襲
天際頓時一片灰茫,無邊的低氣壓籠罩
而你靜坐窗後,沉默地寫詩
振筆疾書,內心難捺的騷動
紛紛躍騰於雪白的稿紙上

氣候——日子永恆的主題
篇篇詩句,抒情之由來

稿於2006/04/08,6pm
刊登於《南洋文藝》2006.09.23

[ 點閱次數:12825 ]

雨天素描  ◎  劉富良
企鵝的蛋胚,新詩創作 2008-09-11 22:40:36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Image Hosting

孢子釋放孢子,你撐著傘

從濕雨方歇的某處走向

大雨滂沱的另一端。

總是如此這般,他稱之為愛

褐色的皮膚之親

及時的翻雲覆雨。

雨後,有貓在街道的角落旁

悄悄抖下記憶的皮屑

視若無睹的行人在天橋上疾步川行

嗖嗖冷風裡摟緊衣領

雲在他們頭上緩緩移動

上演著一幕幕緣合緣離的劇碼……

稿于2006/05/10, 10am
刊登于《南洋文藝》2006.09.23

[ 點閱次數:12804 ]

果醬人生,文藝片味道混合黑幫片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9-10 21:09:54
Bookmark and Share

吉隆坡2000年台北電影節側記(六)

Photobucket

《果醬》是導演陳以文的處女作,且是獨立製片。或許這可解釋為何《果醬》里的人物,無論是剛出道的小子,還是打滾風塵之中已多年的編輯、片商、助理甚至黑道人物,他們始終都還保有純真之情,像是長不大的小孩。劇中的人物性格像是一個模型印出來的,予人年少夢想般的氛圍之感。始終覺得劇中的人物太不真實,而且像是在看台灣文藝連續劇的那種劇感。感覺很滑稽、不真(怎麼人物角色全都是那種“文藝”款的,甚至是黑道大哥?),無法與現實生活對號入座。

我在想,同樣是純真的人物,為何《愛情來了》和《果醬》給我的感覺卻有這麼大的差別?那關係到人物性格形象的刻畫功力。人物是一部電影的活元素,缺乏內在靈魂的人物無法觸動觀眾的靈魂,無感,自然無法醞生情緒,再好的表現形式也流於做假、刻意、雕琢,徒有外表。

但《果醬》的敘事手法值得一說。《果醬》共分四個單元,由第一條敘事主線引出第二、第三條支線,最後來一個大匯合,就像一條河。現實生活中,常會有一些人出現我們的人生路上、一些偶然事故發生,往往就這樣改變了我們一生的際遇路向。人生的成長、生活的開拓充滿挑戰與未知數。五光十色的城市充滿罪惡誘惑又散發夢想希望……

因為夢想,所以悲喜掙扎、所以渴望愛情、所以縱情私慾……


7.3/5.8


果酱 (1998)

影评(1)

收藏(17)

[ 點閱次數:12907 ]

世紀末圖像——解读洞的象徵母题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9-08 23:35:04
Bookmark and Share

吉隆坡2000年臺灣電影節側記(五)

Photobucket
《洞》1998

蔡明亮的電影空間向來是個象徵的世界。其第四部作品《洞》一如前部《河流》以漏水作為象徵,不過這次水只是作為象徵子题,象徵母题轉移至“洞”。洞含有多重喻意,其中涵括殘缺、偷窺、出口等。當然還可再延伸。倒讓我想起人身上大大小小的洞-眼、耳、鼻、口以及肛門--“人性的洞”。另外,洞是人类文明在原始时期的庇护所。洞也隐喻某种封闭的存在状态,抑或某种文明的出路,人性的出口,或安身立命的所在。

《洞》不如期望般高,有些鏡頭很明顯地重覆了前部《愛情萬歲》里的意念,原創性上打了折扣。不同的是這次蔡明亮在情節中交叉插入了百老匯式的歌舞劇,因此《洞》雖然承續了《愛情萬歲》的紀錄片式新寫實風格,卻亦增添了強烈的歌舞劇感,仿彿在灰抑鬱悶的世紀末情懷中綻現的繽紛色彩。至於演員方面,一循前例又是李康生和楊貴媚挂帥。

《洞》的造型語言給我最強烈的感覺是生活的沉悶感-那一直下個不停的雨、全劇唯一的公寓場景(漏水的天花板、陰濕的牆角,骯髒的階梯等),視覺上的單調加劇了內心無可排除的鬱悶。

所有感染者皆出現同樣的症狀-類似蟑螂的行為,隱喻人的生存情境,怪誕的氛圍指向氤氳里人的生存真相。

世紀末,距公元2000年只有七天,某地區雨下個不停,傳染病流行……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203949/blog/97915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劇情:

  一種奇怪的疫情在城市裡蔓延開來,很多社區感染了這種病毒,為了控制疫情,政府決定要居民強制搬遷,甚至以斷水斷電為手段。

社區裡,一個小伙子正在屋裡睡覺,忽然聽到門鈴聲,原來是樓下請來的水管工,可能是水管壞了,樓下的房間漏水非常厲害,房間到處都是水,整面牆壁都濕了。水管工在男人的地板上挖了個大洞,找出了漏水的部分管道,但沒有修好就走了。

年齡稍大一點的女人拎著速食食品和大包衛生紙回到家裡,看到屋子還在漏水,只得繼續排水清理,然後一邊吃著方便麵一邊看著電視。電視裡正在講如何做泡菜面,關於水質的問題說了又說,先講水要煮沸五分鐘才能飲用,後來教做泡菜面的時候又增加到十分鐘,一邊一邊不厭其煩地說。樓上又在漏水,還有蟑螂從那個大洞中爬出來。

幕後製作

在電影《洞》中,蔡明亮同樣表達了一種對都市生活與現代人情感觀念的憂慮。早前他電影作品中這種零碎的幻滅欲已經擴散到了整個生活的環境。諸如上下樓相互溝通的故事,卻把環境崩潰的前兆與來臨透悉得淋漓盡致。在男與女寂寞的生活中,唯一的“洞”成為了相互交流的最佳手段,而門外漣瀝不絕的雨,確實也令人領略到了現實生活的空虛與壓抑。

《洞》的表現力在於一個模糊而封閉的時間,更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環境裡做兩個人的思想互換,無止無休的雨表現了一種煩躁的思想,更傳達了一種人性的恐慌狀態,令影片自始至終都瀰漫著孤獨的情緒。

以現實主義角度而言,是台灣現代社會的發展節奏,最終導致了都市中人性觀念極度疏離隔絕,似乎更在九十年代喪失理想支撐的年輕一代中,將人性分裂得燈枯油盡。

蔡明亮作為一個電影人,將眼前的視覺體驗從幻滅到毀滅、從有情到無情乃至到濫情與疫情的質變中,把對未來的希望與絕望矛盾地對立到了極致。固執的影像風格是他行走藝術領域的招牌,而知識分子脆弱而敏感的文藝心態與憂患意識,才是他創作思想的重心與內核。

[ 點閱次數:12692 ]

若存若亡之旅,被岁月碾过的影子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9-07 12:13:38
Bookmark and Share

吉隆坡2000年台北電影節側記(四)

片名:《超級公民》1999
導演:萬仁
演員:蔡正南,張震岳

Photobucket

在記憶與現實模糊的中間地帶,在若存若亡的飄泊中,像是拉長的影子拖曳過停止走動的時鐘,隱約間仿彿還聽到時針的滴答,虛與實的交替變更來回穿梭孤寂之音。一切變得輕盈、緩慢地移動著,從大遠景的空鏡頭緩緩向右移至人物的臉孔,再緩緩向左回移,輕飄飄地……

臺灣新浪潮導演之一的萬仁在《超級公民》中的鏡頭技巧甚為出色。其燈光、色調、音樂、節奏的表現手法只有一句可形容:一流,再外加一句:精工。拍攝城市燈光時所採取的朦鏡效果,再配合向前緩移、輕微傾斜晃動的鏡頭運動,若趨若恍地遊歷,呈現出一種游離的精神狀態,而燈光卻仿彿一直是那麼地模糊、遙遠,一一向兩旁閃掠而過。再如男主角阿德(蔡正南飾)邊嘶嚎邊疾馳時,疾掠而過的街燈燈光經過人工處理後仿若憤怒欲爆的金太陽。至於音樂方面,不時應時響起的原住民歌聲融合亡靈馬勒(張震岳飾)無所寄託的心情,豪邁中微透悲涼,激昂處卻又低迴不已,每一聲都是出自肺腑的至情至性,真摯感人。另外,慵懶、舒緩的節奏更是符合瀕臨生死邊緣的頹廢心境,在這游離世界里勁道、速度全都失去了意義。

當然這樣的情節、節奏大大迥異於古典戲劇模式的高潮迭宕,沉悶感是免不了的了。無波無瀾的情節推展、簡單散漫的敘事結構、斷裂式的單向對白,這些都是《超級公民》特有的風格。

說過了鏡頭的表現形式和敘事結構,《超級公民》的主題思想值得花些篇幅略述-阿德的“消極”人生觀。容許我對“消極”二字加上引號,原因是我不愿在此將消極貼上不健康思想-體制意識宰制的驅鬼符。事實上,無論是馬勒一時衝動殺死剝削他的老板,還是阿德自殺以尋求解脫(抑或是想不開?),電影中都不曾有對或錯的強烈批判意識。電影只是實在、深刻地描述他們的内心世界而已。至於這部電影可感或不可感,則要看你個人對形形色色的生命現象究竟體會多少。最重要的是,通過對畫面的凝視,你是否能融入“角色的靈魂”?




超级公民 (1999)

http://www.mtime.com/my/203949/blog/98302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劇情
阿德曾經是一名狂熱的台灣社會運動者,與妻子離異後改行以開計程車為生。因為對兒子去世的強烈感傷,以及對社運犧牲同伴的懷念,他不時從高樓俯望台北城市,常有輕生之念。原住民青年馬勒,隻身到台北尋找失落的父母,在建築工地謀生,因工地主任壓榨工人,一時動怒殺死工地主任,被捕慘遭槍決。馬勒殺人的夜晚,阿德曾用計程車載過馬勒一程,但阿德萬萬沒想到,槍決後馬勒的鬼魂竟如影隨形的跟著他,結下不解之緣……

幕後花絮
作為台灣新浪潮電影的旗手,萬仁的作品裡總蘊含著對台灣社會、政治、歷史深刻反思的沉重主題,他寫實與反諷相結合的手法時刻對台灣現實作出最尖銳的描繪與揭露,可以說是台灣電影中最具現實批判力的導演。 《超級公民》是萬仁“台灣三部曲”的第三部,透過中年的士司機阿德(蔡振南)與游離在繁華都市上空幽魂馬勒(張震嶽)的眼睛,描繪出現代台灣的冷漠與疏離感:年輕時狂熱政治夢想的破滅。萬仁採用大量文藝色彩濃厚的內心獨白,用鏡頭里的影像代替過於直白的情節發展,讓電影更像是歷盡風霜中年男子的無奈與傷感,這種表現手法的成功得益於筆觸細膩的劇本與蔡振南對男主角心緒捏拿異常到位的獨白。

[ 點閱次數:11783 ]

爱情柠檬派,酸中帶甜的夢想和破灭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9-06 12:51:41
Bookmark and Share

导演: 陈玉勋

吉隆坡2000年台北電影節(三)

每個人對生活都存有各自的夢想,這些夢想是甜的,就像陳玉勳的《愛情來了》中那些形形色色的糕點。麵包師阿盛(陳進興飾)所掌管的點心店擺賣的,其實是無可奈何的生活際遇中人們需要的心情甜品。酸中帶甜的檸檬派是主題。劇終时,碩大的檸檬派對照失戀的麗華(堂娜飾)又哭又笑的臉孔,阿松(施易男飾)扶著拋喵的電單車重新上路,胖妹的戀愛幻想破滅,四人中誰也沒有得到愛情。

《愛情來了》以喜劇的手法敘述了三段故事:很難過離開你、不小心在一起、很高興認識你,將四人巧妙地牽扯在一起。(胖妹是阿盛的室友、阿盛在點心店巧遇小學的同學麗華、阿松上麗華的理髮店推銷產品)《愛情來了》的成功在於真實的生活感,生動活潑地刻畫了四個平凡如你我的小人物們三段平凡真實的生活小插曲,頗容易引起大眾的共鳴。觀看他們的故事,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體會他們對愛情的僮憬、渴望與幻滅,原是該哭之處卻偏偏笑得淅瀝嘩啦--這正是檸檬派的滋味了。


很喜歡第二段故事中,胖妹變成巨人,巨碩的臉龐貼近窗口的畫面-充滿天真的狂想。覺得劇中的人物都是那麼地可愛、善良-他們都還保存著一顆赤子之心似的,看著看著,仿彿失落已久的童真漸漸地甦醒,仿彿又再度回到年少不經事時掙扎於夢想與現實邊緣的心境。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203949/blog/985007/

[ 點閱次數:12008 ]

生活充滿變數,人際關係包含不確定性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9-05 10:28:34
Bookmark and Share

吉隆坡2000年台北電影節側記(二)

《蓝月》
導演: 柯一正 (I-Chen Ko)
制片国家/地区: 台湾
上映年度: 1997

Photobucket

簡介:《藍月》 是臺灣新浪潮導演之一柯一正于1997年的作品。通常一個月只有一次月圓,但有時候一個月會出現兩次月圓,那第二次月圓,就被稱為“藍月”。《藍月》不單是述說一個故事,而是要看到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之間的各種可能性。這部電影里有許多變數。電影里的三個主要角色-村樹、阿卦和逸芳(蘇慧倫飾),三個在都市尋找愛情和生存之道的男女,對他們來說,生活里充滿了挑戰,而戀愛更是千辛萬苦,因為永不知道下回會發生什麼事。《藍月》不一樣的地方是可以將這五个部分任意須序放映,仍然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它會有120種不同的氣氛、節奏和故事線,看不同場的觀眾會有不同的感受。
  
  

對線性敘事結構的顛覆乃是《藍月》的最大特色。《藍月》分五個故事單元,皆圍繞村樹、阿卦和逸芳三個主要人物,間中穿插某些偶然事故,使他們的三角關係網變得更錯綜複雜,且流動多變。它不只體現出生活與情感的多變面貌,更對糾纏不清的人際關係作了影射性的描繪。
  
  由於五個故事單元的劇情不相緊扣,所以看《藍月》不能按線性思維的流程,因為下一個故事往往會來一個跳躍,或顛覆。從第一個單元點出村樹、阿卦和逸芳的三角關係後,劇情隨即以切接的方式直接切入第二個單元。第二個單元的劇情做了一個小跳躍,有點突兀地,阿卦告知村樹其實逸芳喜歡的是他,然後村樹就開心地與逸芳約會。眼見三人的關係已明朗化,怎知一名逃亡中的黑道人物突然出現逸芳家里,逸芳悉心照顧受傷的他,並且愛上了他。不料突然一個轉折,他失蹤了,逸芳再度陷入迷惘、曖昧的三角關係中,好像之前所有的事不曾發生過。(顛覆)百轉千折,他們三人再度回到糾纏不清的戀情與友情之中。
  
  生活中充滿許多變數。
  
  我們就在其中歡笑、掙扎、迷惘、失落……

參閲:
http://www.blogkaki.net/6784/viewspace-53941

[ 點閱次數:12519 ]

眼睛事件,情感的創傷真相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9-03 23:00:32
Bookmark and Share

吉隆坡2000年台北電影節側記(一)

《徵婚啟事》

導演: 陳國富
主演: 劉若英 / 王朝明 / 伍佰
上映年度: 1998
製片國家/地區: 臺灣
又名: The Personals

imdb链接: tt0212423

臺灣導演陳國富的《徵婚啟事》給我的感受沖擊相當強。看完影片的數天後在一間圖書館偶然發現有一本書亦名《徵婚啟事》,原來是陳玉慧的原著記錄式小說和李國修改編的舞台劇本,這可是電影外的另一頁旅程了。值得一提的是,電影改編劇本遠比原著和舞台劇本更精彩豐富,更具故事性。
  
  《徵婚啟事》通過一連串的應徵面談,從每位應徵者的剖白、小動作的細微心理行為觀察乃至解讀,曝露在我們面前的乃近乎赤裸裸的人性-各自殊異的想法、情感所投射出的形形色色表象,綿密不斷地如絲如網衍異、架構心理/情感的大千世界。當我們一一解讀了徵婚者(女主角杜家珍,劇中化姓吳,劉若英飾)和所有應徵者的心理/情感問題,我們亦同時被誘陷入自我不知覺建構的情(感思)緒絲網,解讀他者之際亦同時自我審思,解讀反過來的結果是建構;了解他人的過程中亦同時被逼面對自己,了解的代價竟是自我曝露。

Photobucket
  
   《徵婚啟事》以應徵面談作為敘事軸線,並以杜家珍對電話留言機的自我告白以及她與大學時的心理學教授巧遇、對話作為兩條敘事支線片斷式地交叉進行。於是人物可分類為徵婚者、應徵者以及心理學教授,在三段情節里呈現出徵婚者-應徵者、徵婚者-徵婚者以及徵婚者-心理學教授之三種關係鍊類型。通過這些徵婚者、應徵者、教授等人的自白與對話,帶出了解讀-被解讀的互動關係。每個人都在解讀他人,亦被他人所解讀。於是,作為被解讀標籤的人物姓名、背景之字幕隨著每位應徵者和教授的出場出現,最後就連女主角杜家珍(作為最後被解讀者)亦無法跳脫被解讀。
  
  《徵婚啟事》以精凝簡練的敘事方式、局部微觀的拍攝格局將鏡頭聚焦在個個應徵者的告白/對話/反應/小動作上,因而賦予這些走馬燈似的過客人物鮮明的塑造性格,真實感十足。這些應徵者當中涵括了不良好習慣者、風水佬、特殊癖好者、性愛狂、好奇的學生、姑爺仔、性虐待妄想症者、陰陽人、資深演員、自閉症者、孤僻思考者、變聲配音工作者、推銷員、自卑心理者等,要怎麼拿捏眼神、表情、小動作、說話的方式(語氣、節奏等)之類的演繹是最重要且最考究的難題,演繹非真實自然不可否則無法達到逼真的效果。然而若我們仔細觀察,我們將發現影片中演員劇場表演般的演繹真的是那麼地成功、那麼地入木三分。當然,精設的自白與對白內容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Photobucket
  
  人是擅於偽裝的,為了自我保護、甚至自欺欺人。當劇情一層一層地揭露了生活男女平日偽裝面格下的內在靈魂,到了最後我們才發覺原來每個人都各自內懷一盒心靈的火柴盒,隱藏著各自豢養的一只寂寞異獸,都不敢現身,卻透過種種特殊語言、行為、癖好,經過某種扭曲、吸收、過濾後折射而出。《徵婚啟事》掀起的震撼在於做了揭露,讓我們偷窺了每個人的內心秘密,於是序幕時佔據整個畫面的巨眼所指涉的“逼視”之喻意也就不言而喻了。可笑的是作為眼科醫生的杜家珍,創傷後的脆弱心靈在平靜若無其事的表面底下其實已陷入了歇斯底里,因此刊登徵婚啟事不過是惶恐失措下的潛意識行為,隨著一名病人來應徵並揭穿她原姓杜卻化姓吳(而他姓吳),企圖轉移痛楚的動機已昭然欲揭。瀕臨崩潰的邊緣,徬徨無助的她對著電話留言機的哭訴委實令人感觸,我們仿彿聆聽並感受到了她的心聲,這是她轉述了大多數人的寂寞情境,還是那不也是我們的心聲?

Photobucket
  
   我想,最令人吃驚的乃是兩項內幕的曝光:杜家珍的介入婚外情和已婚的教授竟是同性戀傾向者的秘密。杜家珍的感情問題還有跡可尋,外表雄偉(甘脆說發胖)、身材魁梧(像極了鍾馗)、婚姻幸福(至少是表面上)、家庭溫馨(連女兒都生了耶)的教授竟表白說他其實比較喜歡男人,頗具震撼力。究竟每個人的偽裝面格下還有多少隱秘的真相不為人所知更不能為人所知?這裡面還牽涉到了性壓抑和感情壓抑的課題-一個是外在的他,另一個是內在的他,搞到自我分裂了。(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他”?)

Photobucket
  
   《徵婚啟事》的結局設計是:沒有結局的結局。當杜家珍從男友的妻子獲知失去音訊的情人已經失事身亡,所有的傷痛記憶都回來了,涌向崩潰的高潮,卻也是情緒解放的時刻,從此沒有再壓抑和逃避的必要。可悲的是劇情竟設計陳武雄(陳昭榮飾,應徵者之一)步上杜家珍的後塵,而杜家珍不知所蹤,一種人際間類似行為的循環。

Photobucket
  
   劇中至今,仿彿再度再度感覺到那只巨眼的逼視,仿彿無所遁形-赤裸的靈魂真相,逼近、再逼近……

參閲:
http://www.blogkaki.net/6784/viewspace-53938

======================================================================

附錄:

劇情簡介······
男友的多日失踪打破了台北某所大醫院的眼科醫生杜家珍(劉若英)以往的平靜生活,為走出心情的低谷,她心血來潮在報紙的分類廣告欄刊登了一則徵婚啟事,期望通過另一段新的戀情安慰自己。啟事一出,招來眾多遠遠超出杜家珍的過往生活經驗所能想像的奇形怪狀各懷目的的應徵者(王朝明、紐承澤等),但在同他們一一面談之後,杜家珍發現這些人要的只是各種各樣的“欲”,而自己面對他們時的喟嘆,更多是對過往情傷的不甘心。
當杜家珍決定為曾經的愛情做最後一次挽救的努力時,卻得到對她來說十分意外或是最後一絲希望破滅或是解脫的消息。
電影劇情簡介:

杜家珍(劉若英飾)為一名眼科醫生,事業成功但在感情上卻極為孤獨。為了尋找另一半,杜家珍在報上刊載了一則‘生無悔,死無懼,不需經濟基礎,對離異無挫折感,願先友後婚,非介紹所,無誠勿試。 ’的徵婚啟事,開始了一連串的徵婚行動。

整片採用記錄片型式拍攝,所有的徵婚場景都在同一家茶藝館,同時也穿插杜家珍與其大學時期心理學科目的羅教授的談話記錄。

在徵婚的過程中,杜不斷地打電話給某人,在答錄機上留下話語。並且對前來徵婚的對象始終使用假名,但在最後一位盲眼的徵婚者戳破後,同時也感受到其中的弔詭之處,徵婚卻不願告知對方真實姓氏,卻也很有可能真的靠這樣子找到另一半。

當杜家珍在徵婚時遇到一名似乎可以進一步交往的男士時,卻發現願來她對有婦之夫的前男友始終無法忘懷。而在此時,也接到前男友妻子的來電,原來他在準備回台與妻談判的飛機上,不幸遇到空難,再也無法接電話了……

[ 點閱次數:12433 ]

記憶裡的晚風  ◎  劉富良
企鵝的耳洞,音樂記憶 2008-09-02 19:59:16
Bookmark and Share

記憶裡的晚風,無論歲月如何兇猛流逝,愈發香醇,大抵歲月沖洗不掉的一種情懷,當歲月淘盡,當中多少事物多少恨,往往欲語還休,像甸甸沉澱心底的沙,又像恍惚流連夢裡的影踪,在某個追憶流逝年華的夜,晚風悄悄撩撥眼簾下幽微濕意,心事暗自吹送,那些難忘的情,難忘的人,難忘的溫柔片刻。

沒迎上這首老歌流行的年代,但初懂人事情意的青澀時期,邂逅了,在腦海裡印下了痕跡,事隔15年後,不知怎的,悄悄現形,突然清晰起來,流連徘徊,揮不去,抹不掉,不再遺忘,常自低吟淺哼。多少年了,中學生涯早已遠去,離我遠遠了。剩下這曲旋律,和當初那部忘了片名的香港電影的片段畫面,隨歲月流逝的滾滾浪濤,一再於記憶裡反復回鍵。依稀記得影片裡男主角叫鄧浩光,依稀記得戲即將結尾時,人潮洶湧流竄的車站,兩個人惶然奔走尋覓對方,卻忘了最終他們是否重遇,是否再度緊緊相擁。 。 。

晚風中追憶那流逝歲月里永讓人緬懷的情意,無限感傷,有什麼會比一輩子的難忘與遺憾更讓人們感傷?因此我總是這般覺得,記憶是充滿酸澀味道的,因為甜蜜最後化作酸澀,所以難忘。

歌詞裡我最喜歡這兩句:“我心的愛,是否你心的夢?到底在你心中有多少影踪?”

晚風

歌手王芷蕾
作詞[黃霑]作曲[黃霑]
所在專輯王芷蕾盛開精選

晚風中有你我的夢風中藉來一點時間緊緊擁
擁的那個夢像一陣風像一陣風
猶有愛在風中輕輕送

我心的愛是否你心的夢可否借一條橋讓我倆相通

在這借來的橋中
明天的我明天的你會不會再像那天相擁

今晚的風和明天的夢到底在你心中有多少影踪
可否這個晚上借來時間借來晚風
把我的愛送到你心中

[ 點閱次數:14025 ]

回顧2008年8月,企鵝最愛影片  ◎  劉富良
企鵝的心腹,偏愛名單 2008-08-31 23:58:23
Bookmark and Share

思考命題:俗世生活裏尋思一片廣闊的精神天地

1. 《 西藏七年 》法國/美國1997,Jean-Jacques Annaud導演

1939年,高傲的奥地利登山家Heinrich离开妻子,和朋友Peter参加喜马拉雅山的探险,不料被盟军关进了集中营,在西藏一待就是七年。在这七年里,Peter与当地女子结婚,而Heinrich则结交了当时尚年少的达赖喇嘛。达赖喇嘛对西方事物很好奇,因此Heinrich成为了达赖喇嘛的私人教师,教授英语及西方文化。通过与达赖的交往,Heinrich逐渐改变了傲慢的性格变得质朴谦虚,而与此同时,中国的形势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西藏局势也日渐动荡起来……

http://www.mtime.com/movie/12169/#

2. 《 四季商人 》德國1972,法斯賓德

汉斯一心想当一名技工,而母亲却强迫他继续读书,以后好留在国外,出人头地,姐姐安娜能理解和爱他,让他去外国服兵役。汉斯役满回来后,被分配到警察局去工作,一次在审问一个妓女时,妓女捉弄他,上司发现他与妓女有不正当关系因而被解雇。失去工作的汉斯只好挑起担子,卖起了水果。他爱上一个姑娘,可是姑娘父母看不上一个买水果的小商贩。出于无耐,汉斯与伊尔姆加特结了婚,凡事不如意,汉斯开始酗酒起来……

《四季商人》弥漫着一种彻骨的悲凉,法斯宾德阴冷的基调令人不寒而栗。透过冰凉的画面,我们可以窥见那对西方现实世界深感沮丧的绝望灵魂。

http://www.mtime.com/movie/19944/

3. 《 沉默 》瑞典1963,伯格曼(神之沉默三部曲之三)

伯格曼的《信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两部是《穿过黑暗的玻璃》和《冬之光》),依然用强烈的象征性来探索肉体和精神的抗争,也是当年瑞典最卖座的电影之一。一说两姐妹代表了感情与理性的两位一体。全片气氛沉郁低调,令人有孤独无助感。本片对白不多,而由一连串剧中人所遇到的零碎事件组合而成。

http://www.mtime.com/movie/16758/

4. 《 流浪女 》法國1985,Agnes Varda

一位年轻的女游民冻死了:这是一则社会新闻。我们还能知道一些什么关于她的事呢?在路上与她遇见过的人又有什么反应呢?一个修车厂的工人、一个植树专家、一个哲学家兼牧羊人、另一个游民的见证…

导演把莫娜这个社会边缘人流浪女的心态描述得丝丝入扣:她话语不多,因为与现实格格不入;她痛恨社会,因为社会的游戏规则里没有她的份;她没有尊严,因为在生活里没人看得起她;她懒惰成性,因为她始终没有找到人生的方向;最后在残酷现实的压迫下,她的空想被碾碎,而她也被毁灭。

http://www.mtime.com/movie/23148/

5. 《 海上花 》香港1986,楊凡

夏天继续的炎热。在监房中,律师盘问美玲的口供,美玲却一口承认自己杀了中村。律师问她为甚么要杀他,她说:这个男人逼我跟他走,他逼得太厉害,我没有选择,也没有办法,所以我杀了他。问她认识他多久,她说十年,也只有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却也有十年。十年前,美玲曾偶遇中村。那年美玲方从上海来到澳门投靠姨母,夜间在一茶楼献歌。那次,中村到香港参加球赛,顺道往澳门游玩,在堤畔与美玲巧遇,而那天晚上,中村恰巧又到美玲的酒楼听歌。一个是海上漂零的花朵,一个是天涯过客,同是对人生充满憧憬的年纪,彼此遂谈得十分投契。这十年美玲巳是名交际花白兰手上的一名奇花。中村取笑美玲:“为甚么十年前没有这一刻?”美玲说:“假如十年前有这一刻,你就不会记起今天的我。”……

http://www.mtime.com/movie/22414/

特別關注:《 玻璃精靈 》德國1976,荷索

这是一部末世纪寓言故事,晦涩但富有视觉表现力。故事描述在世界末日即将到来之时,一个红宝石玻璃厂的工头死了,同时也带走了生产红宝石玻璃的秘方。新厂主想尽一切办法试图找回配方,但均告失败。预言家预测工厂将被烧毁、工人互相冷漠而残杀。后来预言真的灵验了,厂主精神失常放火烧了工厂,人们也开始确信末日将临,他们从一个孤岛出发向传说中的世界深渊走去。

导演用宿命式的悲观情绪营造了一个末日故事,用工厂失去红宝石玻璃的秘方隐喻现代工业文明的失落,并以人们的疯狂行径来象征人类精神道德的沉沦。

http://www.mtime.com/movie/30791/

[ 點閱次數:10561 ]

王安憶的小説改編成電影的缺失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8-30 23:54:27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米尼》中國電影2007

我先看電影,失望極了,不禁納悶難道大陸著名小説家王安憶只是這般。然後才讀小説,才知道小説非常細膩,令人感觸良深。王安憶對世俗人情的刻畫刀刀入肉,如同浮世繪,總是能觸及人性最深沉痛處,讀后往往扼腕嘆息同時引人深省。

電影劇本簡直太典型俗套,浪漫愛情劇公式化(Stereotype of Romance Movie),原著裏男女主角細緻入微的心理人格描寫(那種小滑頭愛耍小聰明狡詐投機的人格)完全不見了,透視度變得平面化,人物複雜靈魂也隨著不見了,剩下華麗卻膚淺的外表。

電影改編最大的問題是把女主角米尼過度美化,負面人格改成正面,商業化地誇大愛情元素,導致小説内含的人文省思,和對自私的真實人性的顯示,完全喪失掉了。

电影里面最具深刻涵义的那段台词,其實是來自小説:

(阿康第一次因扒窃入狱,米尼在小饭馆和邻居的老伯相遇)
老伯:米尼啊,人活世上本身没什么意思,平安度过就是万幸。
米尼:那开心呢?
老伯:开心?开心这件事就像下饭的小菜,人活着靠的是米饭,有没有小菜其实是无所谓的。
米尼:我不行。

不過,因爲這部電影才接觸到王安憶,也是機緣美事一樁。繼蘇童,莫言,李銳之後,我開始閲讀王安憶的小説。

看完電影后,建議去找小説來看吧。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129576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讀者留言:

有想法。倒没留意到米尼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了。王安忆的小说一直在看,最初缘起于《长恨歌》,这部作品的改编电影更是恶劣得一塌糊涂,而小说写得深绵跌宕丝丝入扣,让人陷进去又感觉内力刚硬,想要挣脱开却发现不难,然而究竟也有中了内伤之感。如果你开始读她的作品了,这部小说相信绕不过。

改编电影里比较成功的也许要数香港的李碧华。霸王别姬。青蛇。胭脂扣……太多经典。最重要的是改编后神髓仍在,而再看小说或电影,都能有双生花的相得益彰。

回應:

嗯,我也覺得她的文字有種“綿裏針”的暗勁。每次讀畢都會覺得有股“黯然神傷”的痛。。最讓我佩服的是她對世俗人情衆生相的透視,有點類似張愛玲。。

隨後我又讀了《處女蛋》,感覺像是《米尼》的姐妹篇,兩种性格的女主角,邊緣少女或藝術係學生,竟遭遇相同的命運,相同的迷惘。

讀者留言:

对,就是这种绵里针的暗劲,令人欲罢不能。
曾有一说,讲海派又见传人,说的就是当今能够很好把控这份神韵的,兴许就是要以王安忆为首。张爱玲到她,有种奇特的联系。
《处女蛋》没看,等过几天忙完些琐事我就去找来看看。

回應:

与张爱玲比较,我觉得王安忆的笔触比之更具人文精神,张爱玲就比较从个人体验出发,着眼于个人对世间炎凉人情冷暖的悲凉體味。

《長恨歌》我還沒找到。最近倒在讀《香港情與愛》,真的很佩服王安忆描繪世俗描繪得那麽傳神,她很厲害形容,人物形象的塑造功力入木三分。她深刻了解世俗到了相當透徹的程度,並且總是含沙射影,話裏帶刺,這恐怕是上海作家的厲害之処唄。

“他們特別急於發言,卻又言不及義。他們愛下判斷,卻又缺乏内涵材料。”

“對於人生旅途已經跋涉到疲乏末途的老魏,他需要的是簡單一些,省力一些,卻不時有些小驚喜的遭遇。那些周旋他年輕時還喜歡,現在卻覺得是無謂的了,他早就諳透了這種周旋的端底。”——摘自王安憶的小説《香港情與愛》

讀者留言:

看来你对王安忆和张爱玲的理解还是抓得很准。我以前粗粗地比较过《长恨歌》和张爱玲的一些小说,现在想来尤其肤浅。
这两天看到一段话,也不知道谁写的,说得也很好:张爱玲的小说总有着浓重的悲剧感,总能揭示着隐藏在正常、合理的生活表象下的荒诞、滑稽,总是能在繁华、美丽的背面看到破败、肮脏。王安忆则不同,她往往能在荒诞、滑稽的生活中看到正常、合理的一面,能在破败、肮脏的背后看到繁华、美丽,能在极端的苦难里挖掘出甜蜜与温馨。(摘自董健、丁帆等等《当代文学史新稿》)
你是四两拨千斤了。

我消失了一个月,相信你也读完《香港情与爱》了,我没有读过,相信也如你所说的,能够有那种老辣而淡定的技法去雕刻百态。很可惜你没能看到《长恨歌》,若你是在大陆里,最起码我也可以给你找到。这本书树立了王安忆在我心中的高位。但是风格毕竟是与《米尼》不同了些,但又似乎属于她的小说中的异数。
《米尼》看来句句平凡,却特有滋味。后来的《遍地枭雄》也颇有这样的风味。《纪实与虚构》我也曾看过,也是挺有意思了,气势也很磅礴。《处女蛋》网上就见有,但是看不了。图书馆几十本王安忆的作品,我一一翻过,都未曾收录它。很是可惜。

回應:

我也消失了半个月,哈,电脑被雷劈!

关于那句话,我想我明白为何出此言。这是因为张爱玲是彻底绝望的,因此其笔触也非常冰冷;而王安忆比较温和淳厚,而且始终秉承着人文关怀的悲悯精神贯彻其中,因此在描写世间百态和人性乱象当中的荒芜时,我们仍然可感受到其文字疗伤的作用。。

例如《处女蛋》的最后一段,王安忆如此描写历尽世间挫败的少女阿三:这是一个处女蛋。忽然间,她手心里感觉到一阵温暖,是那个小母鸡柔软的纯洁的羞涩的体温。。。阿三的心被刺痛了,一阵联想涌上心头。她将鸡蛋握在掌心,埋头哭了。

讀者留言:

你消失的理由还真是猛烈……

是,王安忆毕竟没有张爱玲那种独我的姿态。张有种自斟自酌的冷眼动态,她高于自认的苍凉世态,只需要幽幽地看着它,就可以创造出凌驾于上的一种玩弄手法。所以精准到一种自己可以摆弄的程度。

王是在生活于表里的作家,相对入世。她对这个世界感同身受,明白其繁华与颓败的全部资质,也悉心接受它们,是以融冶出自己清醒而睿智的一种观察与叙述。冷暖自知,也有温情,是陪在你身边叙述的一种作者。张相对更有些距离,供人遥望。

不知道这样说,又对得了几分。

[ 點閱次數:11155 ]

《立春》令我反感的兩項弊端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8-29 00:52:17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一直在期待顧長衛的新作。我相當喜歡他的處女作《孔雀》。中國電影我最喜歡《孔雀》和《城南舊事》。然而看《立春》卻讓我覺得渾身長刺般不舒服。

怎麼會這樣呢?我且嘗試分析我觀影時的真實感受。

我覺得影片有兩項最主要的問題:

第一,情節編劇有醜化藝術家之嫌。

《立春》最大的弊端是某些情節有意醜化藝術家,尤其是前面他們三人內鬥時露出的卑賤嘴臉和卑劣人性。情節裡對藝術家的角色塑造似乎透著某種諷刺感,看得我很不舒服,不知是否編劇有意如此設計?
影片裏那幾位所謂的藝術家只讓人覺得庸俗之徒一般。

編劇或者原來是想真實呈現中國藝術家的卑微生活困境吧,不過恐怕畫虎畫成貓,畢竟卑微的“真清高”藝術家讓人同情,而卑賤卑劣的“假清高”藝術家只會讓人產生反感。兩者是有絕對性的本質上的區別的。除非有心人士自動跳過這點“瑕疵”。

劇本原本或者是想真實呈現中國藝術家的卑微生活困境,但是演員過度詮釋,卑賤卑劣嘴臉演繹得太刻意賣力,使之扭曲成醜化藝術家的效果。

第二,結構缺乏焦點,或說敘述角度的不統一。

女主角過度詮釋演繹了藝術家的“苦情戲”和“清高”,造成反效果,正角變成丑角,予人有種扭曲,不協調,矯情造作的感覺。或者這不全是她的錯,因為一開始敘事基點就模菱兩可,角色塑造方面沒有統一的臉孔。

敘述角度的不統一,和演員的演繹,兩者是有牽連的。而這兩項問題,我覺得問題可能還是源自劇本。

為何mtime並沒有列出劇本是原創還是改編自小說的資料?聽說《孔雀》的劇本是改編自文學小說,而《立春》呢?有誰知道嗎?是否是原創劇本?是否是電影編劇本身的構思?

電影完畢時出現一行字幕:謹以此情此景獻給王彩玲。劇本是來自真人真事嗎?還是單單由編劇虛構出來的?如果是虛構,為何又放這行字?恐怕有點矛盾不協調。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1394841/

讀者1留言:
劇本應不是來自小說,就是為電影創作的,編劇是許鞍華的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的編劇。

回應:
哦,是李嬙?我猜想是編劇缺少小說在手,無可參照,又要銜接《孔雀》的主題(時代三部曲之二),就自行構思,卻演變成“為劇本而劇本”的情況。嗯,只是猜想。

最近和朋友談到,相當有趣的一個論點是:張藝謀早期的《紅高粱》有文學小說可參照,因此電影的意境才拍得如此出色。

無意抬高文學家的深度,不過在思想內涵和意境方面,小說通常會更勝一籌,更貼近心靈。

而且電影除了編劇以外,尚需要演員拿捏演繹等多方面配合,文字容易描寫出藝術家的靈魂(畢竟文學家本身就是藝術家),一般演員要演出藝術家的靈魂,卻非易事。

我本身非常愛看傳記電影,但老實說,總是覺得即使是《她比煙花寂寞i》的Emily Watson,《心之全蝕》的Leonardo Dicaprio,《美麗心靈》的Russell Crowe,《靈魂歌王》的Jamie Foxx,都還沒有真正演出藝術家的靈魂,主要是靠情節的推波助瀾。

直至看了一部有關70,80年代詩人兼搖滾創作歌手Leonard Cohen的紀錄片,白髮蒼蒼的Leonard Cohen在片尾露臉,淡淡地談及他的破碎經驗,妻離家散,以及過後他遁入佛門,以求安頓騷動不安的心靈,就這麼輕描淡寫寥落數語,然而,當我接觸到他攝人的眼神,以及緊蹙的眉心,那時候我彷彿看到了他靈魂的深淵,其中裂痕密布,那最深邃的悲哀,最深沉的孤獨,對世事的洞穿,曾經滄海的心靈。 他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藝術家。

讀者2留言:
有想法。看大家的影評我最大的困惑在於:幾個唱唱歌跳跳舞的人為什麼被當作藝術家了? 他們如果不代表藝術,這些討論就可作廢了。

回應:
與其說他們不代表藝術,或者如此說,無論怎麽看他們“演”,都感受不到真正藝術傢的內涵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另一篇影評1:

立春——失敗的混合體clarice發佈於:

《立春》延續了李檣《孔雀》和《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的一貫主題:小人物的不甘心,可惜卻是一個失敗的綜合體。

最大的問題就是結構上的猶豫不決。是像《孔雀》一樣,確立三個主要人物,還是像《姨媽》一樣,只有一個主角?影片前半段,似乎想平均分配,但又不斷的向王彩玲(蔣雯麗)傾斜,結果導致人人都是面目模糊,哪個也沒拍好。直到高貝貝的出現,片子才徹底轉到《姨媽》的路線,我也才入戲。可惜這時候,電影也快結束了。

第二個問題,就是感情上的做作,根本無法讓觀眾對主要人物感同身受。影片開場時的王彩玲其實就已是昨日黃花,“垂死掙扎”。所以她最後的“失敗”,“墮落”也就毫無悲劇性可言。不像《孔雀》,姐姐在開頭的夢想是那麼的美好,當她肆意做夢的時候,浪漫的讓人想哭,所以結尾時的心灰意冷也就讓人悲傷。王彩玲的故事顯然缺少這樣強烈的反差。

顧長衛沒有讓我們愛上這個人物,而她的死活又關我們什麼事?至於她最後的放棄,那最後一根稻草,也沒有像《姨媽》中那樣的水到渠成,顯得生硬得很。影片的情感從頭到尾給人的感覺,就是做作。尤其最後那行字幕:獻給此時此刻的王彩玲,真是做作、矯情到極致了。

關於蔣雯麗的表演,也讓人失望。當然還是佩服她有勇氣把自己搞得那麼……難看……但是外表終究是次要的。她對人物內心的詮釋,遠遠不及《姨媽》中的斯琴高娃。有時候這樣刻意的“毀容”,反倒會干擾觀眾的注意力。除非你真的做到Charlize Theron在Monster中那樣的徹底,不然還是找一個和角色更想像的演員,來的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另一篇影評2:

請保護好你身上的棱角! ——《立春》觀後雜感
numtwoli發佈於:

記得高中畢業的時候同學給我的留言簿上,有一個非常內向跟我幾乎沒有任何交流的同學,現在我只記得他姓朱,只簡單寫了一句話“請保護好你身上的棱角”。當時我覺得頗為這幾個文字自豪。因為一個幾乎陌生的人對於你的評價顯然是最客觀的,而所謂的棱角大概是指我脾氣中鮮為人知的理想主義和孤傲,那是一種即使萬人群中也敢獨自孤寂抑或引吭高歌的姿態..

一個人靜靜看完了《立春》而後,再次想起這句話,我狠狠抽了幾支香煙,最後說了那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哎,生活正在狠狠的羞辱我!”

其實這個電影從對白和細節考究,實在算不上很好的電影,很多地方我總覺得有抄襲或借鑒國外某些名著名片的感覺。但是,顧長衛畢竟還是一個曾經有過值得驕傲的棱角的人,大概也深味了生活對人的羞辱,所以看到後來我真的覺得很難受,為那個滿身長刺的王彩玲,更為日漸渾圓的自己。

從王彩玲跳樓之後,我就認為影片會有一個happy ending,期盼王也能像《玫瑰人生》中的伊迪絲一樣站在舞台的最中央,直到人生謝幕。但是,顧導知道那樣的情節在平淡真實的生活中實在有些戲劇化,所以他選擇了一遍又一遍地用生活羞辱王彩玲,無論是與落魄偽藝術家的愛情、還是與胡金泉之間的尷尬情感、還是與小張老師之間簡單的友情,甚至是出於善心而幫助學生圓夢的人性最根本的同情心,一切都使得王彩玲不斷後退不斷消磨不斷走向自己不甘心的平庸。

即使這不是一部值得大書特書能夠載入電影史的經典,還是要感謝顧長衛,即使只是為了他最後用一個遐想的光彩奪目的圓夢鏡頭獻給放棄做夢而奔向無邊無際的平坦曠野的王彩玲。

向所有曾經有過夢想的人致敬,也希望你能保護好你身上的棱角,無論生活如何的羞辱你!

[ 點閱次數:10770 ]

世界,真理,命運(The World, The Truth, The Fate)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8-28 00:18:23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吳清源》中國電影(2006)

他是圍棋神童、難得的天才。他具有超於一般人的高超智慧,觀棋如神,進退攻守之間彷彿洞燭所有格局。他具有純粹的心靈,感時憂國,處亂思定,心求寧靜致遠。同時,他也是孱弱的身軀、平凡的蒼生、一介書生、希冀安穩的靈魂。

我喜歡看傳記電影。傳記電影刻錄人的跌宕一生,觀人一生故事,彷彿長一生的智慧啟迪。好的傳記電影不僅在於如何將故事說得精彩煽情,而是在於畫形也畫神,好的傳記電影應從細膩描述事件與人物的糾結之中,引導出主角的人格氣質,反映其精神世界。意即畫法之理:從摸其輪廓到其骨格再到其神氣,三個層次。

《吳清源》是田壯壯繼重拍《小城之春》之後的作品。含蓄、凝重、沉鬱、遲緩的風格,這也是他與其他中國導演如張藝謀賈彰柯不同的特質。他不屬於喧嘩,他的電影是寓動於靜的,不愛顯露,無市井氣,較之其他導演更內斂,不領悟這一點,自然不會欣賞他的影片。

但也因此,他的敘事風格也突破中國電影的寫實主流,較具精神性,更古典,更脫離庸俗。寫實風格往往會陷入一項缺點就是無法從描寫現實提升到更形而上的精神哲理,或曰無法從形到神。這層神韻/意涵/純淨,或許有點類似小津安二郎所達致的意境,也是中國導演無法達致的精神性。我愛看日本小說如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村上春樹,大致上也是因為領略此精神性。

村上春樹說:“無形的東西比有形的東西更重要。”藝術也概同此理唄。

說回影片。日式表演和對話,使人物更雅緻(也是中國電影普遍缺乏的氣質);節約敘事,稀疏二三劃卻得以超以像外。不過比之小津安二郎的淡雅、清爽,田壯壯似乎凝練了些。前者好比秋菊,後者好比寒梅。最明顯的是畫面色調,《吳清源》幾乎通篇盡染濃郁幽深色調,或湛藍,或鵝黃,顯得落力。

說回故事主題。且分三章。

第一章:世界

雖說世事如棋,觀思棋局如同洞察局勢,但世間格局豈能一人之力所及所能掌控。即使他的棋藝到達思路百步的境界,但終究是一名書生,身逢戰爭亂世無以撥亂反正,就連家裡玻璃被日本民族主義者拋石頭砸破,他也無可奈何。面對激流一般的世間紛擾動盪,他猶如水上飄零之花。中國被侵之際,他躲在療養院裡;東京被炸時刻,他與妻子如喪家之犬東奔西藏。個人與世界,棋局與世局,一小一大,即使是棋神,也無法對策抗衡,此庶民之哀。

第二章:真理

他棋藝精湛,精通棋理。他能算人棋路,觀棋時心念百轉揣測變數,使他在圍棋界百戰百勝。腦之速心亦隨之盪,如風吹葉動,敏感的情思、騷動的心靈,他比庸俗之徒更渴望達致寧靜的境界,更渴望接近不變的真理。因此他信仰宗教。但是,他提倡博愛的烏托邦未能建立,組織朝向霸權管治,不再是理想國,真理要落實於混濁塵世不受污染談何容易,他的信仰破滅,唯有重新回歸棋壇,至少棋藝是他唯一可以確定的,他遂以藝術當作信念所歸,將性情寄託於圍棋造詣上。

第三章:命運

天才也相同於凡夫俗子,一樣屈服於命運造化,有旺亦有衰,吉凶難料,刑劫忌煞無可避免。天生體弱病來折磨,戰亂隨時無情奪命,意外遭逢喪失智力,命運的強大力量如視萬物為芻狗,即使是貴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蒼生可憐亦在於此。命運是人類永恆的命題,如何面對世界、探索真理、安身立命,是人類哲思亙古所繫。人的一生,來去是這三件事啊。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203949/blog/571463/

—————————————————————————————

劇情
描寫了圍棋大師吳清源的傳奇人生。他創立了獨樹一幟的“調和”理論,是將中日民族完全不同的圍棋理念融會貫通的第一人。

幕後花絮
·本片劇本由阿城完成,田壯壯談起跟阿城的合作:“阿城是個智者,我感覺自己並不是跟他一起工作,而只是向他學習。他給了我不少意想不到的創意和靈感。”

·在片中張震扮演一位圍棋大師,但張震坦言他本來不懂圍棋,因為這部戲才特別去花時間學習。除了學習如何下圍棋,還要研究專業棋手的舉止、下棋的動作,尤其是吳清源本人的習慣動作。

幕後製作

關於影片

這部影片的拍攝場地,部分在中國,部分在日本。演員和劇組成員匯聚了中國、日本和台灣兩國三地的精英。就題材而論,日本人喜歡圍棋,並把此作為一種極富有民族性的遊戲和藝術,尤其是在動漫系列《棋魂》熱播並且家喻戶曉後,更成為一個深入人心的文化符號。

影片的背景涉及到吳清源去到日本並取得輝煌戰績的那些年。中日關係自從1931年日本侵占滿洲後一直是一團糟,影片並沒有過多渲染那場令人不堪回首的可惡的戰爭,鏡頭多數還是圍繞著充滿寓意和哲理的棋局和信仰,這樣的主題會在中日觀眾之間引起共享共鳴,而不是爭議和敵視。

導演田壯壯招來旅外著名文人阿城擔任編劇,他們對主人公性格的把握集中於:純粹、緘默、羞於對人但卻宗教般虔誠地追求棋局魅力這樣一個有所超越的個體。對吳清源來講,這種極富挑戰性和戰略性的“遊戲”,在一種純粹意義上講,富有超越現實的魅力。可以說,棋局就是他的宗教信仰,他會為此付出全部身心。

在影片中,吳清源長袍加身,飄逸脫俗,留著短髮,佩戴著一副牧師式的圓眼鏡,使他看上去更像是一個佛教僧人。事實上,長久以來他一直在尋求一種精神解脫的方式,也確實曾經皈依過佛教。尤其是在太平洋戰爭打得如火如荼的那幾年,他在日本的身份和和處境令他時時感到有難以承受的痛苦,有時甚至到了崩潰的邊緣。他的內心並不像他的外表,充滿了平和,只是他真的不知道自己究竟該以何種方式為國家作些什麼?他行走時孤獨憂思的步態和反抗無力的形象更加讓人覺得哀婉淒楚。與此同時主人公的內心也在苦苦求索,力圖為自己的身心營造一份安寧與和諧,儘管這世界並非如此。

事實上,這雖是一部關於棋局和棋手的故事,它的主題的著力點更多地集中於圍棋所體現的那種神聖的意境和棋手卓越的人格,對弈的雙方會給予自己的對手真誠和崇高的尊敬。影片是在頌揚一種體現於圍棋中的高於生命、家庭和歷史的精神。片中一段有力的場景正展現了這種精神:1945年8月6日美國將原子彈投向廣島的那一刻,吳清原正與對手投入地對弈。為了將那局棋下完,他們向裁判要求不要中止比賽。就在不遠處的城市地陷人亡時,對弈的棋手卻依然氣定神閒。

為了襯托影片空靈杳渺的意境,導演精心而簡潔地以鋼琴獨奏和合唱團美妙的聲音來強調影片的基調。但這種藝術手法的運用就像影片的剪輯一樣,輕柔而不留痕跡,以至於觀眾有時會失掉鏡頭之間的邏輯聯繫。在傳主生命的最後,觀眾或許會感到一種無力的窒息。但留在人們心中記憶,最深刻的還是主人公那份禪宗的智慧與安閒。

田壯壯的“堅守”

在2003年出版的吳清源自傳《中的精神》中,吳清源有這樣的闡述:“‘中’這個字,中央有一根棒子,從形狀上分為左右兩個部分,表示著陰和陽。取得陰陽平衡的那個點,就是‘中’。對於圍棋,我總是在思考‘中’的那一點。”而該書的宣傳單上就印著田壯壯的一段話:“先生老在講‘求道’。他本身是個下棋的人,但畢生在棋道之外求的是人的精神之道。”田壯壯表示:“電影對我來說是宗教一般……在我的電影創作過程中,也要按照‘中’的精神做我的電影。”他還專門把吳清源的題字“用中”和“玄之又玄”懸掛在北影大院內的工作室牆上。

田壯壯表示,他拍《吳清源》不是為了闡述圍棋這種藝術,而是為了展示圍棋大師吳清源身上所體現的東方文化——輸贏並不重要,人生的根本在於尊重他人和自重。 “事實上,圍棋起初並不是一種競賽,後來才發展成那樣的,而且在不同的文化里圍棋有著不同的釋義。在中國,圍棋是一種競藝;在日本和韓國,圍棋則是一種文化。我的影片無意闡述圍棋究竟是什麼樣子,而是刻畫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某個人。”

吳清源本人的“純”也是吸引田壯壯的一個重要原因。田壯壯說:“吳清源對圍棋的熱愛相當純粹,他能將整個身心毫無保留地投入到讓他痴迷的工作中,正因為有這種精神,他才能戰勝所有的困難、掙脫生活的束縛。他現在仍然健在,仍然將他的生命融入圍棋和他的信仰之中,他的故事相當有感染力。《吳清源》是一部關於生命和信仰的影片。”

一句話評論:

用感人而具有詩意的方式展示了日本近50年的變遷——從“二戰”期間與中國的衝突,到廣島的原子彈,再到而今對西方的開放。

——意大利媒體

台灣演員張震在《吳清源》中的表演相當成功。他說著一種不熟悉的語言,用近似催眠的表演方式將圍棋大師吳清源那種平靜外表下的張力刻畫得很到位。

——《綜藝》雜誌

[ 點閱次數:10800 ]

《墨攻》的劇本分析,附論何謂劇本深度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8-27 00:56:07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墨攻》中國電影2006

在影院賣票處其實並不特想看這部電影,心裡猶豫的原因是戰爭片向來不是我那口茶,那時也不知道《墨攻》的導演原來是《籠民》的張之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句“不要去愛所有人,而應該是有所選擇地去愛值得愛的人”。

以前看過了《英雄》《十面埋伏》《無極》《夜宴》,戰爭史詩之類的國產,怎麼說呢,總覺得有所不足。嗯,排場是相當浩大,畫面的確美,敘事節奏也相當快,鼓聲似乎經常重重地敲,並且敘事張力主要凝聚於謀略,更詳細地說,劇情鋪展是以事件的謀略演變作為主軸。

《墨攻》的劇情鋪展同樣也是以事件的謀略演變作為主軸。但,為何我覺得《墨攻》較好呢?是劇本的人文性?是張之亮的編導?是因為《墨攻》的劇本“寫實”/ “踏實”?怎麼解釋呢?

詳細地說,《夜宴》裡吳彥祖的角色其實有更多發揮空間的,但我們卻感受不到這角色的立體感,為何?純粹怪罪於演員的演繹?還是導演或劇本並沒有給予他機會?那,劇本有何不足呢?或者是因為角色的性格塑造,生活場景以及心理描寫都付諸闕如了?

再看《英雄》,除了排場節奏畫面這些形式以外,內容方面主要是在意識形態(英雄的詮釋,天下觀的思辯)上大費周章。如果撇開這層意識形態帶出的議題之外?生活細節,人性心理的描寫方面?

我們常常聽到評語:某影片的劇本深度不夠,空洞,平面,矯飾,浮誇,空泛,膚淺,不夠細膩——其實指的就是這些。一部作品除了賣座(娛樂性,感官性,技術性方面)以外,如果還想要被叫好(就嚴肅意義的方面而論,也就是寫實性,思想性,心理性和人文性),還得在內容方面加強呀。


附錄
網上有人說:
“真不知道電影在說什麼,可笑的演技、亂七八糟的聲效、膚淺的對白、簡單到極點的場景佈置,不敢恭維的校色水平、一般的特技合成、難道這種種就是評論裡所謂的深度所在???????”

回應:
真不知道電影在說什麼啊?呵呵。

或許你應該在“真的知道電影在說什麼”了之後才來慎下評語唄。

而且請先搞清楚,你說的聲效,場景佈置,校色水平,特技合成等,這些都是形式/技術方面,而劇本深度所指的是內容/思想/人文深度/心靈内涵等。

http://www.mtime.com/my/203949/blog/51580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剧情
本片耗资1600万美元,由刘德华领衔主演,用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来表达影片倡导的反战主张。

[ 點閱次數:11769 ]

漸懂人世,思悟無常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8-26 00:47:27
Bookmark and Share

《城南舊事》中國電影1983

《城南舊事》開啟了我對中國電影的溯源(老實說以前不太愛看)。人長大了,漸懂人世,形成他的人生觀。 《城南舊事》通過小女孩之眼观看生活困苦,思索無常。如果說,中國舊時代低下階層的老百姓生活水平不高,所以形成他們“生活無非是苦”的人生觀,那麼,為什麼活在現代豐衣足食的我會如此感觸認同呢?是因為流著相同的血脈嗎?是傳統思想文化的縱直傳承,書籍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嗎?還是普遍人世,哲思其同?還是因爲我已經步入三十嵗,對世俗生活本質和聚合離別已然看透?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203949/blog/541238/

讀者留言:
老馬說,物質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礎。也許,逃得掉前面的痛苦也無法擺脫後面的吧。 。

回應:
近年來我一直在思索唯物觀和唯心觀這個哲學命題。我關注心靈,但活在側重物欲且漠視精神内涵的世界,物質體制所導致的靈和欲的拉扯勢不可免。

我對物質體制的概念更廣義>>除了食物,金錢; 環境和人際脈落網,也是整個物質世界的元素,而我們對物質的需求依賴以及消耗剝削,是物質系統運作所無法避免的...

以下是我對唯物主義觀的領悟>>

唯物主義觀——“精神不先於物質存在,並且服從於物質原始本質。”營養消費定律——“因為需要所以攝取,因為無聊所以消耗。”

物質,情感與精神上的剝削,其實源自物質本性,一切皆因唯物的需要、攝取與消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剧情
  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

幕后花絮
影片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影片发展了原著抒情风格和怀旧情绪,将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展现在观众面前,是一部极有意境的散文式的电影,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令人看后之有产生一股“挥之不去”的惆怅。该片获1983年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配角奖(郑振瑶)、最佳音乐奖。

[ 點閱次數:10529 ]

內心氣候的差距導致情感的疏離狀態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8-25 10:06:15
Bookmark and Share

《氣候》2006 土耳其電影

片名氣候隱喻甚麼? 故事背景從頭到尾是春夏秋冬的變遷,感情由熱轉冷,許多人會這麼詮釋。我想到的更廣,沒錯,季候是有這層隱喻,但氣候也喻指人們內心的感覺情緒,所謂相愛容易相處難,很多時候就是因為男女彼此內心的"氣候差距"產生摩擦鋒面,進而導致情感的貌合神離,漸行漸遠。

土耳其導演錫蘭從上一部《遙遠》到這部《氣候》(亦譯作《適合分手的季節》),其焦點皆在人際之間的疏離感,《遙遠》描述都市人和鄉下人的隔閡,而《氣候》的故事主線雖然是愛情的"氣候變化及落差",但也有一些片段描述男主角和父母之間的疏離。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203949/blog/7198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剧情
土耳其导演锡兰在片中自编自导自演,分别从夏、秋、冬三个季节通过一对夫妻的情感历程为人们讲述了一段关系是如何走向死亡。

[ 點閱次數:10447 ]

我喜歡聼粵語老歌  ◎  劉富良
企鵝的耳洞,音樂記憶 2008-08-23 11:05:34
Bookmark and Share

也是近年來開始喜歡聼廣東歌,尤其是70年代80年代的粵語老歌:許冠傑的《世事如棋》,鄭少秋的《笑看風雲》,徐小鳳的《順流逆流》,陳百強的《一生何求》,張國榮的《沉默是金》。。

每次聼這些粵語老歌,我仿佛聽到了潺潺歲月流逝的聲音,那些幾番浮沉終至沉澱,鉛華褪盡的年華結晶。

爲何我會喜歡這些歌,或許是因爲我有一個“老靈魂”,或許我已經步入三十有惑的年華。我喜歡這些歌詞裏對濁世間浮沉的看透,它總是能讓我從世事紛擾中領悟和解脫,不再執著,尋回純淨的性靈。

歌詞裏我尤其喜歡“冥冥中 都早注定你富或貧 是錯永不對 真永是真”這句。我喜歡至真至善人格,真淳性情,可以做到相濡以沫的。

歌名:沉默是金
附註:
語言:粵語, 曲長:4m10s
作曲:張國榮, 編曲:
監製:, 填詞:許冠傑 

夜風凜凜 獨回望舊事前塵
 是以往的我 充滿怒憤
 誣告與指責 積壓著滿肚氣不忿
 對謠言 反應甚為著緊*

受了教訓 得了書經的指引
 現已看得透 不再自困
 但覺有分數 不再像以往那般笨
 抹淚痕 輕快笑著行#

冥冥中 都早注定你富或貧
 是錯永不對 真永是真
 任你怎說 安守我本份
 始終相信沉默是金+

是非有公理 慎言莫冒犯別人
 遇上冷風雨 休太認真
 自信滿心裡 休理會諷刺與質問
 笑罵由人 灑脫地做人

重唱 *,#,+
 
少年人 灑脫地做人
 繼續行 灑脫地做人

[ 點閱次數:12887 ]

從一場尋“親”之旅,到發現信仰依歸的方向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8-21 00:55:17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中央車站》巴西電影1998
导演: 沃尔特·萨尔

囊括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柏林影展最佳電影與最佳女主角、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等多項記錄,巴西電影《中央車站》是一場感人肺腑的尋“親”之旅——只要那麽一點點親密關係的溫暖便可滿足人間世蒙塵的心靈。

在人潮熙攘的車站,因一宗車禍的意外事件,孤苦無依的九嵗小孩荷米亞,竟逐漸喚啓一生孤獨的老婦人久已封閉的心,毫無血緣聯系的兩人在生命的旅途上雖是萍水相逢,兩顆心的刹那靠攏卻已足以使他們畢生慰懷。

《中央車站》中間部分有一个微妙的心理转折,其實《革命前夕摩托日記》也有,某种意外覓得信仰依歸處的啓蒙過程,從此確立信仰人生的方向——情感之依歸(明瞭真情關愛的可貴),或理念之依歸(投入革命)。

在《革命前夕摩托日記》后,他的下一部影片《太陽背後》同樣也有這麽一個人生的轉折點,同樣也充滿南美洲人土風情的刻畫,以及廣袤大地的風景視野,而《太陽背後》更多了一份魔幻寫實的敍事氛圍。

Destination of Warmth and Belief.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99898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劇情:
朵拉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中央火车站为不识字的人写信维生。这一天,安娜带着她九岁的儿子约书亚来写信给他素未谋面的父亲,但一出车站就发生车祸身亡。本来为人现实的朵拉在母性驱使下,答应带约书亚到东北部去找爸爸。沿途的风景越来越陌生,两人却变得越来越亲近。约书亚终于如愿找到了父亲,朵拉也找到了自己。

[ 點閱次數:10553 ]

無聊的城市裡凝固著展翅的姿勢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8-20 02:14:57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鴨子季節》Duck Season 墨西哥電影,導演:Fernando Eimbcke

——在這座城裡,或任何一座苦悶的城,或許我們都是那一隻於畫框裡凝固著展翅姿勢的候鳥,我們擁有的僅是無邊的真實的無聊...

http://www.mtime.com/my/203949/blog/43160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剧情
富拉玛与摩卡是一起长大的好友,他们今年十四岁,又是一个穷极无聊的周末下午,在一间没电玩、没色情杂志、没饮料、没比萨也没大人的老旧公寓里,他们必须想尽办法找乐子打发时间。本片深入挖掘了关于成长的寂寞,爱与友情的重要,当灯光暗下,我们依旧看得见星光。

[ 點閱次數:10412 ]

一宗車禍,遭逢交錯三個狗一般的人生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8-19 17:39:56
Bookmark and Share

《爱情是狗娘》Amores perros (2000)墨西哥电影
导演: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

一宗車禍,閱歷人間無數狗:被遺棄的流浪漢與狗,搶別人丈夫的女模特與狗,假愛之名的自私莽撞少年與狗…

请参阅: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32629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剧情
  影片由三个不同的故事组成,故事中的主人公与狗之间的关系也正是他们自身命运的象征。影片的开始就是墨西哥市内精彩的飞车追逐,男孩载着一只黑狗在路上飙车,接着就是一场迎面而来的撞击,男孩这边人仰狗翻,对面来车中的美女血流如注,一旁的拾荒老者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又静静地离开……

  第一个故事里男孩因为爱上怀孕的嫂嫂,想要带她离开白天在超市上班晚上抢超市的哥哥,于是带着自己的爱犬参加斗狗比赛;

  第二个故事中的美女是个名模,与离开妻子的男友同居,在爱犬落入陷阱之后,发现自己也被车祸困在车内;

  最后一个故事,老者以前曾是游击队员,因无意中捡到了那只奄奄一息的黑狗竟然与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重逢。

[ 點閱次數:10311 ]

溝通的隔閡,荒謬的命運,人際的疏離,救贖的無望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8-18 22:29:41
Bookmark and Share

《巴別塔Babel 》墨西哥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人際溝通的隔閡、詭譎、荒謬、混亂、不信任、不純淨...

大部分人的影評主要在探討溝通的隔閡...

我思考的是,這一連串事件當中我看到了謬誤的存在,這些謬誤似乎來自人們的潛意識的恐懼,例如墨西哥男子為何害怕關卡官員檢查而開車逃跑?巴士其他旅客為何拋下疑惑被恐怖分子襲擊的兩夫婦?警察為何在遇到持械疑犯時先趕緊拔槍射擊?

而這一切謬誤皆產生自一個謬誤,也就是兩個阿拉伯小孩因要打發無聊,開始時無意義地射擊石頭,這時巴士剛好經過,而他們可沒想到結果與代價是如此沉重而影響深遠,不加思索地發射出那罪魁禍首的一槍!連鎖反應之下,一些人的命運就被這荒謬的一槍變得混亂顛覆!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54827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剧情

  在摩洛哥炎热的沙漠里,一声枪声响过之后引发了一连串事件,先是一个日本男人(役所广司)有个生性叛逆的聋子女儿,他苦苦寻找与女儿交流的办法;布拉德·皮特和凯特·布兰切特扮演一对美国夫妻,他们来到摩洛哥旅行,由于妻子意外中枪,假期被迫延长;而这对夫妇临时请来的墨西哥保姆,得知两人归期推迟后,为了不错过儿子的婚礼,与她的侄子一起,带着这对夫妇的两个孩子非法穿越国境前往墨西哥……

[ 點閱次數:10466 ]

漂流的關係,漂流的心...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8-16 13:10:39
Bookmark and Share

“那天當我離開德恩時,走在大街上取車途中,我感到迷失但不徬徨,感到不完整但不需索,感到孤單但不狂愛,感到蕭索但不哀傷。我決定去旅行,到處去,我收拾了些衣服,電腦和記事簿,我留了個口訊給祖儿,與嘉麗談了一會兒,當我離去時,終於意識到這一刻,我可以是快樂的,即使死,我已沒有遺憾...”

PhotobucketPhotobucketPhotobucketPhotobucket
Ryan 和 Leo , Ryan 和 Joel , Ryan 和 Carrie , Leo Alone

編劇Ryan在一個派對中遇到年輕的小說作家Leo,兩人一見如故,把男友Joel也冷落了。以後Ryan再碰到Leo,漸漸發覺Leo才是自己的理想伴侶,於是他毅然決定離開深愛他的Joel。這個可能對Ryan影響至深的決定,衍生出三個如《疾走羅拉》般的截然不同的結局,為Ryan漂流不定的心譜出三段巧妙的變奏曲……

漂流三部曲(The Drift,2000)是李孟熙(Quentin Lee)加拿大華裔獨立製作,同志愛情版的《BlindChance》,講述感情世界裡的各種際遇浮沉,漂流不定,世上沒有不變的情感和關係:我和你,你和他、他和我的關係之間漂移不定的可能性,結局永遠難以預測。今天我和你是戀人,明日可能形同陌路;今天你和他是朋友,明日可能反目成仇;今天他和我是陌生人,明日可能一見鍾情成了戀人,是與非、親與疏之間猶如浮雲聚散,瞬息幻變無常。三個結局版本里我覺得最後的最好,尤其喜歡主角最終離去時所頓悟的那一番獨白。

有關機遇的題材,奇士勞斯基的《盲打誤撞Blind Chance》(又譯機遇之歌)我嫌之太沉重,太政治化。德國新一代大師TOM TYWKER的《羅拉快跑》我嫌之太形式主義,這一部《漂流三部曲》讓我很喜歡,不只因為它講的是感情故事,而是其中通過感情的漂浮無依現像從而體悟生命和孤獨。

也許有人會認為無法媲美奇士勞斯基大師級影片,但我向來不盲信經典,經典是一種他人集體的詮釋論斷(往往偏見左右,像美國影評界列出的百年電影排行榜裡,總是一大堆奧斯卡獲獎電影的名字,真大美國主義),然人云亦云,算什麼英雄好漢嘛,該有本身風格的美學見地與欣賞角度吧。

在此我想指出兩項優點:《機遇之歌》沒有而《漂流三部曲》飽含的。其一,生活質感。獨立電影雖然在拍攝手法上往往清澀,但卻勝在生活質感樸實淳厚,這是電影一旦步上拍攝工業化,敘事精緻化後所喪失了的,那粗粒感,其實更可能保留了生活原貌與故事原型。大抵是因為我在美學上親近簡約風格,這也是我喜愛蔡明亮電影的因素。

其二,內在情感深化度。 《機遇之歌》在敘事上並沒有著墨濃重於主角的情感心理,比較形式主義,而且敘事“分流”較散,也較政治議題化。視野廣闊,卻兼顧不到情感深度。這也是意念式電影(意識電影)與情感式電影(心理電影)的差別。

抄錄劇末的獨白於此:“那天當我離開德恩時,走在大街上取車途中,我感到迷失但不徬徨,感到不完整但不需索,感到孤單但不狂愛,感到蕭索但不哀傷。我決定去旅行,到處去,我收拾了些衣服,電腦和記事簿,我留了個口訊給祖儿,與嘉利談了一會兒,當我離去時,終於意識到這一刻,我可以是快樂的,即使死,我已沒有遺憾...”

我最喜歡這句:“我感到不完整但不需索,感到孤單但不狂愛。”

他還拍了第二部:《志同盜合》,此為後話。

http://www.mtime.com/movie/68929/

[ 點閱次數:10649 ]

慾望遊戲的快感和虛無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8-15 11:31:57
Bookmark and Share


《欲望號快車Crash》1996,加拿大,David Cronenberg導演

我的十大最愛情色電影之一。影片裡,那些人物的表情無不瀰漫著頹廢和虛無,即時是彼此激烈擁抱的那一刻,他們的眼神也是像霧一般迷茫,冷峻得令人心寒。彷彿當人們愈強烈追求感官上的快感,相對地,精神上的快樂就愈匱乏。而內在愈空洞,人們就愈追求更極端的快感來彌補缺失。
  
慾望的傾軋遊戲啊,猶如高速公路上超速飆車的危險與快感同在,唯有那一刻,才能遺忘愛的虛無;也唯有那一刻,經由彼此間的傷害與背叛的痛才能感受存在。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487369/

————————————————————————————

附錄劇情:

担当电影摄影指导的James Ballard是个性欲旺盛的人,和他的女友Helen Remington一直在寻找新的性刺激。在一次撞车的过程中,James Ballard结识了被车撞伤的医生,由医生的介入使他认识了“撞车俱乐部”的一些人。他们的疯狂行为吸引了James Ballard。渐渐地使得他也开始了这种奇异、疯狂的性欲之旅,从被动体验到自己开着事故车“猎艳”,整个影片充满诡异、性感、迷离的气息。

導演生平:

  迄今为止,加拿大导演大卫·柯南伯格已经在世界影坛独树一帜,不但赢得了不计其数的奖项和赞誉,还早就培养出一群忠实信徒。从1997年起,他开始为法国文化部的“艺术及文学勋章”部门工作,1999年他成为戛纳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他的作品回顾展在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巴西、意大利、葡萄牙和加拿大全面启动,关于他的书籍也纷纷出版。2001年,58岁的柯南伯格被多伦多大学授予法学名誉博士学位。

  1943年3月15日,柯南伯格出生于多伦多,他的父亲是一名记者,母亲是钢琴师,柯南伯格显然遗传了双亲的文艺血统,少年时期便开始创作短篇小说,并在12岁之前一直学习古典吉他。柯南伯格毕业于多伦多大学的文学专业,大学期间,他对电影开始产生兴趣,并拍摄了两部16mm短片。

  1975年,柯南伯格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商业影片《毛骨悚然》,成为加拿大影史上回收成本最快的作品,他的第二部作品《狂犬病》以50多万美元的拍摄成本赚取了700万美元的票房。凭借头两部影片的成功,柯南伯格的创作势头高歌猛进,随后他拍摄了《夺命怪胎》和《夺命凶灵》,前者在艺术上取得突破,后者上映首周成为北美票房冠军。

  1983年的《录像带谋杀案》为柯南伯格拉开了夺奖序幕,除拿到加拿大的精灵奖外,还被布鲁塞尔国际奇幻电影节评为最佳科幻电影。同年晚些上映的《再死一次》夺得阿渥里亚兹电影节的3个奖项。很快,梅尔·布鲁克斯看中了柯南伯格的影片风格,邀请他去为20世纪福克斯执导《苍蝇》,结果这部影片成为柯南伯格当时最成功影片,不仅被誉为最优秀的恐怖片,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化妆奖。

  时隔一年,柯南伯格拍摄了心理惊悚片《死去的孪生子》,这部继续延续了以往风格的影片为他赢得了洛衫矶影评人协会的最佳导演奖。1989年,柯南伯格开始改编威廉·巴罗斯的迷幻名著《裸体午餐》,在剧本中完全融入了自己的理解,1991年面世的《裸体午餐》囊括了精灵奖的8个奖项,被美国影评人协会授予最佳导演和最佳剧本奖,纽约影评人协会也向他颁发了最佳剧本奖。

  1996年,柯南伯格拍摄了颇具争议的《欲望号快车》,不但摘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桂冠,还成为当年加拿大的票房冠军。而在拍摄《欲望号快车》之前的1995年,柯南伯格从萨尔曼·拉什迪的访谈中获得灵感,开始创作《感官游戏》的剧本,1999年,入围柏林电影节的《感官游戏》以其突出的艺术成就获得银熊奖。

  2005年,已经63岁的柯南伯格依然宝刀未老,《暴力史》成为诸多电影节关注的热点,先后获恺撒奖、戛纳金棕榈、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金球奖和奥斯卡奖提名,并接连在芝加哥、洛衫矶、纽约和多伦多影评人协会获奖。2007年,他与《暴力史》男主角维果·莫滕森再次联手,合作了备受好评的《东方的承诺》。

发布者:Mtime

[ 點閱次數:10740 ]

愛別离  ◎  劉富良
企鵝的蛋胚,新詩創作 2008-08-14 11:58:14
Bookmark and Share

1. 他們和他

他們的關系冒滿了胡須
如野草萋萋, 褪下墨鏡後
他遲疑地离去
离去了, 幸福的旋律
此際響起
響起彼此曾經喘息的深夜…

2. 你和我

曾經撫摸過的, 在何處
扎了根?誰曾經撥開土礫
向我蠕動而來?
夢般流淌的歲月
你蜷伏于我身後
我茫視黑暗之中
并感受你幽幽灼熱的包攏…

3. 我們

無止境的困倦啊, 我們
一起共用的床与孤獨
無言, 如今甚少褶皺
你還遺留一雙襪子
于床下積塵, 你恐怕不知
思念皆爬滿了蹣…

4. 我和時光

我已將房間租出租給
無奈何失落的時光
恍恍惚惚地分娩
誕下一孩, 那孩子
某晚它徑直拿走了鑰匙
關于這件事重點是鑰匙
被它拿走了而我卻沒留意
它的意图可能瞥過但隨后
順手擺放屋里就在屋里但
始終找不著了但它的身高
留在這里貼在白牆上常自
惊醒揉眼嘆息渴望慰藉并

每朝拉長一寸

稿于2006.03.23
發表于2006.12.09《南洋文藝》

[ 點閱次數:9616 ]

去年夏天  ◎  劉富良
企鵝的蛋胚,新詩創作 2008-08-13 11:49:50
Bookmark and Share

如同預言裡的咒語一再回歸
你閉上眼,擰過頭去
你半裸伏靠白牆上
日光彷彿將你和白牆一起溶化
記憶總是灑著日光
自左,或自右上方
你白皙的小腿邊抵住牆
半邊臉粘貼著
彷彿激情在那裡膠著
你的唇對著牆吟喘混沌氣息
吞吐愛語或謊言我
不知道,你亦不知道
神秘的陰影將何時降臨
美麗會在哪一刻將你或將我
書寫在白牆上——
白牆,記憶里永恆的背景
與日光,彷彿那個夏天未曾結束...


稿于2006/05/12,11am
發表于2006.09.23《南洋文藝》

[ 點閱次數:9727 ]

流放在父權社會主流價值觀之外的自我創傷  ◎  劉富良
企鵝的頭腦,導演關注 2008-08-08 22:42:37
Bookmark and Share

----歸納《肉體性追缉》的關注主題

早先看了澳大利亞女導演 Ana Kokkinos 的前作《窗外有男天》( Head On),才看這部。同一個導演的影片若看了至少兩部,就能歸納兩部影片的共同性質,從而結論出導演一貫的敘事焦點或思想主題。

雖說每一部作品推出,和前期作品比較,必然在風格上有所變化。但既然來自同一個導演,也必然有其重複之處。而這重複之處,往往是導演的個人特質。幾部影片以後,我們可以從這些共同處歸納出導演的中心思想。一般情況是,形式易求精進,但是一個藝術家的思想內涵,卻不是朝夕可變的。藝術家或許會在步入成熟或晚年時,風格遞變。但是無論如何,他所傾向關注的主題,他的本質,總是會基於一個核心。

比較两部,可以歸納出:

1. Ana Kokkinos 的敘事人物總是會出現社會主流體制的邊緣人,如妓女,變性人,同志,不被父權社會主流價值觀認可的人。

《窗外》的男主角是面臨身分認同危機的男同志,他的好友是變性人,他們被警察無理扣留期間,慘遭毆打,更被警察命令脫光衣服羞辱。

而《肉體》的男主角丹尼,則在被三名神秘女性綁架強姦後,感到自我尊嚴嚴重受損。他到警局報案,卻被象徵父權價值觀的警察譏為不懂享受的弱者。在父權社會,男性往往被標榜為強者,女性為弱者,此僵化的意識形態就如此簡化標籤人性,將人性狹隘化規範化詮釋定義。另一方面,驕傲自大的沙豬丹尼,在被蹂躪後,這下子淪落為受害者的身分,因此面對忍受來自社會人群的嘲笑和異樣眼光,這些皆反映出父權社會價值觀的一貫偏見。影片帶出的思考,則是故事人物在這層偏見下,如何被歧視,被壓迫,被邊緣化的弱勢處境。

2. 敘事方面,一貫是以自我創傷作為主題。

從《窗外》掩藏同志身份的壓抑演變成被家人排斥被警察凌辱,進而導致自我扭曲,在認同和拒絕之間游移不定,到《肉體》男性被強姦的閹割創傷,Ana Kokkinos 象是一名女性主義者,然而,她關注的不只是家暴案的婦女,她關注的是整體,包括同志,變性人等的弱勢族群,通過影象揭露社會不公,同時告訴我們,創傷的始作俑者其實是父權社會僵固的主流價值觀。

後記:原本不打算寫此影評,但遍觀電影網站的情節簡介和影評,言不及義,只圍繞在劇情表層,沒有點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核心。那些文字並沒有領悟出導演借聳動性情節所關注的主題。如果我不是看了兩部,恐怕也不會歸納出。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623576/

——————————————————————————

剧情
一段关于情欲、爱恋与性的故事,在追逐性欲的过程之中,令人战栗的惊悚却随之而来……

丹尼尔是名事业如日中天的舞者,全身72块肌肉极致线条,粉丝遍布全球,每个人都想占有他。原本顺遂平稳的他,却在暗夜遭到三个蒙面人掳走,接下来的12天里,这三个女人以肉体欲望、精神凌虐让他精神状况达到极限,却也因而体验到前所未有的高潮刺激;被释放的丹尼尔羞于将他所经验的告诉别人,但是在深夜,脑中总会浮现在那个小房间...

[ 點閱次數:10314 ]

信仰者,抑或迷失者?救贖者,抑或征服者?  ◎  劉富良
企鵝的頭腦,導演關注 2008-08-05 22:28:08
Bookmark and Share


《聖煙Holy Smoke 》紐西蘭, Jane Campion

從Jane Campion的影片當中我總是感覺這項思考主題:靈魂與愛的救贖——救贖者其實是征服者,善男子善女子啊,我們都是這平庸世界裏迷失的孤寂靈魂,我們無法擁有任何信仰與真愛,我們僅僅印證和覺悟虛妄…

Jane Campion常被人冠以女性主義,但我喜歡她的影片是因爲她總是能描寫出人物的迷惘靈魂,看她的影片我能感受到靈魂的存在。她是我心目中的大師。這是我的藝術欣賞原則:一部好的電影,要進入藝術的層次,應該要深入對心靈内涵的凝視。内觀性不足會導致敍述流于皮相,僅僅停留在意識表層。敍述不出靈魂,這是許多導演距離大師還有一段距離的原因。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438079/

————————————————————————————

劇情:
若丝这个年轻的澳大利亚女孩对古老的东方古国印度很感兴趣,远渡重洋来到这里追寻自己的梦想。印度神秘的民俗风情深深吸引了她,若丝决心留在这里研究印度文化的精髓。她的家人卻認爲她已經迷失自我。年轻的电脑程序员沃特斯被她的家人雇佣,从纽约来到印度劝说若丝回家。然而,他用的計謀看在她的眼裏其實是一種“操控朮”,表面上她假裝已經被他所操控,但是暗地裏,她正在精心策劃一項反操控的報復!

[ 點閱次數:9865 ]

缺乏人物魅力及敍事焦點的反叛姿勢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8-04 23:34:23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如果》英國電影1968

開始看時,我還以為主角是剛入校的小男孩,靦腆羞澀,可以感覺到他的單純,身材嬌小,尚未發育,但是並不懦弱。同伴生氣他類連累他們,拍他的頭,他只是稍微帶委屈地說,我很抱歉。沒有極端,在反叛者和懦弱屈服者之間,他仍然秉持本性之善以及溫和個性,沒有偏向哪邊。觀看他的眼神,感到清澈的同時,尚且感到他對世界的疑惑,以及某種堅定的核心,好像他比較起其他人,更不容易同流合污,更確定自己的立場和道路,凊者自清,出淤泥而不染,他是特別的,他不驕傲,他或許面對強權也會保持沉默,但是我們似乎可以肯定,他的人格卻不會因環境力量而扭曲變質,此難得的特質。

但可惜的是,他不是主角,反叛的Mick才是主角,但同時Mick佔據的畫面篇幅又被其他人剝奪,以至無法形成一個人物魅力的焦點,除了形式主義,流於表面的反叛,一個粗略籠統的反叛手勢,影片就只是這種程度,缺乏更立體的人物塑造,缺乏深入人物心理的描寫,注定成就一場缺乏焦點的反叛,幾把機關槍亂掃,似乎這就是反叛了。

比較起GUs Van Sant的《大象》,這部雖然碰運拿了金棕櫚獎,但無法讓人產生認同感,所以說獎項這囘事恐怕不過是作品恰好對準評審美學口味標準的運氣,慧眼獨具?未必。有人說過這麽一句真實話讓我欽佩,大約如此:“我們都是會獨立思考的成年人,應該明白獎項這囘事,很多時候不過是幾個人的遊戲規則,規則是他定,他說圓的好看就是圓的好看,恰好符合規則便得獎,千萬別偷換概念拿獎項當作文本。”

讀者1留言:
这么棒的影片 你竟然给了6.7 我看你还是看无极吧

答復:
歡迎討論分析,但謝絕先開始人身攻擊,謝絕機關槍亂掃。針對美學的思考辯證..當然美學品味是很主觀的,即使專業影評人之間也有意見分歧...就如俄羅斯大師塔可夫斯基,也有英國影評人認為他的電影太玄。但這並不表示關於美學優劣的思考辯證不能成熟地進行。若你認同,就從你的美學角度來談,大家成熟地交流吧(不牽涉情緒性謾罵以及印象式批評)。你那篇主要只點到主題。你的留言有論點卻沒有論證,恐怕不符合學術應有態度。

讀者2留言:
关于人物形象不集中这一点我很同意。朱利这个新生很让人产生错觉,他占了不少篇幅,但什么问题也没表现。还有其他一堆可有可无的人物。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611877/

[ 點閱次數:10508 ]

巨鯨之骸  ◎  劉富良
企鵝的蛋胚,新詩創作 2008-08-03 00:45:52
Bookmark and Share

有巨鯨之骸,大地之上
陽光底下
在那裡攤展著
在那裡曝曬著

被攤展的是孤獨
被曝曬的是生活

有大,於世界裡
擱淺之靈
陸地之無以包容
之乾旱,之炎灼,之硬固
城堡之外
兀自殘喘低吟
蒸發贅餘的情緒
蒸發海洋之鄉愁

有大,於惶恐灘頭
水之涯,每一寸腐坏的世俗之身
乃印證沙的意義

稿于2006/07/11,7PM

[ 點閱次數:9526 ]

文明三代肉體不朽之隱喻——公雞與性愛愉悅,豬與食慾滿足,貓與藝術超脫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8-02 11:39:04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人體雕塑》匈牙利電影2006

私底下覺得若譯作《百年不朽》也不錯,可媲美《百年孤寂》。當然,譯名也有恰當之處,因為故事裡祖父子三代各自通過性交,飲食,藝術以追求不朽。肉體的愉悅,滿足與超脫,其實都和肉體擺脫不了關係,或說肉體是這一切的載體,唯物論認為,精神與文化全源自肉體物質,此糾纏不清,耽溺或昇華,欲與靈之間的永恆拉扯對峙。

它用上了動物象徵,追求性慾以消磨無聊疏解壓抑的祖父~公雞,以嗜食獲取國家榮譽的父親~豬,追求藝術之不朽來抵抗消費文化與父權腐敗的標本製作狂兒孫~貓。

豬父親因嗜食過度導致腹部膨脹臃腫不便,其實隱喻我們的現代文明對物質的貪婪無度,慾望因而過度膨脹,文明的大腹臃腫導致個體的被局限,個體因此不再輕便,我們吃得愈多擁有得愈多,就愈負荷累累!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434016/

————————————————————————————

附錄劇情:

来自匈牙利的导演乔治·巴勒菲2006年的新片。电影节预告上的评论是:“很难想象你会接受它。”如果没有亲历这部电影,恐怕很难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电影分三个叙事段落,主题分别是精液、唾液和血液。

第一部分的主人公是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没有尊严,受人唾弃。但他依然是人,有感情,有欲望。他只能用想象满足自己无穷无尽地对生活的渴望,他偷看女人洗澡和戏耍,吮吸浸润过女人身体的污水,想象成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朋友,做梦成为女仆的情人,他用冰水用火焰刺激自己的性器,在睡梦中他达到高潮,他经历了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分。当醒来的时候,残酷的现实把他击毙了,他的梦中情人是一只刚被宰杀的母猪。

如果导演在第一部分对这个悲剧角色的嘲弄刻画令观众在嘻笑中心满意足,第二部分则将叫观众“大倒胃口”。“唾液”讲的是吃,不是正常的饮食,而是把人变成吞吐机器,在最短的时间吃掉几十个人甚至上百个人都吃不完的食物,然后吐掉。主角就是这样一个身形硕大可容纳几十公斤食物的大汉。镜头数十分钟之久地停留在这个场面,而主角就象机器一样地往食管里塞入或固状或液体的已没有任何“色香味”的“食物”,然后在后台从喉管里象水龙头一样喷射出那些刚刚塞入的物体……但即使在这样的“食物机器”里也有一颗敏感的心,爱情悄悄在里面生根发芽。这个大汉为自己投身的事业而自豪,并且因此博得了他未来妻子的爱慕。

第三部分承接着第二部分的故事,把镜头瞄准了大汉和他的妻子的爱情结晶,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精瘦精瘦的小个子。小个子开的是一家兽皮兽骨加工店,各种动物被挖空内脏,栩栩如生地或站或卧在他的店堂里。小个子有他的烦恼,他猥琐的形象难以博得佳人的欢心,他的父亲已遭妻子的离弃,终日躺在座椅里,变成了一堆会说话的脂肪,需要他的照看。这天由于父子间的争吵,小个子忘了锁上猫室的铁门。几只小猫在常人是宠物,而对于已不能动弹的父亲来说却是致命的凶手。镜头从小个子回家没有听见父亲的说话开始,顺着他寻找的目光,看到父亲原本象山丘一样圆滚滚的雪白肚皮中间豁然有一个黑洞,从黑洞中延伸出来的是深红的肠子,肠子被拉成了一条直线。镜头跟着肠子被拉长的方向走了大半个房间,最后穿过铁门深入到猫室里,在墙壁的尽头,是一滩血迹,然后是几只猫咋吧着嘴巴,嘴角还有血迹斑斑。儿子固然仇恨猫把他的父亲给杀了,但欣喜的是这样一个难得的标本将成为他的惊世杰作。接下来最清晰的画面呈现出了儿子清理父亲内脏的过程。血管、脏器、脂肪,人体内的各个部分象一件件艺术品被取出、被清洗、被切割、被粉碎,鲜红的血液不断地挤出,直至最后只剩下一个空皮囊。在干完这一切之后,儿子同样把自己也变成了一件作品,用精心设计的机械将自己的头颅和右臂齐刷刷的切去。电影结束在一个超现代的艺术馆里,雪白的建筑和内饰,穿着雪白衣服的观众,观赏着这两件世界瞩目的人体艺术品……

[ 點閱次數:9826 ]

我喜歡聼福建歌  ◎  劉富良
企鵝的耳洞,音樂記憶 2008-08-01 11:42:04
Bookmark and Share

近年來喜歡上福建歌,福建歌裏總是飽含真摯憨厚的情感和淚水,以及悲歡人生的感嘆。

我最喜欢这两句〉〉一生只有你会冻原谅我ㄟ脾气,
一生只有你会冻体贴我ㄟ悲伤。

思恋的人/迷恋的梦/茫茫人海阮是小孤帆

黑暗的路/无情落站/风尘路上阮是孤单人

蔡小虎 - 意难忘
专辑:思想枝
4.意难忘
作词:张燕清 作曲:张燕清

思恋的人 
迷恋的梦 
茫茫人海阮是小孤帆

黑暗的路 
无情落站 
风尘路上阮是孤单人

一生的爱为何来双手放 

意难忘情难断
夜夜相思瞑瞑藏 
无奈心若日头暗
找无你我的希望 

总是为我目眶红
为我痴情心沈重
我抹行的彼条路 
我抹找的彼场梦
命中心中雨中无缘咱二人

蔡小虎 一生只有你

我ㄟ人因为你变成最金那粒星
我ㄟ心因为你才有温暖ㄟ冬天
你ㄟ情为着我甘愿吃苦不受甜
你一生我一生回头越过去拢是这呢美
你一张我一张退色ㄟ相片
有美丽ㄟ记志
谁人甘先离开

一生只有你会冻原谅我ㄟ脾气
一生只有你会冻体贴我ㄟ悲伤

为什么为什么等到你没喘气
一句我爱你
才甘愿说出嘴
为什么为什么未冻呼我的命换你
地狱天堂我先去

[ 點閱次數:12210 ]

職業小說家之晨  ◎  劉富良
企鵝的蛋胚,新詩創作 2008-07-30 22:53:30
Bookmark and Share

停頓的鐘,凝固的夢
魅影趕在日出以前,人們趕向崗位之際
尚未睜眼的太陽,恍惚昏沉的月亮
不可思議的輕,千金難買的靜止
半空中的小鳥,疾馳姿勢的車廂……

都拒絕流動了,除卻
靈感之泅泳
假想的對話,行食,生活,目的……
“這是全部過程的縮影了嗎?”
一字一句,旨省覺流逝
漫延……稀釋……模糊……
無數個倦怠之始
一日之晨

稿于2006/07/03,7AM
發表于2006.12.03《星洲日報》

[ 點閱次數:10606 ]

回顧2008年7月,企鵝最愛影片  ◎  劉富良
企鵝的心腹,偏愛名單 2008-07-28 11:34:24
Bookmark and Share

思考命題:關注心靈,尋覓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撐點

1. 《 印度之行 》美國1984,David Lean

两个传统的英国贵族女子,摩尔太太和桂斯特决定展开印度之旅,希望藉著旅程,了解这个神秘的地方,从而广阔眼光。但到达后才发现当地的种族歧视十分严重,一切并非心中所想。幸运地,她们遇上热心的亚薛思医生,更请缨带领她们参观神秘的马拉巴古洞,直到满身伤痕的桂斯特突然惶恐地从洞内逃跑出来,将这个愉快的旅程完全扭转。

把文学性的东西电影化,在铺陈中展现电影的力量,在这一点上,大卫·里恩的功力是其他导演比不上的。影片要表达的主题是相当复杂而神秘的,决不是简单的东西文化冲突那么简单。通过一趟文学叙事中常用的异国之旅,向我们展示了东方文化的神秘和人生的不可思议和心灵的隐约不安。影片中借人物对话表达出了许多宿命式的感叹。

http://www.mtime.com/movie/17236/

2. 《 美國大兵 》德國1970,R.W. Fassibinder 法斯宾德

一个曾参加越战的美国大兵来到德国充当雇佣杀手。其实他本来就是德国人,回德国就是回家。在慕尼黑的黑道上,有着形形色色的怪人,如客厅里摆放巨大游戏机的母亲,命数已到的中年男妓,贩卖毒品和色情刊物的女子,等等。

http://www.mtime.com/movie/27179/

3. 《 甜妹妹 》紐西蘭1989,Jane Campion

其实在简的处女作里,我们就能看出她的风格已经成型了。包括她喜欢探讨的女性性心理,印度佛教,冥想,女性的画外音等等。这部甜妹妹我感觉更接近于《圣烟》的风格,但比它走的更远,更小众。 我觉得甜妹妹其实是女主角的分身,也就是女主角内心渴望的一种体现。女主角渴望解放自己的欲望,但又不能斩断世俗的藩篱,所以拼命压制自己的欲望。

http://www.mtime.com/movie/11994/

4. 《 冬日之光 》瑞典1963,英格玛·伯格曼(神之沉默三部曲之二)

讲述艾利克森牧师(冈纳·贝佐斯特兰德饰)在瑞典一小镇宣扬基督的爱,认为爱是上帝存在的证明,但围绕着他身边发生的事却弥漫着世界末日的气息,他与人全无沟通。

http://www.mtime.com/movie/18720/

5. 《 夜 》意大利1961,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現代三部曲之二)

安东尼奥尼的《现代爱情三部曲》之一,是故事性最弱而气氛最低迷的作品,为他带来柏林影展金熊奖。影片采取散文结构的方式,借助两个事业有成、感情却疏离空白的上流社会在一个夜晚的细琐生活,塑造了现代文明背后人与人的不能沟通,感情世界和精神生活的空虚和贫乏,系真实的“冷酷仙境”。整部电影弥漫着抑郁死寂的迷惘气息,传神地表现了内心难以解开的苦闷和抑郁。

http://www.mtime.com/movie/22603/

特別關注:《琴謎變奏曲》法國2006

梅拉妮生活在法國外省的一個小城裡,她的父親是個肉食店老闆。梅拉妮從10幾歲時就表現出獨到的鋼琴天賦,於是去參加音樂學院的入學考試。怎奈評審團主席、一位名聲顯赫的鋼琴家態度傲慢無禮,梅拉妮的發揮因此受到影響,與音樂學院失之交臂,天分被埋沒。這段經歷,讓梅拉妮年輕的心靈傷痛不已,由此梅拉妮決定放棄鋼琴。

時光飛逝,10年後,梅拉妮到一家著名的律師事務所實習,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家律師事務所的老闆弗西古就是讓她訣別鋼琴的那位評審團主席的丈夫。很快,梅拉妮出色的組織能力和對事業的忠誠給弗西古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請她到家中看管自己的兒子。於是,梅拉妮和弗西古太太不期而遇,帶著複雜的心緒,梅拉妮在欣賞這位鋼琴家美妙旋律的同時,還為她翻譜,一切還不只如此,復仇的巨浪開始在梅拉妮的胸中暗自湧動……

http://www.mtime.com/movie/45962/

[ 點閱次數:10716 ]

情戒,對真愛的失落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7-27 21:42:39
Bookmark and Share

愛情影片(波蘭)--- 奇耶洛夫斯基

那些曾經期待愛情的美好,卻又一再經歷挫敗的;那些曾經天真純情(牛奶的象徵)、痴迷付出(偷窺、割脈)爾後受傷失落、不再相信愛情的……看過這部戲後都會有所共鳴。愛情是甚麼?封閉在自己房間裡偷窺的無知少年,在紅塵裡打滾的世故中年女郎,誰才懂得愛?一個是甚麼都相信熱情盲撞卻自閉的初生之犢,另一個是甚麼都不相信了不再對理想懷有熱情的晚娘,或許兩個極端,過猶不及。

少男大言不慚的愛其實也不是真愛,那隻是自以爲是愛,要不然不會輕易翻臉無情,拋下受傷的女人。他的愛只存在於偷窺和自我想像的標準之中,毋寧也是自私的。他從頭到尾都沒有嘗試去感受理解女人的心靈創傷,和大部分世俗男人一樣,他並沒有嘗試走進女人的内心。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529863/

————————————————————————

生平:

  波兰导演。1969年毕业于波兰洛兹电影学院,就读期间替电台拍短片。毕业后担任华沙纪录片厂导演,拍了30多部纪录片。1975年起改拍剧情长片,《影迷》将他推向国际影坛。1989年起拍电视影集《十诫》。被称为“深紫色的叙事思想家”、“电影诗人”,电影界的哲学家。

[ 點閱次數:10526 ]

浪漫派  ◎  劉富良
企鵝的蛋胚,新詩創作 2008-07-26 23:38:01
Bookmark and Share

曙光裡醒來並發現,枕邊最愛
竟是——
尚未蛻脫口腔期的
哺乳動物。
總無時無刻向我需索
黏附兩片唇
或半邊乳頭。乃哺育它
(無關靈魂)
像純潔的新生嬰兒
至少
那一刻我們稱之為浪漫
涎液飽含

稿于2006/06/19,八達靈

[ 點閱次數:10703 ]

情欲的定理三節律:愉悅,沉淪,荒漠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7-25 10:34:01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Theorema》意大利電影,1968,帕索裏尼導演

解放了情慾之惡魔,內心從此不再平靜,愉悅同時導致沉淪的結局,但誰能確定捕捉那飄忽無常的綠光?於是注定自我放逐在無邊無際的荒漠上…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424224/

--------------------

p/s
網絡上與lw展開往來思辨,如此建設性交談觸及意義,對思考帶來激蕩,乃紀錄于下。

回复

lw:
被奴役過久的人被乍現的自由震驚。松綁后的奴隸不知道奔向何方,最后紛紛跌落懸崖。于是解放不是實現革命當初許下的幸福承諾,而是面對重建主體性的艱巨任務。此外,靈魂的解放往往須從性開始著手,這是巴索里尼的真知灼見。

企鵝先生:
靈魂的解放往往須從性開始著手>>值得思考的是,性定会导致灵魂的解放么?

我的理解是,资本主义會带来愉悦,然後沉沦,然後荒漠,情欲亦复如是。

被奴役過久的人被乍現的自由震驚。松綁后的奴隸不知道奔向何方〉〉你认为他们获得自由了么?工厂厂主父亲奔向沙漠,母亲纵欲无度,儿子撒尿于画作上,女儿不吃不喝,女仆妄称圣灵,那叫自由么?或是无边的迷惘?那是现代化的众生效果呗,有人抽离社会/情欲,有人耽溺,有人反叛姿态,有人弃绝姿态,有人因此转向精神世界升华成为救世主。。

lw:
獲得自由本來就不可以單純視為獲得幸福或什么的,而是面對一個什么都可能的世界,這個可能當然就包含了走上歧路的危險,面對做錯誤決定的陷阱。在現實中,自由解放帶來的動蕩其實更多,但不表示從前的奴役狀態更好,自由讓人獲得了為自己做決定的權利(也暴露出被奴役過久的人無能為自己做決定,因而迷失在荒漠),而做對的決定是必須學習的!巴索里尼沒有盲目的歌頌自由,相反的,他看見了自由后的危機和生機。

性為何是解放的第一步?因為那是所有人類言說的禁區,如果性沒有獲得徹底的解放,一個社會就不可能是開明,言論自由的,放眼世界,有哪一個專制的國度不是禁止性議題的存在?而在自由民主的西方國家,保守勢力仍然健在,性解放只能視為尚在進行中,一步一步打開這道緊閉的古老大門。在你的回應中,你似乎把"自由"(等于幸福的降臨?)定義的太狹隘。

企鵝先生:
自由等于幸福的降臨,我没说这句话。至于性是解放的第一步,我不完全认同。或许你看到是自由和解放,但那不是我看到的思考的。你对自由的定义也和我不同,你诠释了自由但我没有。你还看不出我是怀疑主义者和虚无主义者么?这是我与你的主要不同点。所以演变成你谈正面我谈背面的情形。

或说我是以经验论来看电影,你是以认知论来谈.

lw:
因此你認為真正的自由是不可能獲得咯?因為性靈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人類是永恒的奴隸?

企鵝先生:
......

--------------------

[ 點閱次數:10409 ]

教人柔腸百結的幸福瞬間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7-23 22:58:03
Bookmark and Share

《航向幸福的旅程》(Tickets,2005)的拍攝概念應該是義大利導演欧米先提出的吧,是他所關注的一貫敘事主題,對於幸福生活的思考。果不其然,欧米是此片編劇之一,只是誰是最初編劇,則不得而知。

欧米(Ermanno Olmi)的作品我首先接觸的是《工作》《米蘭心事》,對其細膩的鏡頭敘事佩服不已,他擅長用一連串鏡頭捕捉人物細微表情的變化,悵惘的瞬間,舉手投足,蹙眉或眨眼,眼神的光芒,角色獨特的氣質。彷彿任何演員,一出現在他的電影,其角色立刻變得無比活生栩栩,輪廓分明,這就是他的劇本和敘事鏡頭對人物塑造的成功。

《航向幸福的旅程》分三個段落,欧米那段拍出了歲月的美好與無奈,阿巴斯那段拍出了人生的落寞,肯洛奇則拍出人性的光輝和良心。

皆是幸福的瞬間啊,或別而懷念,或漸行漸遠。或猶豫懊惱,或無以為繼。或年華正茂,或衰老耗損。或渴望擁有,或有所犧牲。每一個幸福的瞬間,無論是美好的機遇,還是無奈的錯失,都教人柔腸百結啊。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658107/


劇情介紹:

由三位大师级导演协力完成一部发生在火车上的电影:義大利導演欧米 (Ermano Olmi) 勾勒花甲教授对来不及发生的韵事的念念不忘;伊朗導演阿巴斯 (Abbas Kiarostami) 出人意表拍了喜剧,讲年轻男孩一路护送将军遗孀的哭笑不得;而英國導演肯洛奇 (Ken Loach)从三个足球迷与一个阿拉伯家庭,持续发展他犀利的的论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3/9.3

[ 點閱次數:10502 ]

燭火  ◎  劉富良
企鵝的蛋胚,新詩創作 2008-07-22 21:39:42
Bookmark and Share



疑懼時刻——燭火搖晃,百鬼

夜遊,永恆的陰影於牆上

騷動不已。

無常駐,無定往,生之

常憂矣。燭火裡熊熊熾烈燃燒著

一則則故事,待故事積成灰燼

再醞釀下一回生命熱望

漸行冷卻的淚塚,千劫

歷盡,無以尋覓當初的固實

——靈之所附

初稿于2006.06.20
發表于2006.10.14《南洋文藝》

[ 點閱次數:11673 ]

比較市川準的《東尼瀧谷》和村上春樹的筆觸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7-21 00:32:54
Bookmark and Share

《東尼瀧谷》日本電影2004

老實說,對電影有點失望,對村上春樹的小說影像化的期待的失落。電影拍得不差,只是我先讀了小說,還是覺得併沒有超越小說,似乎欠缺了什麼,無法完全說上來,總之兩者存在落差,可能是影像的敘事節奏太順暢了吧,導致心理氛圍的張力鬆弛了一些。也可能相反,導致心理氛圍的張力過度緊繃。敘事太順暢密集,稀釋度不足,不怎麼符合小說原來的“渙散”文字/精神氛圍。畫面色調方面,也好像陰鬱得太濃稠太刻意太賣力了,鑿痕切切,過度精雕,凝重壓抑得很。

或者我是期待會有村上小說字裡行間那種空靈淡漠的神韻吧。

村上春樹在描寫輕飄飄的失落感方面非常靈動。他也擅長用活潑的口語句,來傳達一種對萬事萬物流動不定“無奈卻還故作不在乎的内心情境”。

除了米蘭昆德拉,村上春樹是我最愛的小說家。米蘭昆德拉描寫思想與人性方面相當犀利,而村上春樹的小說出入在虛實之間,一再指涉現代人精神層面的孤寂與荒涼。

其小説主角似乎常是木衲的,拘謹的,情感怯懦的,生性慵懶的,精神渙散的,恍惚度日的,心無大志的,不積極的,邋遢的,無精打采的,生疏的,淡漠的...充滿了挫敗感與無力感,精神頹廢地過活,不慎重行事的,無確定人生目標的,無所謂的,馬馬虎虎的,喪失核心的... (宅男型人格)

我喜歡閱讀村上春樹的小說,他的小說能觸及心靈 (一些所謂的名作家反而缺乏這點,只停留在意識表層)。村上春樹的筆觸有種對創傷的撫慰作用,以及對孤獨的適然和超脫,彷彿看透人世百般格局,人在其中的掙扎和受困的心靈,但也學會在侷限裡自擁一片個人的小天地。

補充:村上春樹的文字和大陸“寫實主義”小說很不一樣,我把這種寫法稱為“心靈主義/唯心主義”寫法,其特點是充滿靈性,而且貼近內心情境。我喜歡這種寫法。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1323091/

讀者珊留言:
我写了关于《人造卫星情人》的阅读笔记,很希望你能给点意见。
http://passionforarts.com/?p=176

回復:
剛讀畢,很好啊,佩服,你的悟性很強。其實,村上春樹的小説是一則則心靈寓言,總是以虛寓實。不過,關於敍述心靈這囘事,大抵是太形而上了,所以不是所有人都會領悟到。甚至是中文文壇,聼說有些人批評村上春樹的小説不具文學深度。我想,這主要是村上春樹的敍述語言和傳統精致語言不同之故,而且和寫實主義閲讀慣性不同。。。再談

————————————————————————————

附錄劇情:

在二战爆发之前,托尼的父亲——瀑谷省三郎,因为一些小麻烦,被迫远走他乡,远渡中国。不久,日本全面侵华,进而于1941年底偷袭珍珠港,整个亚洲因为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野心,深陷痛苦的二战泥潭。

  在这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瀑谷省三郎始终在上海的一家夜总会,过着麻木不仁的生活,靠演奏长号为生。中途岛海战,美国向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外界的变迁似乎与他没有丝毫干系,在夜总会“暗无天日”的生活使他一天天急剧消瘦下去。直至47年春,才终于回到日本,告别了生活了将近6年的大陆,重返久违的列岛,并于回国后的第二年结婚。

  然而幸福的生活并未在瀑谷坎坷的人生中驻足太久,妻子在生下儿子托尼后的第三天撒手人寰,撇下襁褓中的托尼。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瀑谷措手不及,而短暂的火化仪式后,妻子曾经熟悉的温热身躯就此灰飞烟灭……

  托尼在几乎不食人间烟火的父亲的抚养下,度过了孤独的童年,沉闷无语的单亲父子家庭令年幼的他窒息。终于,光阴荏苒,历经十余年的“煎熬”,托尼终于考进美术大学,迎来了自己的高校生活。从此,托尼开始学习对他来说陌生得几乎遥不可及的“艺术”,人生也从此改变。

  在绘画方面,托尼有着惊人的天赋——对于作品的临摹和景物的写生,可谓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能轻易将眼前的事物借由画笔,完美地再现于纸上。然而某位女同学的一句无心之语,却再次影响了他的艺术生涯:“你的绘画真的非常完美,但,我似乎无法从中感觉到生命的体温呢……”体温!?——托尼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笔下的“杰作”竟如此不成熟、如此丑陋。

  几年后,托尼进入一家设计公司就职,同时也以独立插画画家的身份,开始在自己家中办公。由于笔法出众、技巧高超,托尼的生意接连不断,作品被大量发表,几乎天天都有各大出版社的编辑往来家中,门庭若市。某天,来取托尼所绘的插画原稿的A子,悄然走进他的生活……

[ 點閱次數:11163 ]

關於荷索的電影《生命的訊息》,關於生命種種無法深入的哀傷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7-20 10:25:21
Bookmark and Share

《關於荷索的電影《生命的訊息》,關於生命種種無法深入的哀傷

--一封沒有寄出的信/一篇散文式的影評》

註明:《生命的訊息》荷索(Werner Herzoq)第一部劇情片

偉:

那一夜的見面距離上一回有多久呢?有好久了吧?然而是多久之前的事呢?我思索,一陣茫然,茫然一片。這期間,都做了什麼?有什麼改變?你問。這期間呀,我笑了笑,我總愛接別人的話頭,同時腦海裡迅速閃掠過許多臉孔……這期間,陸陸續續、零零落落髮生了一些事,遇見了一些人,有一些變化,可是總地來說,也沒什麼特別,也沒什麼大變化。

好空泛的回應話語,是麼?

嘿嘿,是,是發生了一些事,遇見了一些人,但最後……最後都不是什麼,來來去去,反反复复,都一樣。

還是在原地兜轉。

你似乎會心,笑了笑,然後我反問了你同樣的問題。

都一樣,你說。

好取巧的答复,四兩撥千金,無需主動付予多大力道。

我們都沒有再深入談下去。點到即止。這樣很好。一開始總是美好的,但不能再深入,再深入就會失鮮,發出腐餿味,像所有的事物。

然後你提及剛才的荷索電影節,也可能是我先提起吧,不太記得了,分不清了,也沒關係。無所謂,反正我們無法確定的東西太多了,反正到最後,是,或不是,或許都無所謂。即使或許,也只是或許,無論足不足夠。算了。

你說你最喜歡那一部《生命的訊息》(Sign of Life) 。幾部電影當中你最喜歡這一部。

什麼嘛?荷索的電影你都沒看幾部,這麼快下定論,讓我懷疑你對“你的唯一”的表白的可信度與忠誠持久度。

我總是懷疑別人確定的話語與態度。

噢,轉入正題,德國新浪潮大師荷索的電影我看得較多(或許關於我也比你看得較多,只是始終學不乖,可是我懷疑為什麼要學乖為什麼要妥協?)從第一部《Sign of Life》起,然後《Even Dwarfs Started Small》,再接著《 Land of Silence & Darkness》、《The Engigma ofKaspar Hanser》、《Heart of Glass》以及《Stroszek》,算入以前看過的《The Wraight of God》(天譴),總共七部。

他的電影都有這麼一個共同點:心靈的蠻荒,以及騷動,凝然對峙著文明和禮俗。你是否捕捉到這訊息?你是否意識到這矛盾?

然而《生命的訊息》觸到了我心靈深處。我承認這一點,好吧。 (別調侃)

那時的我們,聚精會神觀影的我們,或許流著共同的感受吧,並且被那感覺震懾,被那感覺滲透內裡,被那感覺將我們沖走、漂流吧。

同樣的傷懷,或許那時候。

然而現在,今刻今時,失眠的凌晨三點鐘,我必須寫、我必須寫出來、我必須深入地寫出來。

幾日前,拜讀了兩篇有關荷索電影的文章:“荷索-等待發掘的可能性”和“原地兜轉的車子”。前一篇主要談荷索電影的多重解讀下的可能性,後篇談及不停原地兜轉的車子寓意著某種困境--在體制壓抑下嘗試逃離已滯如死水的生活,遍尋心靈落腳的終站不著,終究折回,才發現原來無一處可去處處都一樣的困境。

他們舉例了幾部電影,唯獨遺漏了《生命的訊息》。哎,總是有所遺漏,生命或一篇影評。

我要怎麼、從哪開始談呢?關於平凡乏味的生活裡那潛伏的寂寞/寂聊?那麼抑躁騷狂的寂寥,無法忍受日子彷彿只是無機地重複著過夜的剩飯。或許不關生活精彩甜美與否,而是存在本身的內裡世界就是孤獨,荒蕪與騷動,這就是個體存在的真相,像柏拉圖的寓言裡,山洞裡的一群人,他們背向洞口,集體望著日光投射洞壁上渴望融和卻又疏離的身影晃動著的姿勢。 (這或許是存在主義最終指向的)

不,讓我們避免先直接深談主題,這樣比較合乎所謂一般的處世之道。

那麼先談畫面。你是否注意到了《生命的訊息》每個畫面停留的時間比一般剪接手法的影片來得長?拉長的鏡頭使我們感到沉悶無聊,並且枯躁不安;同時,更長時間對畫面的凝視卻形成某種感覺的蘊釀與沈淀。悠悠時日漫無目的地流淌,瑣碎生活冗長淡漠地漫漶,涔涔汨汨,恍如溪流上的細碎光銀閃爍。細述情感與生活無聊地漂白………(停格一年)

(一年的時間像漆黑畫面一般流淌)

………然而蹣跚獨踽到這兒,我不能再寫下去了。 (一年後我重尋回這斷章,終於決定為她賦下最起碼的一個句點,即使美麗與否。)

我寫不下去這沉重的寂寥與百無聊賴,卻又似鬼魅一般糾結粘附於生命本身。我原本打算深入地觸及:關於生活瑣事、關於情感關係、關於心靈關於愛之種種無法深入的無可奈何,那關於深入的心靈渴望最終化作一縷輕煙,那輕不可聞的嘆息,或許我們都明白,明白為何兵士行腳至瘋狂的懸崖邊緣。

當然或許我們還是小心翼翼地好,輕拐閃入彎叉路,或幽巷,我們不要去註明某些東西:某些不可深言地、某些無法純淨化地、某些小時候不甚明了長大懂事後歷練的我們不輕易說白的(而其實我們都明白)…………

小我

P/S:於Help College舉辦的荷索電影節是在2003年的11月閒,至今一年整有餘,歲末除夕的煙花又即將璀璨地綻放於城市的夜空,而我在這裡,等待那一場煙火,像電影裡的情節,只是我還沒瘋,我是如此清醒地孤獨,我孤獨地忍受著生活的寂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剧情
  
史楚锡是个受伤的士兵,被送往了遥远的希腊小岛进行复原疗伤。在那里,他和希腊妻子诺拉照看一个废弃的军火仓库。这对新来的夫妇渐渐适应简单生活,但很快当地的炎热气候、异国的水土,加上充满疑心和乖戾的居民逼得史楚锡发疯了。最终于他崩溃了,意图杀死妻子,然后还计划点燃军火库。到了最后,发疯的史楚锡炸掉整个小岛之前,士兵们占领了该地区并将他逮捕了。

http://www.mtime.com/movie/28931/

[ 點閱次數:10790 ]

我的虛無主義之六:命運  ◎  劉富良
企鵝的蛋胚,新詩創作 2008-07-18 01:47:25
Bookmark and Share

杳無迴響的叩音,空谷寂寂
破曉以前,天際將明未明時分
百思無可確定的,地平線的盡頭
山的背面,迢迢不可預先感知的
名曰為夢
名曰為魘
名曰為幽靈般的未來
如影隨形,如蛆附肉
白日不可見
寄於蒼穹,冥冥若星辰運行
機機相扣,寐深時破蛹
開出朵朵慾望之花
花香撲朔迷離
千百里外若聞還闃
如錯置縹緲幽恍鬼域
黃泉路上,薄霧濁濁
神秘莫測東西莫辨

沙漠裡的海市蜃樓
深海底的混沌潛渦
仙人掌之芽苞
抹香鯨之脊椎
生之嘆息
別之淚光
猜疑的曲線
惶惑的銳角
天地間無限綿延,向遠方逶迤
行行複行行,恍恍复恍恍
迷途景緻峰迴路轉
野草萋萋,山之隅水之濱
惡水窮山,誰人心上
搓搓捏捏的小泥人兒,滿地待拾?

無常之風,戀之雲(漂移的宿命)
寂寥之紋,戒之瀾(抑躁的靈魂)

一路上,亦跑亦走亦憩亦眺
奮亦有時,疲亦有時
時疾時緩,路直路彎
路接路,人交錯
那些過往閃逝的他
現在平行的你
以及若干年後趕上的魅影
思憶的踪跡,未知的盼望
提腿,踏足
一步一步,意茫茫
剃刀邊緣的光芒
驀然回首,天際已然
悄悄破曉

稿于2006.10.10
發表于2007.02.04《文藝春秋》

[ 點閱次數:10168 ]

年少不識愁滋味,憶蘇有朋的歌  ◎  劉富良
企鵝的耳洞,音樂記憶 2008-07-17 00:51:24
Bookmark and Share

這兩首都是蘇有朋於90年代的歌——勇氣,背包。那時我正讀高中,正值黃金年華,而小虎隊解散後各自發展仍然廣受歡迎。

回首當年,現在恐怕沒幾個人知道小虎隊了,而我早已告別十七歲了。回首當年,不能說完全無憂無慮(煩課業與成績以及未知的未來),然而畢竟那時的我怎麼說,是那麼單純,未曉世事人情,亦不知何謂生活,懵懵懂懂,渾渾噩噩渡日子,年少不識愁滋味大抵也是這層意思。

若可向天神許願重回過去,若有得選擇,我寧願十七歲的肉身卻有著如今三十歲的思想。為何?因為我想這樣我才會更懂得珍惜易逝的青春與情感吧,那些朝露曉風。

然而或許終究是落花流水的局面吧,不管怎麼珍惜那些人那些情那些事,終究就輕易地從指縫間滑落了,不管如何妥協如何奮鬥,終究不是我們想擁有就可穩穩噹噹掌握的。剩下的是失落。這種情境狀態就如電影《20,30,40》裡的劉若英。我們分享著共同的隱秘心事。這份心事無可與誰交談,你未到那年齡未有那體悟,無論我如何細膩地向你解說,你終究無法體會那種感受,無可溝通與共鳴。



勇氣(蘇有朋)


那年的夏天我們都是十七
想飛的日子總是有風有雨
為何會流淚誰也弄不清
也許只是太年輕
總是想知道世界還有什麼
流浪的感覺也許才是人生
日曆終究一本換過一本
不知不覺夜已深
今天過了不會再有一個今天
十七歲也不會再有另外一次
沒人能為我喚回青春
沒人能替我走完人生
我知道該拿出勇氣面對未來
也許我不敢面對的只是自己
有你的祝福有你的愛
我會找回自己



背包(蘇有朋)



輕輕地打開背包發現我的行囊
是一本年輕的護照
通過了成長的驕傲投入另一個
天涯海角
裝過了多少希望裝過多少惆悵
像一張歲月的郵票
把自己寄給明天背著舊愁新情
不斷地尋找
我那穿過風花雪月的年少
我那駝著歲月的背包
我的青春夢裡落花知多少
寂寞旅途誰明了
曾經為你癡狂多少淚和笑
曾經無怨無悔的浪潮
我的流浪路上幾多雲和樹
只有背包陪著我奔跑

[ 點閱次數:13545 ]

是紀錄片,也是都市人面面觀——《尋找小津》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7-15 20:45:15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尋找小津》,德国導演溫德斯

或許拍攝是為了抵達不純淨的現實之中難以達致的純淨吧!

溫德斯為了紀念小津安二郎而拍的這部紀錄片,並不僅僅停留在一般紀錄片的形式,他更加註了自己對都市人生存本質的透視,使得此影片飽含人文關懷的思索內涵。 《尋找小津》不只是一部紀錄片,更是都市文本。

“東京人在做什麼,真正想要什麼?”

他們打珠子不為贏取什麼,只為了消耗精力與無聊。他們揮桿不為目的,只為需要在過程裡自我催眠與麻醉...

生命的真實意義,恐怕早已失落在現代唯物文明的生存模式裡,一切都被唯物化,和消費化了,甚至包括人的靈性...

現代人於忙碌工作後不斷追求更精緻加工的食品,不斷尋找新鮮娛樂點子,不斷製造垃圾,不斷以假作真...他們可曾省悟,在這些機制裡自己究竟喪失了什麼?某種無形的東西,某種超然的東西...

何處依然可尋小津的精神?...

小津通過影像故事所敍述的那種接近理想的情感以及精神上的純淨,真的讓人憧憬不已啊,讓人想回去舊時代的純淨和質樸,尤其是身處在功利掛帥,喧嘩煩擾的現代文明社會裏。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454693/

——————————————————————————

附錄劇情:
寻找小津的片名Tokyo-Ga其意指东京画,为温德斯尝试将他对于小津电影与东京印象所联系而拍摄的纪录片。此片对照了小津镜头下的东京,以及三十年后的东京,在拍寻找小津时,温德斯笔触显得平淡,几乎仿效了小津当年的拍法。温德斯不但采访了为小津工作了二十五年的摄影师,同时也拍柏青哥店,沉浸当中痴迷的人们,小钢珠像是可怕的虫卵般蠕动着;工人维修不绣钢的挡洞扇;他拍公园中的游人;学唱西洋流行乐曲的摩登少男少女、追踪那些餐厅外食物样品的制蜡工厂,工人如何像制作真的三明治般制作着假的三明治。

发布者:Mtime

[ 點閱次數:10787 ]

自我在俗世憂傷裡墜落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7-14 10:56:27
Bookmark and Share


《地痞酒店謀殺案》德國電影

延伸自前作《柏林蒼穹下》,這次故事性更為聚斂(溫德斯的敘事結構常有過度鬆散的傾向)。借謀殺案情節,其實溫德斯要探討的,除了是人性的懸疑,更多是對“邊緣化的自我”的關注。影片裡狡黠的弱智青年,和敏感自閉的神秘少女,彷彿是墮落凡間的憂傷天使,他們才是主角,影片關注所在。

隨著偵探的探索,隨著媒體力量攪拌渲染,真假更加混濁,一如人性,被絞入利益牽扯的機制。

然而,逐漸變爲清晰的,卻是每個人的自我,強大的,脆弱的,都有其各自的菱角;也漸漸引出對這些自我之間牽扯難分的傷害,磨損,壓迫性和非壓迫性的,控制和受控制,物慾和反物慾,尊嚴和隱藏,以及救贖的可能性之思考命題。

溫德斯這回從他的一貫敘事焦點,即現代人的疏離感逃脫,更多關注於被排擠在文明社會邊緣的“自我”,以及他們面對現實的心理憂傷,因此使得那些角色們格外散發出感性和個性的魅力。

另外,溫德斯在情節中選擇插播的歌曲也很棒,成功把感覺帶出來。

註明:溫德斯(Wim Wenders)是德國新電影運動三傑之一,以拍攝公路電影和記錄片聞名。另外二傑是法斯賓德和荷索。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1120262/

——————————————————————————

附錄劇情:

恋人们来「百万大饭店」中沉沦,享受爱情与偷情间的快感,生意人到「百万大饭店」买卖贪婪,一场场罪恶的交易在此展开,毒贩在这兜售毒品,逃家人在这找寻安慰,迷途人在这等待下一个明天,各式各样的人们在此龙蛇杂居,「百万大饭店」是一个融合罪恶与无数贪婪的乐园。

  而就在此时,一位FBI的探员史金纳来到「百万大饭店」调查一件诡异的谋杀案,谜样的意外死亡让史金纳办案陷入僵局,饭店智障住户汤姆和神秘房客艾露易丝在史金纳的设计下,一起调查这件案子。

  就因为不是心甘情愿的情况下,重情重义的汤姆反而未曾主动告知史纳金所有的状况;而史纳金也深知平常办案的那套原则无法在这里产生任何效果的,在非常的地方、对非常的人,势必要采取非常的手段。

  而当一群住户突然发现他们能够塑造「事实」跟大亨骗钱时,他们开了会决定了作法,在众口铄金之下,案情越来越扑朔迷离,史金纳惊讶的发现这件谋杀案不是他想像的这样简单……

发布者:Mtime

[ 點閱次數:10376 ]

至少還有我在乎  ◎  劉富良
企鵝的耳洞,音樂記憶 2008-07-13 21:52:22
Bookmark and Share

你十多歲時就喜歡這首歌,最近學會了下載,回聽這首歌,那是一種歷盡滄桑的感觸。

絕望的人,心境已老,一路走下去,舉目看見的,不再是生命,而是吞噬生命的時光,和充斥四周虛無的風。

曾經多少具溫熱的肉體,多少回擁抱和交錯。

都逐漸被時光滲透。都化作了風。

你最喜歡這句:“至少還有我在乎,就算所有人錯過,這條長路不應該只有風。”

至少還有我在乎

林子祥

如果你有話儘管對我說
如果你有愛放心交給我
如果你很苦我想分一半承受
但是你沉默這教我怎麼做

至少還有我在乎
就算所有人錯過
這條長路不應該只有風
難道非要到明天
你才會發現
原來有個人一開始就在等

如果你要走轉身就能走
如果你要酒一生陪你喝
如果你倦了我仍是你的城堡
用整個世界換一朵你的笑

[ 點閱次數:14353 ]

偶然的機遇與宿命式的愛情  ◎  劉富良
企鵝的頭腦,導演關注 2008-07-12 21:14:58
Bookmark and Share

德國新一代導演湯姆·提克威(Tom Tykwer)的電影主題一直都有關偶然的機遇與宿命式的愛情,從較早期的《冬日戀曲》,接著《蘿拉快跑》到《漂流兩顆心》 (亦譯作公主與俠客)以至《疾走天堂》(最新那部是《香水:殺手的故事》),我們如此感受到故事人物漂泊無依的靈魂,他們一直在逃離某些東西,也一直在尋找某些東西以作歸宿。這是他的電影的特色所在。

Tom Tykwer的電影都有很強的動感,情緒性極之強烈的人物,交織著羅網恢恢的命運張力,際遇的悲嗆之中同時又充斥著一股浪漫主義。

也許我們願意和他的電影一致浪漫地相信:在這熙熙攘攘的塵世裡,總會有那麼一天,那麼平凡得和任何日子都沒有差別、看不出分界線的,人們汲汲營營如往常般呼吸,人生中的一天,我們,將和我們生命中意義非凡的那個他,因為冥冥中命定的緣分牽引而在街角的那一端相遇了,那時,那刻……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86683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生平
湯姆·提克威(Tom Tykwer)被譽為德國影壇的新希望,他讓我們感受到視聽時代的鮮明烙印,嗅到新的時代、新的電影的新的氣息。

從第一部劇情長片《垂死的瑪麗亞》(Deadly Maria)開始,他就讓觀眾看到與以往沉悶又自虐的德國片截然不同的風格,那便是速度與節奏感。

從他97年的作品《冬日戀曲》(Winter Sleepers)來看就知道,其他導演拍冰雪紛飛的寒冬,多半會採取壓抑沉緩的調性,他卻完全反其道而行,像滑雪般的速度與流暢,讓多條故事線的發展時放時收,最後演變出教人驚訝又爆笑的結尾。

1998年他拍出一部與基耶斯洛夫斯基《機遇之歌》結構類似的三段式電影《疾走羅拉》(Run Lola Run),以節奏強烈的電子音樂搭配十萬火急的奔跑,加上卡通化的角色,風靡了全世界。

2000年他又再以風格類似的《飄流兩顆心》(The Princess and the Warrior),贏得持續的好評與商業成績。 2002年的《天堂》是他第一部英語片,也是他第一部走入國際製作的電影。 2006年導演了話題之作《香水》。最新作品是由克里夫·歐文和娜奧米·沃茨主演的《國際組織》。

發布者:Mtime

[ 點閱次數:10071 ]

太注重劇情表層,反而削弱對人物靈魂的描寫和凝視一一簡評德國電影《竊聽風暴》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7-11 23:07:15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一名東德秘密警察被指命竊聽作家的生活,以調查出他背叛共產政權的證據,怎知道,他的良心並未泯滅,在竊聽的過程中,他逐漸了解作家的想法,融合作家的視野,並且在最後一刻救了作家一命。

這樣的故事其實很討好,發揮空間大,也能達致雅俗共賞。然而《竊聽風暴》給我的感覺是,雖然故事敘述得很精采,但終究還是缺乏深刻。

《竊聽風暴》和近期其他德國電影一樣,如《自由意志》《基本粒子》,故事性很強,也在探討人性,意志,體制,人格等所謂深刻題材方面有所涉及,也能引起一些反思,思想上的震動。

不過,《竊聽風暴》缺乏的是對塑造人物靈魂的內觀性,以及對人物心理層次的描寫不足,因此使到角色讓渡給故事,故事為主,角色反而從次,變成附屬了。我思考的是,故事終究屬於表象,導演通過敘述若能做到突破故事深入到"故事里的心靈",這才叫大師。

首先,作家的靈魂塑造就不是很成功,他的神采根本不及他的妻子。作為作家,他的思想內涵他的品德他的人文關懷他的心靈世界他批判體制的良知,這些都是重要的環節,如果關於作家內涵的內在描寫缺乏或不成功,那麼整部影片的靈魂支撐點就無法立足,就算是秘密警察演得再好也沒用,因為我們看不到他要救的那人的偉大價值。

不是說故事性不好,或故事性強不能成就一部好的電影,但是同時不要忘記,要進入藝術的層次,更要深入對人的凝視。透視性不足,往往導致人物的心靈顯得單薄平面,流于皮相,這是許多導演距離大師還有一段距離的原因。

情節只是電影的一個載體,而人的靈魂,才是內涵所在。許多太過側重于劇情化的電影,往往漠視了這一點,他們忘記了人才應該是核心所在,因此讓劇情表層掩蓋/替代了角色的靈魂内涵。

再怎麼厲害說故事,但是故事缺乏人的核心,終究是賣弄故事譁眾取寵罷了,終究是劇情主義和煽情手段的濫觴。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641988/

————————————————————————————

2008-11-15 14:27 删除
个人觉得已经很深刻的描写XX/07的感情了,内敛却坚定。

--------------------
一块停了的表一天也会有两次显示正确的时间。
回复
别挡着地球转

2008-11-23 09:28 编辑|删除 怎么说呢?可以尝试分析论证吗?

--------------------
企鹅国度,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冰封,又恍如冰川一般消融浮荡。。。
企鵝先生

2009-05-11 17:01 删除 支持,在这一点上却是还缺一些火候!但是你说的这一点也是最难做到的!我不太喜欢西方电影总觉得太粗糙了,在情感方面。并且大抵都是一个模子!没有新意!说实在的这部电影已经做得不错了!

--------------------

回复
匿名

2009-05-12 00:13 编辑|删除 说得好,大抵都有个模子,太巢臼了其叙事方式和煽情桥段,我实在看透看腻了,怎么偏偏还是有许多人中套?我也认为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值得B

[ 點閱次數:10136 ]

我的虛無主義系列(五)歸宿  ◎  劉富良
企鵝的蛋胚,新詩創作 2008-07-10 00:46:08
Bookmark and Share

灌木叢裡
有黑影暮色中掙扎
孤寂沮喪的近晚時分,天狼隱隱
體溫降至谷底
氣球升空
割草機轟隆躁鳴

該是適當時機重新出發
一條密徑一段公路
沖向它的胃,狡黠地說
新鮮的奶噢你怎能
抗拒?極盡溫柔地
滑落至小腸,消化分解
努力凝煉成養料
旅行的主題是營養與能量
慾望是單純的動機

渺小的情誼伸長頸仰望
巍峨宏偉的金字塔,從中
明白了什麼
關於防腐術的訣竅
但不忍親吻
脫水後的軀殼與靈魂
乾癟癟的涵義

奈何彼此皆了無深談的意願
譬如節奏譬如感冒,剝脫的漆片
匆促掃入酒店玄關的地毯之下
酒店專門收藏立體派繪畫
並對外謊稱:
“大致上保留事物原有的輪廓。”

漸漸習慣異鄉之夜的寒冷
於是更疏離了
走得更遠擁抱得更多愈不覺得暖
舉目荒蕪漫漫
觀光的歸程我們戴上鴨舌帽
尷尬地避開視線
看沿途風景不斷倒退
各懷心事,性慾缺缺
駝商隊三兩批經過
黃漠上埃及的夕陽無比碩大殷紅

稿于2006.09.23
發表于2007.02.04《文藝春秋》

读者留言:
事物的存在会改变他周围时空的形状。
金字塔因为你的注视散发了他的光芒,
而你从古老金字塔看到生命与爱欲的历史,看到了存在的依据。

[ 點閱次數:9475 ]

30名最愛電影大師  ◎  劉富良
企鵝的背脊,介紹目錄 2008-07-09 01:31:10
Bookmark and Share

30名最愛電影大師:(排名不分前后)

台港:
蔡明亮 《愛情萬歲》《黑眼圈》
侯孝贤 《童年往事》《戯夢人生》
王家卫 《東邪西毒》《重慶森林》
许鞍华 《男人四十》《女人四十》

日本:
小津安二郎 《獨生子》《晚春》
成濑巳喜男 《浮雲》《女人步下樓梯時》
三池崇史 《中國的鳥人》《拜訪者Q》
山下敦弘 《瘋子方舟》《賴皮之宿》

韓國:
洪尚秀 《江原道之力》《海邊的女人》
金基德 《春去冬來》 《漂流欲室》

美國:
梅雅•黛伦 《迷惘的午後》
吉姆•贾木许 《神秘列車》《天堂陌影》
大卫•林奇 《妖夜荒蹤》《内陸帝國》
格斯•范•桑特 《夜深沉愛難吟》《不羈的天空》

英國:
彼得•格林纳威 《動物園》

法國:
埃里克•侯麦 《人間四季》
罗伯特•布列松 《鄉村牧師日記》
菲利普•加瑞尔 《愛情的誕生》
弗朗索瓦•欧容 《挑逗性謀殺》

德國: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恐懼吞噬心靈》
汤姆•提克威 《漂流兩顆心》

意大利: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蝕》

北歐:
拉斯•冯•提尔 《狗鎮》
阿基•考里斯马基 《薄暮之光》

東歐: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十誡》
贝拉•塔尔 《鯨魚馬戲團》
杨•史云梅耶 《部屋》

紐西蘭:
简•坎皮恩 《聖煙》

墨西哥: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 《巴別塔》

泰國: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熱帶疾病》

[ 點閱次數:17313 ]

愛的厚雲天空,被征服者的天空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7-08 00:49:29
Bookmark and Share

《邁克爾Michael》1924年黑白默片,德國影壇表現主義時期

导演:(丹麥籍)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Carl Theodor Dreyer


劇情簡介:藝術家收養了帶給他畫作靈感的模特邁克爾。他也曾學畫,但終究是俗人一名,除了美貌。藝術家默默付出所有,容忍他與女伯爵談情說愛,甚至任他被女伯爵慫恿揮霍自己的金錢。直到藝術家死去,邁克爾才隱然有悟自己錯失了什麽。

他帶著他的畫來,請藝術家指教。藝術家看過後對他說:你需學會觀察。藝術的内涵元素是什麼?或許就是對事物本質的透視力吧。藝術家收養了他,兩人經常一起用餐,一起坐著,閒聊幾句,簡單的生活含蓄的對應但不失真誠的相濡以沫。

直到女伯爵拜訪。

女伯爵求藝術家為她繪肖像畫,背地裡暗藏心機,她要藉藝術家的畫重振名聲攀附財富。藝術家始終參不透她,畫不像。藝術家畫不出女伯爵的靈魂。原因何在?人們貶評那幅畫:沒有一處真實。是肖像畫畫不出真實,抑或是女伯爵本身虛假的靈魂本來就難以捉摸?

然而難以捉摸的虛假靈魂通常具有吸引世俗的魅力。人們總易被美麗的假面迷惑。世俗遠離真實。

邁克爾沉陷在女伯爵的甜蜜陷阱裡,不能自拔,迷失自我。女伯爵通過他榨取藝術家的財富,誘使他甚至賣了藝術家贈他以珍藏、象徵二人友誼的畫作《勝利者》。藝術家不無痛心疾首,暗自承擔痛苦,最後畫出他一生最偉大的畫《被征服者的天空》——藝術家白髮蒼蒼地側臥地上,孤獨低首,滿佈皺紋的臉孔頹喪地下垂,顯盡疲憊不堪,受折磨的靈魂;而畫面上方四份之三的篇幅,盡是不可透視的、厚甸甸的雲層。

整部影片開始時即大量瀰漫繾綣優美卻又低徊哀矜的鋼琴音樂,形成此部影片的基調。

另外,陰鬱的畫面映襯暈染的光影;遼闊的全景鏡頭對照多框的構圖隱喻;簡約洗煉的對白搭配精微游移的眼神——乃構成影片含蓄沉鬱的心理氛圍。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348527/

[ 點閱次數:9915 ]

我的虛無主義系列(四)未來  ◎  劉富良
企鵝的蛋胚,新詩創作 2008-07-07 10:58:59
Bookmark and Share

敲響堅硬的金屬表面
敲響混沌的聲音
我在其中
被重複反彈,
因而感傷
因而認識金屬及其性質
自足的分子結構無從改變
要么停止敲響
要么,
歡喜反彈罷


被敲響的偏不是夢
有生之涯,無窮來回
反彈著
反彈之中有夢憂鬱
兩端搖盪閃爍的
奈何橋上的幽幽鬼火

忽隱忽現的光澤里一再溫存
你金屬般冰涼的臉
自始至終不渝
此生,不能扼挽的流逝……

稿于2006.06.12
發表于2007.02.04《文藝春秋》

[ 點閱次數:9326 ]

我的虛無主義系列(三)過程  ◎  劉富良
企鵝的蛋胚,新詩創作 2008-07-06 01:30:02
Bookmark and Share

乘公共交通
從城市的某端
到城市的另一端
卻在下車站發現
上車時
同樣有死老鼠橫臥的街道
即時貪戀路上風景
即時輾轉奔波光陰耗磨
我疑懼我從不曾上車
如此這般,上車下車
此站彼站
此街彼街——
此身漂泊,尋尋
覓覓
這一端到
另一端
多少人?多少事?
過往的你,明朝的他
上車,下車
車車無涯裡唯慾望種下因
因因果果
車內的你望見你偷窺
我乘搭公共交通
從城市的某端
到城市的另一端

稿于2006.06.30
发表于2007.02.04《文艺春秋》

[ 點閱次數:9341 ]

肉體的消費,家的解體,情感的疏離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7-05 11:06:57
Bookmark and Share

《春宮電影人生》法國電影,2001

行將老去,作者就算拍再多的色情電影以消費肉體,但精神的內涵終究貧瘠得無法給予彼此安慰,自身情感的疏離狀態無論如何都無可救贖孤獨的心靈,家的意義已解體,還原為純粹的屋子,僅僅為遮蔽風雨、心靈隱居所在…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431567/

————————————————————————

附錄劇情:

寂寞春心的小男人保罗雷恩,白天是某律师事务所的辩护专家,夜里摇身一变成为流连声色场所的寻芳客。保罗对其恣欲的夜生活乐在其中,并与几位情色表演者有了肌肤之亲,但失落感依稀如影随行。 逐渐,保罗沉溺于好莱坞阴暗面的情色内幕中,他参与一系列色情录影带的制作,意在伪造出男女性关系的和谐,以弥补他在……

[ 點閱次數:9878 ]

我的虛無主義系列(二)意義  ◎  劉富良
企鵝的蛋胚,新詩創作 2008-07-04 09:45:31
Bookmark and Share

渾渾噩噩,無心
掛礙,淺灘上的足跡
行行複行行
白浪急捲而至
吞噬 撫平 寂寥 呢喃

急捲而至,細砂
瞬間充填倦惶的眼
充填,行將老去的時光
空洞的靈魂,愛語
每一寸深刻的失落

行將老去,而夢
晨昏漲退有時,而青春
沿岸與未來失語對望
於海陸的分界線
蜿蜒 善變 顛沛 流離

失語對望,海風
亙古萬年亦往常鹹鹹地吹送
昏昏欲睡,渾渾噩噩
貝螺的秘密心事
一生敘述不盡的俗世憂傷

稿于2006.08.12
發表于2007.02.04《文藝春秋》

[ 點閱次數:9430 ]

色彩宰制的世界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7-03 10:48:36
Bookmark and Share

《無暇的色彩》1998 法國電影

事隔三年,當初只覺乏味不明所以,如今紅塵裡打滾了,人際上歷練多了,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回頭看這部影片,竟然對其中的情慾幻相與人性虞詐的流變瞭然於心。事先重閱原著,三島由紀夫的小說《肉體學堂》。當時正熱衷閱讀三島由紀夫的小說。三島由紀夫的小說處處充滿靈欲兩極拉扯的張力。呵,肉體的學問,正規課堂不曾教曉我們分辨愛情其中三昧,幾分迷戀,幾分私慾。現實愛情,往往愛是假欲才真,功利心態暗藏內裡,肉慾,佔有欲,親密的渴望,寂寞的排解,關係的攀附,財勢的援交等。這些紅塵經驗是殘酷的,卻也是真實的。

世俗世界五色令人迷啊,形形色色的欲望之斑斕色彩裏,永恒懷著對純淨無瑕白色一般的愛的渴望與失落。白色之光落在俗世物質,投射出色彩,從此人們遂被色彩所宰制。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298468/

[ 點閱次數:10112 ]

我的虛無主義系列(一)存在  ◎  劉富良
企鵝的蛋胚,新詩創作 2008-07-01 19:47:11
Bookmark and Share

有雛鼠衝上馬桶

當你疲累且腹瀉不止

針尖狠狠刺進指尖

夢裡一再發現

尷尬地裸露於公共場所——

有一種痛與困窘混合難辨

有一種深刻總是向我抵達

坦直大道上突然一個坑洞凹陷

前不著店後不著村的荒野

寂寥地聆聽叢林密徑傳來

獸的低吼——

世人皆惶恐靠近你

你不欲漠視那空隙

如無以深涉靈魂境域的接觸

如真愛不曾,信任潰裂,無以為懷

掀被而起的失眠夜半直感

牆上壁虎黑暗裡無聲激烈地交扭

疑懼時刻,屏息間陰影包攏

吶喊的意志迅速被吸入幽邃裡

“LANGOLIERS!”

無奈何侵蝕的歲月——

悵惘的意義﹑淺薄的情誼﹑杯弓蛇影﹑混濁的石灰水﹑

堆積成丘的簿業﹑蟻穴行跡﹑停頓的鐘錶﹑蒙塵的心﹑

空酒瓶﹑傷逝的碎片﹑鬆弛的繩索﹑失去彈性的橡膠﹑

齒痕﹑臭汗淋漓﹑悉窣的吱吱聲﹑彼此冷卻後的怨懟﹑

小丑永恆譏笑﹑巨網﹑不惑的星空﹑諸神虛無的凝視……

稿于2006.09.18
發表于2007.02.04《文藝春秋》

後記:寫這首詩的時間,剛渡過30嵗的生日,人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對我而言,三十嵗的我開始了對本質的思考。

三十有惑矣。

這系列裏的6首詩(一)存在(二)意義(三)過程(四)未來(五)歸宿(六)命運,乃是一種嘗試,抒發我對人生命題的哲學思索。

[ 點閱次數:9682 ]

野餐  ◎  劉富良
企鵝的蛋胚,新詩創作 2008-06-30 01:06:29
Bookmark and Share

過去他喜歡家庭氣氛式野餐

那裡有叢林有蟬鳴有溪流

有隱秘的善意與惡意而他

曾把這全叫做美好。

他像著了迷般在前一晚

到超市買鮪魚罐頭(各類口味的)

凌晨不寐於廚房塗塗抹抹

一份又一份精緻的三文治

並且第二日清晨精神奕奕出門

他一路上興高采烈講講笑笑

明亮曙光閃耀在他皎潔的面容上

以及雪白整齊的兩排牙齒。

大家也暫時假意加入他

並且不讓他發覺

大家都樂意款擺姿勢讓他拍照留念

附和他玩潑水游戲不亦樂乎

脫下內褲一齊回到童稚時刻

然後趁他轉過頭之際

大家不約而同達至高潮

射了精,在清澈瀑布

水面之下...

稿于2005 / 01 / 28

後記:通過《野餐》一詩我想表達的是,澄清的自我對渾濁世界的恐懼,以及大衆狐聚,成人欲望操控對單純自我的“褻瀆”影響,是如何不懷好意地隱現于生活每一個原本應該是美好的片刻。

這首詩幾乎棄用所謂的詩意語言,直白敍事,算是我一個新的詩語言的一項嘗試。

我本身最喜歡這句“那裡有叢林有蟬鳴有溪流/有隱秘的善意與惡意而他/曾把這全叫做美好。”

我喜歡美好,但如果是被美化的假的美好則另當別論。“書寫美好”記憶的美好情感的美好諸如此類的抒情文字在文壇是廣受歡迎的,大有人在,亦不缺我,但我認爲,“書寫真實”毋寧更需要勇氣,更有意義,更觸及本質,即使我的詩不受歡迎,我也堅持這條路這種風格。

[ 點閱次數:8900 ]

回顧2008年6月,企鵝最愛影片  ◎  劉富良
企鵝的心腹,偏愛名單 2008-06-29 11:51:35
Bookmark and Share

思考命題:俗世生活之上的希望,幻滅;心靈陰影之下的惶恐,掙扎

1. 《 恐懼吞噬心靈 》德國,R.W. Fassibinder

60岁的清洁女工埃米因为避雨,在酒吧认识了10岁的摩洛哥人阿里,两人在众人的怂恿下跳了舞,最后阿里又送埃米回家,两人在埃米的家里相互诉说各自的寂寞,话多夜短,阿里错过了末班车,留宿在埃米家里。第二天醒来,埃米感到不安,阿里安慰她说恐惧会吞噬心灵。这是一部叙述普通人生活的影片,是一个爱情故事,由两个不同国籍、不同年龄、渴望慰藉的孤独人們谱写而成。然而,在相互溫暖彼此心靈之際,一股疏離感正在彌漫。

2. 《 最後大浪 》澳大利亞,Peter Weir


反常的天气侵袭澳大利亚,晴空无云的天空却突然下起冰雹,大雨如注倾泻悉尼。近来律师DAVID常常做梦,梦中有一个人影从朦胧的窗口向他走来,一个面容逐渐清晰的土著人手拿一块刻有图案的石头走近他,惊醒后的他走向屋外,却有无数青蛙在他脚下呱呱叫,似乎在暗示着什么。這部影片成功拍出現代文明人焦慮不安的靈魂。

3. 《 中產階級的審慎 》西班牙,Luis Bunuel

片中那六个人物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中间大量采用梦境、闪回等手法,没有太大的连贯性,但每个场景均有鲁迅般尖刻的锋芒,把资产阶级(即中产阶级)生活的荒谬批得体无完肤。如果布努艾尔生活在中国,想必吃饭这个题材可以为他提供无穷尽的灵感。

4. 《 我不在那兒 》美國,Todd Haynes

在这部关于鲍勃·迪伦生平的传记电影中,将分别由六位演员扮演,分别演绎鲍勃在不同时代的生活故事和音乐经历。每一段故事都表现了迪伦活泼善变的性格特征中的一个方面,影片也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拍摄每个故事,分别用不同的主题与之相匹配:Woody 一个11岁的黑皮肤男孩,总是在奔跑中;Robbie一个风流倜傥的创作歌手,总是在路上;Jude 年轻的雌雄同体的摇滚巨星;John/Jack 一位重新找到自己、传递福音的民谣牧師;Billy 大名鼎鼎的不法之徒,一个活着的奇迹但正在孤獨地渐渐老去。

5. 《 一無所有 》加拿大,Vincenzo Natali

註明:資料來自電影網站

[ 點閱次數:9030 ]

跳舞的奴隸,你,我,他。 。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6-28 03:13:41
Bookmark and Share

《三個跳舞的奴隸》(2004)法國電影

我們每個人都是奴隸。體制的奴隸。自我的奴隸。情感的奴隸。奴隸的生活是不自由的,他的身體不自由,靈魂亦是。人,不自由,被體制壓抑著,被自我驅使著,被情感拉扯著,種種有序或無序的枷鎖。

而跳舞,是一種释放的姿勢,一種自在的節奏。來,擺動你的身體,搖晃你的靈魂。你跳舞著,合上眼,雙手張啟,頭微蕩漾,肢體瘋狂扭曲,臀部向左或向右,隨意由心。這時刻,你的身體是自由的,並相信靈魂亦是。

《三個跳舞的奴隸》(2004)是我最喜愛的法國電影之一。故事圍繞三兄弟的生活圈子,三兄弟,三種生活態度。它讓我想起顧長衛的《孔雀》,兩者要表達的對生活,對世界的思考命題有些類似。

老大剛從監獄出來,決定改過自新。他的新生活,其實是向社會大染缸投誠。他變成徹底的順應主義者,體制的走狗犬牙。為爬上職場階級頂層,他出賣良心,人格渾濁,原初一股青年溫熱的血消磨殆盡,只剩下自身利益的追求。冷漠,麻木,勢利,精明,像大部分的中年人。他是體制的奴隸,事業和名利是他活著的目標,他不再反叛,也忘記了憂愁。他沒有了心,也就沒有了真實的痛。他把自我典當給了周圍的世界。他想,反正個人無法逃脫世界的擺佈,何苦掙扎。

老二血氣方剛,暴躁反叛,他對這個世界極致感到不耐煩,他強烈的自我和周遭環境經常發生抵觸摩擦。當然,結局總是這般,無比堅硬的世界絲毫不損,而自我呢,菱角磨損傷痕累累殘喘苟延。他不願妥協,但面對獨斷的父親和惡霸的世界,他除了感到憤怒也莫可奈何。無法順應生活者,會被生活狠狠拋棄。不與體制同流合污的對抗者,會被排擠在邊緣。他渴望自由,他不工作(工作是最大的不自由,為了工作人們經常被逼典當自我),但除了遊手好閒精神渙散之外,他缺乏智慧一籌莫展。他是自我的奴隸。而累積的,對世界的憤怒,以及日漸失序的自我,狂野不羈,騷動,不穩定,如無頭蒼蠅般莽撞,終於導致他邁向毀滅之途。毀滅是自我對世界的解脫。

老三最溫和,也最憂鬱,他有著厭世的靈魂。他真摯,情感飽滿待發。他對世界的立足點是情之聯繫。但人情的聯繫是一種容易漂移的常態。當昔日的兄弟情誼漸生隔膜,他轉而投向外面的世界尋找愛情。他執著,他不善於遊戲,而世界滿是遊戲和風吹雨打,四處是誘惑,人們恆自自私且不相互理解,真愛能得幾回見。譬如追逐情感的幻影,譬如吞食情感的麻醉藥,為情狂為情癡,喪失自性,他是情感的奴隸,情感的每一次浮蕩和背離都會撕扯他的靈魂,他從此不再單純不再自由。

跳舞的奴隸,你,我,他。 。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1265259/

[ 點閱次數:9007 ]

一隻像他這樣的貓  ◎  劉富良
企鵝的蛋胚,新詩創作 2008-06-26 00:27:47
Bookmark and Share

曾經他是某公寓的暴露狂

現在他是隱匿狂了因為那樣

比較接近白鴿的白。

因為世人皆俗不可耐

並且大門深鎖

裡頭養各形各類的狗(都是狗)

在黃昏時刻牽至公園一起散步。

對他而言散步是愉悅的植物

無害而且空氣清新,他喜歡堅硬的石磚

上踱步——但要等到深夜

到深夜然後他發現

他並不寂寞,

那裡有許多披人皮的狗徘徊遛盪

為的是等待追逐

一隻像他這樣的貓

稿于05.01.28
发表于05.07.12《南洋文艺》

[ 點閱次數:8569 ]

詩與生活——我最愛的詩集《別愛陌生人》  ◎  劉富良
企鵝的滑行,思辨隨筆 2008-06-23 23:24:26
Bookmark and Share

與詩人擦身而過,望著遠逝的背影,我們乃明白了生活。 。 。


曾幾何時,詩脫離了生活。無論是現實主義,或是在現代主義風格的詩裡,我皆讀不到某種最本質的感覺,某種我們共同擁有的密切感受,某種最與人們息息相關的——生活感,在詩裡卻遍尋不見踪跡,也無法共鳴,那些生活的美好與哀愁、渴望與失落諸如百般感覺雜陳,那些屬於靈魂的話語、人生的感悟、普遍性的情感,那些最觸動我們心弦的生活點滴……


現實主義讓詩停留在社會公共領域,卻忽略了個人真切的存在情思。現代主義讓詩高雅端坐在殿堂之上,盡雕琢華麗,卻篩掉了最樸實至真的生活質感。


不過,幸運的是尚有陳克華,和他的詩集《別愛陌生人》。


陳克華的詩,總是能直切抵達我的心坎,其語言雖白,其意卻雋永,和你和我一起低語細訴,如《當我心有所愛》:


陪他去看海,一個陌生遠來的朋友,
在河流切穿城市入海,不遠的地方…
在遠遠某城一個方形的角落
某一個被生活禁錮的心
被愛情打劫過
如今…
當我心無所愛的時候,我陪著他也
真誠地嘆息,看見
有關這時代的殘骸二三,偶爾
陽光般在海面
出沒。


那些難以遺忘的種種、生活的抒情二三事。啊,我們都曾經歷過、但無法說清楚的,非過來者不能體會、而體會者又難自描述的心境,他竟都一一勾勒出了,構成一幅浮世男女無奈的心靈圖形。無論是透過心理吟嘆式的感傷獨白,如《因此我們總是悲哀的》:


我與你倒立相遇,擦身而過
你不知那其實我的臉是我的鞋…
惡夢擦拭過的瞳孔泛著絕望的精光
(我原想替你承擔生命的沉重,是的,沉重)
你苦惱著無知地走來,說:
怎麼辦,我擦不掉生命裡一條畫歪的直線……


抑或是生活細微哲理的訴說:


我們總是愛人一般相遇
在以為彼此具有朋友的素質
之前,便做過愛了
然後發現
真的只適合做個普通朋友
懷著親密的罪惡
短暫地游移


其中總能喚起我們對青春的失落與成長的渾沌感:


很久,很久了,很久像一尾失去主人的
金魚,呼吸著自己的排泄
在無人換水的
污濁視野當中,脫去童男的外衣——《我在城市中戀愛》


以及人們對愛和心靈的亙古需索,與惶惑:


“愛我,請你狠狠愛我……”
而誰來釋放那禁錮在我們體內的火焰呢
當我嘴含著他冰鎮的吻,感覺他正在急速融化時——《冰》


刊登于2007.06.09《南洋商報》詩人節特輯邀稿“詩人最愛的詩集”

後記:2007年1月閒,大馬英語作家協會邀請陳克華前來吉隆坡,朋友拉我過去搭訕,當晚言談甚悅。是為記。

近來重新分析陳克華的詩爲何會如此吸引我。突然有悟:因爲他的詩足夠“真”,他的詩觸及本質。此所以觸及我的心靈深處。

[ 點閱次數:11400 ]

日本版本的《定理》和扭曲/變態/陰郁美學的欣賞價值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8-06-20 23:57:42
Bookmark and Share

《拜訪者Q》是日本cult片導演三池崇史2001的作品。算來三池崇史的影片我總共看了46億年之戀(2006)惡(2006)鬼伎回憶錄(2006)三更2 (2004)極道恐怖大劇場:牛頭(2003)薩布(2002)搞鬼小築(2001)殺手阿一(2001)拜訪者Q (2001)漂流街(2000)切膚之愛(1999)中國的鳥人(1998)是,但在他眾多針對扭曲人格/文明人的病態現象之描述當中,數這部《拜訪者Q》最讓我思索良深。

剛看完我的感覺就是,在故事上相當類似意大利離經叛道的導演帕索里尼的《定理》。不同的是《定理》的敘事焦點,著眼於情慾對個人的啟蒙力量和其結果;而《拜訪者Q》更多是關注個人被壓抑被欺凌者的性解放,和對社會的反擊。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性解放,同時意味著情慾,和個性層面的解放。

當一般觀眾觀看描述扭曲人格的電影,往往會馬上批判以垃圾噁心變態之類的情緒發洩話,印象式負面評語。然而,扭曲美學所拋出來的意識形態炸彈,其實無非是要引導我們去深入反思:這些扭曲人格是如何造成的?是個人和環境施加於他的困境壓力所塑造形成的。若本身缺少這一層反思,自然看不到其探討價值所在。

所以,在恶意口吐垃圾以前,請先設身處地想想,请反思:假如你就是那名被女上司施以權力壓迫的軟弱父親,假如你就是那名長期享受不到“性福”生活盡是枯燥乏味的家庭主婦,假如你就是那名被惡霸同學欺負因此形成施虐癖的兒子;難道他們的可憐不值得我們的良心去反思嗎?

因此拜訪者Q所扮演的角色,恰恰是“非正規的人性救贖者”,恰恰是對這無理性無人性的環境的怒吼反彈,和還以顏色。也因此,我們應該責罵的其實不是他們,更不是影片,而是存在於我們這個“污染社會”裡的許多“人性惡霸”啊。

剧情剧照参考: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1115784/

p/s

電影網站上充滿许多“一句话影評”(其實是假影評)如:
“小日本,根本就不会拍片~~除拉A片~”,
“看完直接丢垃圾桶了~~~把我恶心了一晚上!”,
“這種陰鬱的BT行爲好看麽?”
“也许是对日本电影从来就兴趣不大,期待也不高..然后就发现,在这个故事里,爸爸不像爸爸,妈妈不像妈妈,儿子不像儿子,女儿也不像女儿”

乃有感而發。

我覺得悲哀的是,怎麽他們一看到露點,就隨便將電影等同歸類為A片?(A片是專拍性交動作器官特寫而不具思想内涵,但是,這部電影有含義啊,爲何他們看不到那層涵義?)

怎麽他們看到的是父女亂倫,卻看不到跨越親情隔閡的溝通嘗試?怎麽他們看到的是情節表層,卻感受不到角色受苦受難的靈魂内涵?怎麽他們眼裏看到的是垃圾,卻不捫心省察其中的人性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剧情

早泄无能的父亲,被虐成瘾的母亲,街头卖奸的女儿,倍受欺负而殴打母亲的男孩,以及一个喜欢用石头袭击路人的青年,上演一部荒诞怪异的电影。

整部作品充满日本式色情与暴力。从开始的忍受到最后的爆发,可以说让人无法忍受。四个家庭人物与一位拜访者以黑色幽默式的演出对人的心理以及对社会进行强烈的抨击。

其中人物性格的转变最为精彩,父亲在奸尸中结束早泄,母亲在喷射乳汁的时候找到自己,女儿在一顿殴打后回到自己的房间,和父亲一起暧昧的在母亲的乳汁下陶醉。父亲嫖女儿(女儿挣零花钱)。儿子因为学校被人欺负,就回家打母亲出气(不是一般的打,身上确实全是疤)。可怜的母亲就磕药逃避(父亲因为在女儿那里有过了,当然不和她上床了)。

父亲是个电视台记者,一次和一女同事一起采访暴力虐待事件,中间就开始要强J那个女同事。后来在一山坡上最终杀死了她。并移尸自家后院。快乐的奸尸并和妻子(就是前面说的母亲)一起把尸体大卸八块。这时儿子和欺负他的同学一起回来了。父亲就顺势和母亲一起,把那些同学都杀了。

影片结尾,女儿从街头卖奸归来(刚被暴殴),推开自己房间的窗,看到后院里一个大垃圾袋里,母亲全裸着快乐的露出头,父亲正满足的吸奶,于是,她也过去和老爸一起吸奶去了。

发布者:Mtime

[ 點閱次數:9233 ]

詩貴乎靈性  ◎  劉富良
企鵝的滑行,思辨隨筆 2008-06-18 11:50:01
Bookmark and Share

1976年生。 1997年大學第一學期時開始寫詩。經歷2000年至2004年戒詩期後,重新審思詩語言與內在心靈的對話。

我喜歡通過詩觀照心靈內涵,和透視事物的本質。

我認為詩貴乎靈性。寫詩之際我都處於一種心靈的混沌狀態之中,有一股直覺引領靈感,著了魔似的“自動”寫詩。其實我相當害怕創作,因為每一次釋放心靈底層的龐大能量,那混沌湍流會瓦解我對自我的自律。這就是為什麼我的詩充滿非理性元素,傾向多歧義和不確定性,類似潛意識形成的夢境。然而我覺得這樣的“嘔吐”語言,毋寧更接近意識底層的心靈,毋寧更貼近本質。我讀詩的個人美學亦如是,兩者息息相關。

怎樣的詩才算是好詩?在題旨上飽含對生命的哲思和內省、具心靈深度、不僅僅停留在意識表層的;在詩語言上具高度原創性和靈悟、隱喻深邃、能引人想像或思索無窮的,就是一首好詩該具備的元素。

另外,為存在尋思安身立命的詩,也能觸動我的心靈。詩人應感知生命的真實,以敏銳的感受力、深沉的內省,不但表現對現實世界的細緻洞察,同時也挖掘人心底處的真實。詩人必須力保心靈的純粹性,才能反思物質文明對心靈的污染。

注:刊登于2008/06/17《南洋文艺》国际诗人节特辑“好诗观”

附录

只有壞讀者

◎邱琲鈞

好詩能飛、能跳、能跑又能藏,在你以為已經將它逮了個正著,它卻一直回頭朝你嘻笑。當它極力跳躍,你跟著它碰見了雲,也碰見了草;當它極力掩藏,你彷彿又見它不著。他在前頭轉彎抹角,你在後頭追逐又跳躍。你朝它喊:“你要往哪裡逃?”它說:“我將會帶你自己到天涯海角,但是永遠無法將我找得著。”

好詩在昏暗的密室裡獨舞,請你不要將它騷擾。你可以靜靜在窗外觀看,跟著空氣節奏搖擺時順便偷偷將它瞄一瞄。當你靜靜地靜靜地看著它,你的思維再也停不了,它牽著,指著你往陷阱跳。當你掉了下去,它就俯首將你笑,問你看到了什麼樣的風景也告訴它一下,你說:“這裡有花,有草,有牛,有羊……”它卻說:“我只給你一個廢墟,你卻想像成一個天堂。世上沒有好詩,卻有無數個壞讀者,在期期艾艾中,希望在我身上種上花又種上草。”

最簡單的句子最隱晦的詩意

◎翁弦尉

詩越寫也白,有時也懷疑自己老了。其實這跟近幾年讀到的好詩都寫得很白有關。例如姜濤的這首《鳥經》:“我原以為,和你早已分別/夜間可以獨自摸索到紙和方向/為此,我還重新裝修了房子,註銷了/你在此地的戶籍,並準備/從女友中連夜選拔出一個女主人/過生活/不想,你又回來了/就在隔牆的小區,正為富人獻藝……”

這不意味著隱晦的詩就不好,只是有時覺得詩歌的最高難度不在隱晦,而是如何從最簡單的句子,寫出最隱晦的詩意。但這樣的詩也極容易寫壞。

我們都是從一大堆的壞詩實驗中,寄託著我們對好詩的渴望和想像。而這,總希翼是在下一首詩裡—到來。寫了十多年的詩,唯一學到的教訓:好詩永遠不可能在詩人節的那天出來。

[ 點閱次數:10595 ]

晨經  ◎  劉富良
企鵝的蛋胚,新詩創作 2008-06-16 23:11:11
Bookmark and Share

《晨經》

它們又回來了,清晨與鳥鳴

圍繞著我打轉

我在當中感到一股孤獨的寧謐

在曙光下樹葉下鳥巢下

那些過往的

再溫習一遍彼時分手的情景;

已然過度泛白

更祥和一些

不再眩目;

都長了羽翼,並且

浮空拍撲;

清清脆脆百囀千迴

誦朗——愛戀孵化回憶後

浩劫餘生的幸福。


小诗,稿于 2005/01/28
刊登于《南洋文艺》05.08.16

[ 點閱次數:8721 ]

不如歸去,一首歌對心靈的呼喚  ◎  劉富良
企鵝的耳洞,音樂記憶 2008-06-15 13:22:13
Bookmark and Share

这首歌,像来自海上的瓶子,我们曾经年少的那些情绪与梦想,

载满航海的传说,向历经耗损的心灵呼唤着:不如归去吧!

听着听着,一大片心事灰尘般拂落,我在内陆大城市里幻想着,海滨那端纯净无污的自然风景,海风,沙滩,椰子树,贝壳。。

黄色的潜水艇 by John Lennon

YELLOW SUBMARINE

IN THE TOWN WHERE I WAS BORN
LIVED A MAN WHO SAILED THE SEA
AND HE TOLD US OF HIS LIFE IN THE LAND
OF SUBMARINES
SO WE SAILED UP TO THE SUN TILL WE FOUND
THE SEA OF GREEN
AND WE LIVED BENEATH THE WAVES IN OUR YELLOW SUBMARINE

WE ALL LIVE IN A YELLOW SUBMARINE
YELLOW SUBMARINE
YELLOW SUBMARINE
WE ALL LIVE IN A YELLOW SUBMARINE
YELLOW SUBMARINE
YELLOW SUBMARINE

AND OUR FRIENDS ARE ALL ABOARD
MANY MORE OF THEM LIVE NEXT DOOR
AND THE BAND BEGINS TO PLAY

AS WE LIVE A LIFE OF EASE
EVERYONE OF US HAS ALL WE NEED
SKY OF BLUE AND SEA OF GREEN
IN OUR YELLOW SUBMARINE

[ 點閱次數:11639 ]

頁數 : 1 2 >>

企鵝國度

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冷峻;又恍如冰川一般消溶,浮晃...的灵魂

筆名企鹅先生(Penguin)。同时是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者。生命里有三大热爱:第一是写诗(零的睡眠,眼睛事件,地下国度,寂寥大地,四月感觉)第二是看电影,第三是唱歌,皆是浮生时时刻刻忧伤的出口。 1976年8月生于怡保市,狮子座。“声色男女”电影俱乐部活动委员之一。 最喜爱的诗人夏宇、陈克华,作家村上春树、三岛由纪夫、张惠菁、米兰昆德拉,导演蔡明亮、格林那威、贾木许、侯麦。 欢迎浏览我在电影网站的主页 〉〉〉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

搜尋






XML Feeds

誰在線上?

  • 訪客: 123
本網部落格系統由「有人出版社」基於  系統建製。本網頁面設計由「有人出版社」完成。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