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部落

眾聲喧嘩的所在
正體简体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有人新書:林春美、陳湘琳主編《與島漂流:馬華當代散文選 2000-2012》  ◎  有人出版社
有人出版品專區 2013-12-30 17:10:08
Bookmark and Share

《與島漂流:馬華當代散文選 2000-2012》
主編:林春美、陳湘琳
文類:散文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
有本系列 有02本
ISBN:978-983-2812-91-3
定價:RM50

內容簡介
本書為2000年至2012年馬華作家的散文選集,展示馬華散文的創作成果。

近年來,馬華作家在國外發表或出版作品者日增。這儘管未必說明馬華文學的國際市場價值,但至少說明馬華文學受到一定程度的認可,並有開拓域外閱讀市場疆界的可能,是可喜之事。然而,如果所有優秀的馬華作家∕作品都必須離境以求認可,抑或“境外馬華文學”——在國境以外書寫、發表、出版、被閱讀——變成馬華文學發展的主流趨勢,與國內的潛在受眾距離遙遠,對切實的在地建設則未嘗不是憾事。

因此,這本選集執意選錄曾在本地平面媒體發表、或直接收入本地出版的個人文集的散文佳作,最終選出五十六名作家,共八十一篇散文,以呈現本世紀初年馬華境內的散文景象。

入選的作家包括楊際光、張瑋栩、夏紹華、李憶莙、沈慶旺、鄭秋霞、王潤華、鍾怡雯、楊藝雄、陳湘琳、白垚、林金城、文戈、方路、杜忠全、梁靖芬、黃錦樹、潘碧華、張永修、辛金順、林幸謙、郭蓮花、雨川、黎紫書、傅承得、陳大為、馬盛輝、張景云、陳志鴻、陳蝶、孫彥莊、梁放、冰谷、黃靈燕、翁弦尉、溫祥英、劉放、蘇燕婷、夢羔子、抽屜、溫任平、許裕全、楊邦尼、龔萬輝、陳政欣、施慧敏、李有成、翁菀君、小黑、周若鵬、黃琦旺、林春美、黃遠雄、賀淑芳、牛油小生及曾翎龍。

主編簡介
林春美:博特拉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陳湘琳:馬來亞大學馬來西亞語言暨應用語言學系高級講師
編委簡介
張永修 南洋商報《南洋文藝》主編
黃俊麟 星洲日報副刊主任
許通元 南方大學學院馬華文學館主任

按此網購
序:與島漂流/林春美

排除《馬華佛教散文選(1982-2010)》(郭蓮花、林春美主編,2013)這部以特定宗教元素為基本篩選考量的集子,其他較大型的馬華散文選集,幾乎都是在十多年前出版的。其中,在台灣出版、由陳大為與鍾怡雯主編的《赤道形聲》出版於二○○○年,收錄一九九○至一九九九年間的作品;而作協出版的《馬華文學大系》中分別由碧澄和小黑主編的兩卷散文,先後出版於二○○一與二○○二年,收錄從一九六五至一九八○,及從一九八一至一九九六的作品。綜合而言,以上三書可說是二十世紀最後三十五年的散文選。較晚近的選集,是二○○七年鍾怡雯、陳大為合編的三卷本《馬華散文史讀本1957-2007》。此書以正式出版過的個人散文集為選稿對象,且因分卷考量而把一些尚還活躍的作家歸入他們「較具時代意義的舊作」的歷史時段,因此二○○○年以後有著作被收入的,僅得八家——六字輩六家中,除方路外,其餘鍾怡雯、陳湘琳、陳大為、郭蓮花、黃錦樹五家,皆在大學執教,作者背景之同質性甚高;另外四字輩的楊藝雄與五字輩的沈慶旺,則皆以「書寫婆羅洲」見稱——似未能充分反映新世紀以來馬華散文的風貌。因此,本書年限以二○○○為始,至編選工作開展前的一年告一段落,某種意義上既承接前述幾本二十世紀選集的時間(儘管編選理念並不相同),另一方面則意在展示本世紀初年馬華散文的創作成果。

近年來,馬華作家在國外(尤其是台港大陸)發表或出版作品者日增。這儘管未必說明馬華文學的國際市場價值,但至少說明馬華文學受到一定程度的認可,並有開拓域外閱讀市場疆界的可能,是可喜之事。然而,如果所有優秀的馬華作家/作品都必須離境以求認可,抑或「境外馬華文學」——在國境以外書寫、發表、出版、被閱讀——變成馬華文學發展的主流趨勢,與國內的潛在受眾距離遙遠(一些在外國出版的馬華文學書籍不在國內發行,確是實情),對切實的在地建設則未嘗不是憾事。因此,這本選集執意選錄曾在本地平面媒體發表、或直接收入本地出版的個人文集的散文佳作,以呈現過去十三年馬華境內的散文景象。唯一不在此例的是楊邦尼的〈毒藥〉。該文二○一○年在台灣獲獎及發表,不意兩年後卻引發評者/讀者對散文文體本質的討論。這種因一篇散文而起的熱烈討論,近年在馬華文壇實為罕見,且馬華以散文體寫同志/愛滋病等敏感題材的甚是少有(小說則相對較多),值得關注,故予收錄。

本書編委張永修、黃俊麟、許通元,分別是兩大報文藝副刊《南洋文藝》與《文藝春秋》、及文學雜誌《蕉風》的主編,是為本選集提供「底本」的理想人選。他們按本書年限,從各自主編的刊物羅列/推薦的散文篇目,共計逾千篇。這是本書選稿的基礎範圍。之後,陳湘琳和我再從已出版的散文集、與其他我們可以接觸到的文藝版/刊物中進行補充搜索與閱讀,盡可能減少疏漏。

本選集以所選的單篇散文是否具備文學性為選稿的根本前提。由此可能延伸一個問題:經文學獎評審制度精選出來的得獎散文,是否因此佔據優勢,成為非選不可的作品(二○○○年以來的得獎散文應該足夠出版一本書)?我對得獎散文持較謹慎態度。過去十多年來,馬華幾個主要文學獎的評審體制漸趨成熟,得獎作品經歷重重審核檢驗而產生,確實難得。然而,得獎作品之「優秀」,是與參賽作品相較而言。一本選集的編者若因獎項的加冕而視得獎散文為「必然優秀」而不加思索的收錄,無疑將失之被動。況且,一本「當代散文選」所反映的,我認為應該是當代馬華散文的日常生態,而非其特殊(競賽)狀態。本書作者在近十多年來的散文獎項中有所斬獲的不少,但我們只選擇性的錄取少數幾人的得獎之作。這也是在參閱同一作者其他散文之後作出的權宜決定。該文未必是他們最好的散文,但卻是窺探他們近年著作的理想切入點之一。易言之,作為一本「當代」文選,我們所考量的也包括所選散文能否體現作家在本書年限之內總體作品之主要特點,抑或其特點之某個側面,又抑或凸顯了作家生活與創作的重要轉變。

再者,因為要顧及不同作家或慣於長篇、或善於短制的不同寫作習性,在個別作家所收篇數上,我們作較有彈性的處理:文長者僅選一篇,文短者則從相類或有連續性題材的作品中酌量多收幾篇(原因同上),而以總字數不超過四千字為限。經過多番討論,剔除因版權因素不得不割捨的作家後,我們最終選出五十六名作家,共八十一篇散文。在編輯過程中,我們盡量保存作品刊登時之原貌,除了錯別字的更正與標點符號的統一之外,不另作其他更動。間中出現的部分修訂乃由作者本身作出;而另一部分與個人單行本中版本有異的散文,我們則擇優而錄之。為具體凸顯當代馬華散文發展的時間感,入選散文將按其在本地媒體首發的日期先後排序。若同一作者有超過一篇散文入選,則按最早發表的一篇排序,余篇排於其後。

入選的散文中,憶往懷舊之作不少。而一些資深作家個人的往事回憶往往折射特定歷史時代的身姿,顯得彌足珍貴。其中,冰谷〈辜卡兵的禮物〉回憶日治時未見蝗蹤的幼年鄉野,戰後卻遇辜卡兵驟現於屋簷下的既驚心又荒謬的一幕。辜卡兵是殖民地政府為剿共而雇的兵種。馬共武裝力量引發英國投入極大的兵力抵制,同時亦導致戰後地方上的族群對抗。〈警報響起的夜晚〉所敘「大刀隊」襲擊事件雖然最終虛驚一場,然其中繪聲繪影的族群緊張關係,恐怕不虛。一九五七年,馬來亞在緊急狀態中宣佈獨立。對國家而言,那是歷史的新章,對個人而言,又意味著什麼?一九五七年,白垚抵達新邦之都吉隆坡,編《學報》《蕉風》,辦學友會,「播早春的種子」。〈猶記當年入海初〉等篇以幽雅的文字細說當年,勾畫的不僅是個人南來之初的歷史,甚至亦可視為其友聯同仁文化傳播小史的一個片段。然而白垚看來「又老又好」的那幾年歲月,對張景雲而言,則未必如是。一九五七年,張景雲有幸與開國首相握手——此前不久,他剛因學潮而被學校開除;而此後不久,他遭吊銷教書准證,前路茫茫。那個年代意識形態對峙之洶洶及其對個體生命的影響,從中可見。〈我的一九五七〉,說來平淡,卻儘是滄桑。左右兩派勢力,不僅潛入中學,更滲透彼時剛成立不久的南洋大學。劉放〈歷盡滄桑的雲南園〉追溯個人與南大的因緣,所寫園中景與物、人與事之流變,明快流麗,卻又暗藏雲南園數十年來學與術之間的綿綿糾葛。而李有成〈快樂酒吧〉追憶的是少年時家鄉所見的「性與暴力交織」的場景,那是越南戰火正熾的六○年代。六○年代的物資匱乏狀況,在夢羔子的〈日本鞋〉中可見一二。而方路〈三十九歲的童年〉與黃靈燕〈故人與舊物〉則有個人的童年回顧。

馬華地誌書寫在九○年代興起,二○○○以後更有長足的發展。東馬作家群散發出較之前任何時期都更令人矚目的強烈在地自覺性。沈慶旺〈部落的清晨〉與〈在我們那個年代的魚〉探入婆羅洲原住民部落;而楊藝雄〈槍是神器〉等篇則洋溢獵釣雨林的傳奇色彩。在西馬方面,杜忠全的成果甚是可觀,〈愛情巷〉、〈沓田仔〉與〈大街〉是他老檳城路志系列的其中三篇。檳城對岸,陳政欣則孜孜於大山腳之建構,〈有條路〉是通往其「文學的武吉」中的一條。南馬的文戈雖然無意於此,然〈水淹第八路〉卻以在地者的經驗,幽默而又生動的描述了峇株吧轄逢雨必淹的災情。辛金順篇幅甚長的〈吉蘭丹/人〉從史籍與當代政治事件追溯其鄉土,並通過對地方土語的認同表現他與其「吉蘭丹的兄弟們」的一體感。二○一一年政府允許捷運公司徵用蘇丹街土地,引起華社廣泛抗議的同時,也激發不少以這百年華人社區為題材的作品,黃琦旺的〈記憶你為塵土〉與〈默迪卡〉是其中極具私人記憶溫度的兩篇。

不算地誌書寫,卻將新村鄉土生活寫得細膩精彩的,是曾翎龍的〈丼〉。黃遠雄有蛇同居的幾篇散文,呈現另一番有趣的鄉居風貌。賀淑芳則將小鎮「無意識的生活」描繪得絲絲入扣。而本土飲食文化,近年在林金城的筆下芳香四溢,〈五叉路南興茶室〉品味的不只美食,還包括地方風情。與之相反,蘇燕婷〈虛擬梅縣〉則從家常菜餚,擬想原鄉滋味。

親情與傷逝是散文的老題材,然而如若經營得當,卻永遠是最易觸動人心的好題材。陳蝶〈一縷孤煙漠外燒〉同時與「活在失去當中」的母親與已然失去的父親對話,是作家的性情之文。同寫父親母親的,在本書中還有許裕全。許裕全近年個別敘述父母之疾的佳作甚多,本書所選〈從大麗花到蘭花〉,是二人疾病的一次「交集」,或更能顯現作者在人生大無奈面前幽默以對的姿態。黃錦樹〈流淚的樹〉以移自異地的橡膠寫他一生困守膠林的父親,筆調較之作者其他相類之作冷峻,但對父親「消失了也不太引起注意」卻不能說不有哀憫。龔萬輝〈時光之鑰〉寫至親與時光之逝,語調幽淡,而有感傷。

至親以外,本書另有幾篇以本地文化人為感懷對象的散文。傅承得的〈絕響〉與〈今夜煙花起滅〉都是悼亡之文。前者傷詩人游川,至交情誼,自是感人;後者哀男高音陳容,兼斥社會對藝術家的冷漠。梁放〈流水‧暮禽〉寫前輩作家姚拓,景仰之情透於紙背。而今姚拓先生亦已故去,本書選錄上述三文,兼作悼念三位先生。此外,楊際光、雨川、沈慶旺三位前輩,亦於數年前相繼離世。本書謹此存錄他們遺留在「當代」的身影,以為紀念。

文學趨近學術,是當代馬華散文一個可堪關注的現象。雖然學者型創作者並非近年方才誕生,然而將專業知識轉化為散文語言,倒是近年更為多見。王潤華〈萬嶺的橡膠園〉之後殖民視角,以小見大;陳湘琳〈乘興獨往〉之敘歐陽修,情致深沉;陳大為〈天下〉之論北島與當代詩歌,氣勢恢弘;孫彥莊〈想大觀園中能有多少淚珠兒〉之寫《紅樓夢》,虛實相映。另一些學者型作者,寫的則是對學術生涯的體驗。比如林幸謙〈知識分子的黑暗詩句〉,深入探視圈內人心靈的黑暗與苦悶;潘碧華〈向陽時光〉與郭蓮花〈篾席〉等篇,則敘述相對溫煦的留華時光。此外,一些書寫問學路上諸種思索的散文,亦饒有意味。梁靖芬〈壓在紙背的感情〉與施慧敏〈月見草〉即在此例。

女性主體之彰顯,是當代馬華散文極其可喜的現象。李憶莙〈年華有聲〉在滿溢的愛女之情中,對母女關係作出動人的思考。鍾怡雯〈小女生〉與她相隔數年後發表的〈我的貓也是〉,既寫寵物,也寫作者對生育的態度。黎紫書〈午後的搖籃曲〉等二文思索女人身份與困境,充分展示現代女性的自信與勇氣。張瑋栩〈自己的房間〉等篇則讓我們看到資本主義社會中女性在自我與物質之間的兩相得意。

與張瑋栩散文一樣散發著濃烈現代都市氣味的,還有馬盛輝的〈規劃一座城市的孤寂〉、抽屜的〈去背人生〉等三篇,與牛油小生的〈類似過敏症的布爾喬亞式輕吟〉。他們捕捉都市心靈的寂寞、無聊、疏離感、虛幻、神經質、快樂,或者某種轉瞬即逝的感覺,都別有韻味。前輩作家溫任平亦不遑多讓,扣住繁華都市武吉免登的眩惑與陰陽,展現了人、物與時間在逼仄壓迫的現代空間中的迅速流動與變化。

此外,本書還有一些難以歸類的散文。近年多以英語寫作的鄭秋霞,書寫多語社會中語言使用者的「語惑」。小黑〈借給老人一對耳朵〉,勾勒一個七○年代發跡的華商的側面。溫祥英〈十八層〉的「房事」浮現一層退休心境。張永修〈從泰北到台北尋曾焰〉與陳志鴻〈旅途中洗曬衣物之感〉等篇,行旅之中有人生感悟。林春美〈正題〉等篇看見歲月年紀,翁菀君則記取〈青春〉風華。周若鵬〈輔助輪〉有溫馨的成長故事,翁弦尉〈第二張臉〉則將隱痛訴諸文字。作為本選集書名的〈與島漂流〉,是夏紹華人生轉折的心路敘述,作者個人的抉擇與他對「一座島」的省思,緊密相聯。人,注定得隨時間之流漂泊、變動。可以選擇(但也並不一定)的,或許是離島漂流,抑或與島漂流。在這個馬華離散論述方興未艾的當代,本書以此為名,或亦可衍生幾許象徵。

馬華文學書籍的出版,向來都不容易。大型選集自然更加困難。本書得以出版,必須感謝各方善緣:感謝楊源基基金的贊助;感謝不願具名的基金主持人予我的委託與信任;感謝有人出版社願意出版;感謝陳湘琳在選稿過程中提供的寶貴意見;感謝張永修、黃俊麟與許通元推薦許多佳作;感謝張永修與曾翎龍在聯絡本書作者方面的大力協助;感謝菊凡與藍波幫忙取得已故作家家屬的授權;感謝本書作者們同意讓我們無酬收錄著作。

16/9/2013,一個紀念日

[ 點閱次數:74642 ]

2 則回應

作为一个马来西亚的九十后,
一直注意台湾和中国大陆的文学书籍,从小读的励志故事不外乎都是台湾作品。
甚少注意马华文学,说来惭愧。
今天遇到这本本土的文学精华,有种不想错过的冲动,但奈何荷包缩水,得存零用钱了!

稼运 [訪客] 2013-12-31 @ 15:52
十年馬華散文選,竟被編成了年度散文選。
有點可惜
PING [訪客] 2014-01-01 @ 23:53

寫下你的回應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您的留言將先進入審核列。
若您要成為會員,請先註冊。 若您已註冊,請登入

本網站不會顯示您的電郵地址。

您的URL將被顯示。
(斷行用<br />)
(Name, email & website)
This is a captcha-picture. It is used to prevent mass-access by robots.
請輸入上圖顯示的字串 (不區別大小寫)

有人部落

馬華文學後浪潮。眾聲喧嘩,一個張揚的居所。

眾聲喧嘩的馬華創作者社群。跨領域(文學、電影、音樂)跨地域(新馬、歐美、台灣、大陸)的創作平台。當心靈與肉身散居各處,他們仍回歸這網上幻土,用剎那閃現的靈感哲思、已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拼貼出多元多變的馬華風貌。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

搜尋

XML Feeds

誰在線上?

  • 訪客: 30
本網部落格系統由「有人出版社」基於  系統建製。本網頁面設計由「有人出版社」完成。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