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部落

眾聲喧嘩的所在
正體简体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17…26同學會--當我們同在一起(6字輩作品展)  ◎  有人出版社
週末沙龍特輯 2006-04-18 19:21:12
Bookmark and Share

潘碧華作品展

蜻蜓什麼也沒說

我只不過面向廚房裡三個窗口之中的一個,就看見了一隻全身淡黃的蜻蜓歇在窗的橫檻上,一動也不動也不知在思量甚麼。心裡突地莫名的震動起來,為這隻似有意似無意的蜻蜓的到來。夜間出現的蛾和蝴蝶是代表回家探望親人的亡魂,而黃昏出現的蜻蜓呢,又身負怎樣的使命?
那樣的,我惶然的猜測蜻蜓貿貿然的停留,蜻蜓怔怔,我也出神。我是記起了詩人所說的蓮池上的蜻蜓。啊,蜻蜓,你不是要告訴我甚麼吧?

我滿懷的興致一下子被這不速之客搗亂了。在等著肉湯滾的時候,我倚在另一個窗口迎風,我不愿意驚動了在沉思中的大眼蜻蜓。可是,我驚奇地發現外面還有一大群的蜻蜓在兜飛著,它的翅膀輕抖著,都是淡黃色的。我急急轉頭尋找停在窗檻上的蜻蜓,呀,還好還在,我放下心。一份焦急又升起,蜻蜓離群又為什麼?或者它是飛倦了,誤以為青色的窗檻也是草,或者它純粹是聞著飯香而來?

終於我把最後一樣菜弄好,撒去了器具,我繼續把窗外飛翔的蜻蜓群看下去。它們匆促的飛,忽高忽低,偶爾也俯下身輕輕和黃了的草尖咬耳朵,不知道傳了甚麼話。草地本來是綠油油的,因為噴了除草劑而死氣沉沉,其中仍有逃過劫難的幾根青草,在夕陽裡顯得份外孤零零。
蜻蜓,你莫怪我們把你的綠池塘噴射除草劑,我們無意叫你無立足之地,只是那些草長得太快,往往在沒有預期下,一下子便長及膝蓋高了。你仍然可以當草地是你向往的蓮池,飛吧!為何你一定要找耀眼的紅蓮,青草地上的小野花你就不屑一顧嗎?

夜色慢慢地躺了下來,蜻蜓群好像要說甚麼似的飛旋了幾圈,一隻一隻散去,最後消失了蹤影。窗檻上的蜻蜓不知在甚麼時候飛去,甚麼也沒留下,甚麼也沒說。

*-6-1986☆蕉風‧392期(21岁)


戲班到歌台

家鄉的居民,大大小小拼湊起來,也不到二千人,華族算是「少數民族」,村頭到村尾也只有十來家。自從羽翼長成,遠走高飛的年輕人漸多之后,剩下來的殘老弱小,加起來,比面臨關閉的華文小學人數好不到那里去。人少是少得可憐,生活依舊得繼續下去,神明依舊要拜的。人少香火稀,我們除了在家里供奉神佛外,實在沒有能力建立起一間象樣的神廟。每有神誕或大節日,大家都到十公里外的神廟祭拜。反正各地神廟佛寺容量极大,凡四海之內的信徒皆可容之。

從小到大,我和一般華人一樣,與滿天神佛扯上不清不楚的密切關系。連我念小學時,離家十公里外的校舍也和一間大伯公廟比毗為鄰。

大伯公廟的屁股正對准學校的食堂。我們只要越過籬笆,再轉到廟前,就可一睹大伯公的黑臉。不過校長時時在周會上再三提醒,不可以在上課時間走出學校範圍。校長這樣說,當然不是針對大伯公廟而言,老實說,誰也沒有興趣千方百計躲開巡察員,越界去看大伯公的面貌,在草場玩也有趣得多了。只有在神廟酬神的時侯,才能吸引我們的注意。

神廟前面有一個現成加蓋了的戲棚子,有時侯,學校的緊急集會在臨放學前召開,師生們便集合在戲棚子下聽校長訓話,把中午的太陽擱在棚頂上。酬神時一定要請戲班子,酬謝戲開演的前一兩天,戲台上開始布置色彩古雅繽紛的背景。每每看到小販的攤子在神廟附近建搭起來時,我們都興奮得不得了,尤其是象我那樣自郊野鄉外的小孩子,每每放學回家之后便沒有機會出來市鎮溜逛的,此番可以隨父母在夜間時去湊熱鬧,是件大事。

我念小學的時侯,還沒有校車服務。每日往來家鄉和市鎮的,是運輸膠汁、膠片、膠屎干和割膠工人的羅里車。我們去上學,便是乘搭膠園老板的羅里車。酬神戲上演時,這部羅里車又成為我們最歡迎的交通工具,司機例外的加班工作,運送我們來回。

每次去看戲班,都得先經過白天上課的校舍,那時校園黑暗靜寂,陰森森的,與燈光明亮的神廟形成對比。我們也不曾停下腳步去觀察校園,而是快步地走向戲台。

戲台前早已擠滿該地的觀眾,老老少少都有。台上拉弦敲鑼,戲正上演;台下也不甘寂寞,談話聲、嗑瓜子聲、小孩子哭聲,一起斗響,熱鬧非凡,觀眾席后有座高台,不會有人頭擋住視線,但是遠,看得不清,沒有多少戲迷會爬上去看戲的。只有象我們看不懂戲,又不願放棄熱鬧的小孩子,才會興高采烈地在高台上跳上跳下。

我們口含零食,伏在欄杆上遙望戲戲台,女演員尖銳響亮的唱聲,透過播音,震得耳鼓發痛,可是我一句也聽不進去,更不懂台上的彩色人在搞些什麼。我只對鮮豐艷漂亮的戲服有興趣,女演員紅白分明的臉孔很是好看,眉毛長長的,眼睛細細的,我很喜歡。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除了背后插滿旗子的女將外,便是扮演兵卒小兵。我多麼羨慕他們身穿背后胸前有「兵」、「卒」、「勇」字的衣服,有時大聲呼喝,有時提刀繞場走。這些小兵,在我眼中來說,比黑臉將軍有趣得多了。

類似我那樣的小孩,興趣自然不會集中在戲台上。我沒坐穩多久,就四處去找東西吃。平時上學的零用錢剛好夠填飽肚子,袋子裡永遠沒有可以買零食的零錢。只有在酬神戲的時候,父親才會多給幾個銀角花。那時候,騎著腳車賣冰淇淋的小販很多。他們的冰桶旁的按扭一按,字板上的長針迅速轉動,針停在什麼數字上,那個小孩便得多少枝冰淇淋。我對這類遊戲樂而不疲,但從來沒有去追究,為何針永遠停在「1」的數字上,只有幸運時,偶爾也可以用五分錢換兩枝三枝的冰淇淋。

神廟附近全是林林種種的食物攤子,我流連最多的是在酸腌水果的攤前,那些大串豐腴的零佷真叫人流干了口水也止不了饞。真想每一樣吃上一口,偏偏袋子里的銀角數目辦不到。常常,我去哄騙弟妹和我合作,每個人買一串交換著吃,也算滿足了吃不飽的肚皮。最叫我們興奮的是父母也去看戲班,他們會帶我們去吃平時沒有機會吃的麵食,而且還有宵夜帶回家。

等我上了中學,到更遠更大的市鎮上學時,就很少去看戲班。在我的記憶中,戲台上劇情始終沒給我留下多大的應象,而且始終不曾著迷,甚至是一穹不通。也許我們這一輩的環境、教育、接觸已經和戲班的年代脫節,它只能在老一輩的觀眾心中引起迥響,電台電視台則比較容易打進我們的心中,成為我們生活中最密切的伴侶。

負責酬神的委員會也出后繼無觀眾的危機,雖然是一代不如一代,酬神的隆重卻不能一年不如一年。沒有觀眾究竟掩蓋不了的事實,任何事情都在窮途末路時變通。漸漸地,五天的酬神戲班縮減成三天,另外兩天以時裝歌台代替。歌台的出現,總算拉回了不少年輕觀眾。八十年代初期,歌台席卷了全馬不大不小市鎮。我們從看戲班轉看歌台。

演唱的通常是「xx歌劇團」之類,團員大部份不見經傳,大概多是客串的吧,偶爾也有一兩位出過唱片的歌手當台柱。這些酬神的歌劇團,觀眾是學識水平較低的,演唱水准也高,我看了几次便看不下去。偶爾去瞧熱鬧也也為了去碰碰和老朋友相見的運氣。台下觀眾相當擁擠,不見了年老一代,卻涌現了許多十多歲的少年。一首歌唱完,觀眾習慣地懶惰鼓掌,全場只有零零落落的掌聲響起。歌手一邊鞠躬,一邊流利的說:「謝謝各位鼓勵的掌聲。」而你也能說他們不受歡迎,他們的基本觀眾還是有的。我的母親可以不去看戲班,但是去看歌台她倒是相
當的喜歡,她聽得懂「舞女」,也喜歡「酒干倘賣無」。我的小表弟小表妹們,哼起龍飄飄的歌,比背書還了不起。他們就是歌台忠實的觀眾。

我不看歌台的幾年后,回到我念中學的市鎮,舊巴剎前面的觀音亭今仍然保留聘請戲班。那天中午,我從戲台前過,正好台上演著戲。這里的戲班,中午一向觀眾不員多,演員照樣出場不過是盡責而已。戲台下只有幾位老觀眾,倒象是他們包了整個戲班。長凳上疏疏落落,有一只貓蹲在椅上打瞌睡,也沒有人趕走它。我站著看,看了良久,心中滲雜著很多的味道,總是是不願意道破是什麼滋味。

戲班到底是沒落的了,說它是幾千年的文化也罷,說它是優良傳統也罷,我們必須承認它的价值已經沒有多少個人懂得得欣賞。就算是著承受傳統中華文化教育旗幟的人,也未必領悟得出古裝戲的美妙,也許演著戲的人也無須再有什麼高超的演技,即使有,也用不著了。而我本身,雖然不願意,也得勇敢的承認,我至今仍然不懂欣賞古裝戲。

我站了許久,無視路人對我的側目,我,猶不死心,希望我能出趣味來。近幾年,多多少少也讀了一些古典小說,文學史說得再明白不過,古裝戲的劇情,很多改編自歷代文學作品,很多都是讀過的。學京戲的朋友也告訴我,古裝戲里的走走唱唱大有文章,舉手投足都有意思,繞場一圈也許是千山萬水。我小學的時侯不懂,中學時也沒有人告訴我,大學了所懂的連一點皮毛也說不上。究竟是我們忽略了,還是古裝戲脫離了時代的軌道?

我的同學是學京戲的,時常在大學里參加演出。看過的人都說:「你們的手勢姿態很好看,但是我不知道你知道你們在演什麼,表達的又是什麼?」她痛心疾首,花了幾天幾夜的工夫,构思出一個古裝舞蹈,融合了京戲的精華和現代舞步,演出后大受好評。令她苦惱的是,她的京戲老師大發雷霆,說她自行創造而破壞了京戲的本質。

我不知道古裝戲和我們年輕一輩聯系,在那里中斷了。也許時間是無情的,一段時侯過去,總有很多被淘汰的東西留在后頭,再也無翻身之地。肯定的是戲班會隨著它最后的觀眾在本地民間消失,不再成為鄉下通俗的娛樂。只有在一些文娛晚會上,由最精粹的年輕一代演出揉合古裝與現代的表演,供給知識份子觀賞、評論。每當酬神,鄉下孩子繼續互相召喚:「走,去看歌台!」

1988年6月5日《马来亚通报•文风》(23岁)

8字輩作品展-孫松清,盧潔欣,李宣春,郭史光治,林明發,李建傑,方肯,
       羅成毅
7字輩作品展-曾翎龍,楊嘉仁,龔萬輝,周若鵬,周若濤,林健文,翁婉君,
       張依蘋
6字輩作品展-黃建華林金城潘碧華劉育龍呂育陶方路

頁數 : 1 · 2 · 3 · 4 · 5 · 6 · 7

[ 點閱次數:94568 ]

1 則回應

怎麼前輩們都不貼上懷舊照呢?好想看哦。
阿碗 [訪客] 2006-04-22 @ 12:34

寫下你的回應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您的留言將先進入審核列。
若您要成為會員,請先註冊。 若您已註冊,請登入

本網站不會顯示您的電郵地址。

您的URL將被顯示。
(斷行用<br />)
(Name, email & website)
This is a captcha-picture. It is used to prevent mass-access by robots.
請輸入上圖顯示的字串 (不區別大小寫)

有人部落

馬華文學後浪潮。眾聲喧嘩,一個張揚的居所。

眾聲喧嘩的馬華創作者社群。跨領域(文學、電影、音樂)跨地域(新馬、歐美、台灣、大陸)的創作平台。當心靈與肉身散居各處,他們仍回歸這網上幻土,用剎那閃現的靈感哲思、已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拼貼出多元多變的馬華風貌。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

搜尋

XML Feeds

誰在線上?

  • 訪客: 86
本網部落格系統由「有人出版社」基於  系統建製。本網頁面設計由「有人出版社」完成。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