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栏边

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熟睡的小伙子

黄土地与歌的情愫  ◎  Stefano
民歌版块 2006-07-31 10:47:18
Bookmark and Share

中国民歌,很多人对于它的理解,包括十年前尚未踏足中国这片土地的我,都认为是其曲调应该是优美、细腻,听起来嗓音应该是偏窄、亮;唱起来吐字清晰、柔美,这才是所谓“典型”的中国民歌唱法。这和我长时间接触并学习的西洋美声唱法的宽、厚、大,完全是不同的一种类型。庆幸的是,有机会在音乐学院接触“民间音乐概论”这一堂课的关系,加上这几年对于民歌老唱片、老录音的收集与整理,使我彻底打破了原有的看法,重新认识民歌真正的魅力所在,也使我开始走上了热爱中国民歌的不归路。

民歌,顾名思义,它来自于民间,来自广袤的山川、田野,来自千百年来赖以为生的土地。曾几何时,它被一代代的农民,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至今;也不知道多少次,农民们对土地的感情,不由自主地通过民歌的方式,淋漓尽致地抒发而感动。土地上一切悲欢离合,都能在他们的歌声中完整的呈现出来。这种声音的特质,在于对土地深切的感情,对生活的忠实内容,对大自然的激情互动。脱离了土地,除了苍白的形式美,它不具有任何生命力。

马子青与合唱队演唱的《三十里铺》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
四妹子交了一个三哥哥,他是我的知心人。

三哥哥今年一十九,四妹子今年一十六。
人人说咱二人天配就,你把妹妹闪在半路口。

叫一声凤英你不要哭,三哥哥走了回来(里)。
有什么话儿你对我说,心里不要害急。

洗(哩)个手来和白面,三哥哥吃(哩)上前线,
任务移在定边县,三年二年不得见面。

三哥哥走起身坡坡里下,四妹子硷畔上灰不塌塌,
有心拉上(个)两句话,又怕人笑话

《三十里铺》可以说是经王方亮改编成合唱版后才使此曲从绥德传遍开来,有着相当的历史意义。虽然很多歌唱家都有录音,音效和唱法都极其细腻完美,但始终没法取代此版录音在我内心的位置。

大姑娘合唱队

对于“原中央歌舞团民间合唱团”(实际上原称应为“中央歌舞团陕北民歌队,但当时很多人更喜欢称她们为“大姑娘合唱队”)这个名字,现在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是它曾在中国解放初期,第一次把陕北民歌用无伴奏合唱的形式带进中南海的民间合唱团;从而在短短的六年时间唱遍中国各地,得到热烈的的反响,当时很多人不只一次被她们的歌声深深的感动得热泪盈眶。

但是关于此合唱团的来由,始终是个谜。之前也曾查阅关于他们的资料,才发现关于合唱团的历史背景资料少得除了原中央歌舞团民间合唱队,孙继南等主编的《中国乐通史简编》一小段文字介绍:“1953年1月13日中央歌舞团陕北民歌队组成。该队成员全部选自陕北地区的民间女歌手。演唱代表曲目为:《红军哥哥回来了》、《三十里铺》、《兰花花》、《走西口》等。1958年以后该队划归延安歌舞团,1962年解散。”
大姑娘合唱队02

◆马子青演唱三段不完整版《绣荷包》

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儿高,
那春风摆动杨(呀)杨柳梢。

年年走口外,月月不回来,
家丢下小妹,挂(呀)挂心怀。

三月桃花开,亲人捎书来,
捎书书带信,要一个荷包袋。

这版《绣荷包》是经过作曲家王方亮在50年代中期改编成的无伴奏女生合唱版本。其中首段是用米脂一带流行的曲调,作了局部的改动。但却是我目前听到最好的一版《绣荷包》。只可惜手头上的录音只有前三段,其余的可能只能去中国音乐研究所找了。

这版《绣荷包》的因缘,还是我第一次在音乐学院上民间音乐概论的时候。当主课老师按下播放器的那一刻,顿感到身心无比的莫明,深感一种民族情节的召唤,最直接最原始的心灵感召。可以说是因为那一堂课开始,对中国民歌的审美观,或可以说是对人歌唱的声音,作了一次彻底的洗礼。声音,原来可以这么朴实无华。
大姑娘合唱队03

记得1991年11月马子青在雨果唱片录制了民乐伴奏版《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声音虽然还是非常质朴,但与40多年前原中央歌舞团民间合唱队的录音相比,后者显得更广袤大气些。领唱者乍听之下还以为是马子青,其实却是名不见经传的“李秀芬”。

这两种质朴的声音,虽然同是来自老黄土地的声音,若细细品尝,风格却回然不同:马子青的声音显得更浓郁醇厚一些,但哀而不伤;李秀芬则清冽高亢,直入心坎。但都是让人感动的真挚声音。

◆李秀芬与合唱队演唱的《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鸡娃子(的个)叫来狗娃子咬,
我那当红军的哥哥(哟)回来(哟嗬)了。
山羊羊(的个)绵羊羊花儿(就)羊,
我的哥哥随了共产党。
羊肚子(的个)手巾(哟)三道道蓝
我的红军哥哥跟的是刘志丹。

你当你(的个)红军(哟)我(呀)劳(里拉)动,
咱二人(的那)一心一意闹革(噢嗬那)命。
一杆杆(的个)红旗(哟)半空中飘,
当红军的哥哥(哟)出发(噢嗬那)了,

我送我的哥哥坡坡里下,
红军哥哥你骑上大红(哟嗬)马,
手拉上(那的个)红马送过了河,
红军哥哥你走到(那)都记住我。
(噢。。。。。。)

如果把昆曲唱腔比作精致汝窑茶盏中的绿茶,陕北民歌则是豪放的粗瓷大碗茶。绿茶清香淡雅,碧绿空灵,寻求的是细饮慢酌一种韵致;而热腾腾的大碗茶,透着黄土地的干涩味,要的是一饮而尽的豪迈情怀,虽然入口微感苦涩,但回味却是解渴的甘甜。它的一切都来自基本生活的真实诉求。

马子青老师这版《走西口》,唱腔委婉低回,把陕北绥德姑娘的真挚情感表露无疑,很直接,很坚定,加上无伴奏女生合唱的烘托,那种缠绵悱恻的意境与感受,对于不曾“走西口”的男人们是很难能够切身体会的。

◆马子青与合唱队演唱的《走西口》

哥哥要走西口,妹妹(呀)犯了(个)愁,
提起哥哥(哟)走西口,(呀)泪长流。
提起哥哥(哟)走西口,(呀)泪长流。

哥哥(哟)走西口,妹妹(呀)送你(这)走,
手托上(的那就)手儿(哟唉),送出(来就)大门口。

送出(来就)大门口,妹妹(呀)不丢(这)手,
有两句(的那就)知心话,(哎)哥哥你记心头。
有两句(的那就)知心话,(哎)哥哥你记心头。

哥哥你走西口,不能你交朋友
你交下(的那就)朋友(哟),(唉)哥哥把妹妹忘。

有钱你是朋友,无钱你两眼愁。
不如留(的那就)哥哥(哟哎)回家把妹妹守。

《走西口》表达的是与“汉子”离别的缠绵之情,而这首《冻冰歌》就是大姑娘们思念“汉子”的自我排遣方式。

◆大姑娘合唱队的《冻冰歌》

正月里冻冰(哟)春消,
二月里鱼儿水(哟)上漂,水(哟)上漂来,想起我的哥。
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儿),等一等我。

三月里桃花满(哟)山红,
四月里杨柳造(哟)灯笼,造(哟)灯笼来,想起我的哥。
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儿),等一等我。

五月里葡萄搭(哟)成架,
六月里糜子满(哟)山黄来,想起我的哥。
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儿),等一等我。

七月里的葡萄比(呀)鲜桃,
八月里西瓜弯月儿芽,弯月儿芽来,想起我的哥。
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儿),等一等我。

九月里荞面满(哟)成龙,
十月里柿子满(哟)街红来,想起我的哥,
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想起我的哥哥(儿),等一等我。

从第一次被她们的歌声所感动,再经过多年的资料寻找,由王方亮指挥的大姑娘合唱队在50年代所录制的录音,目前只能找到以上的4首半的无伴奏。据王方亮和张树楠他们的叙述,应该不止这些曲子,应该还有更多的录音流传下来,但是由于中国唱片社对于原生态民歌的重视不够,很多都基本尘封在音源库当中无人问津,有些甚至遗失,甚是遗憾。之前曾与和马子青老先生接触过的文子兄(《土地与歌》民歌论坛网站的斑竹)请教过,询问“大姑娘合唱队”到底有多少录音存世?他说马老先生之前是有一盘唱盘,但是被某电视台借走了就一去不返,要也要不会来了。

其实不止是大姑娘合唱队,包括中国各地的原生态民歌,长期为音像市场所冷落,大量的“伪民歌”混入其中(我指的“伪民歌”,就是那些恶俗之极的电声版伴奏的民歌和当代媚俗的民歌唱腔)被“老外”当成中国的地道民歌来看待,有一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感觉。

难道纯粹的民歌真的没有商业价值?必须得加上不协调的当代元素才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我认为未必。据我自己的经验,我曾经把一些“原生态”民歌的录音让不曾喜欢中国民歌的朋友们听,他们的反应却是让我预想不到的,他们竟然爱上了这种民歌演唱形式,确切的说,是他们被本源的民歌演唱形式深深的给征服了。

严格来说,大姑娘合唱队无伴奏的形式,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民歌,她们是经过王方亮等人进行艺术再加工后,在保留原有民歌唱腔特色的基础上,把无伴奏合唱的形式融入其中,不但无损原生态民歌演唱要求的“味道”,更加强了其宽广苍凉的背景画面。这是非常难得的。

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丰厚不是其他国家能够比拟的。单就中国本土民歌而言,实在太丰富了。暂且不要说在民歌的基础上改编创新,如果能够如实的把我们祖先的智慧财产好好的传承下来,已经算是功德无量了。因为它们让我们重新体味人类与土地的内在联系,重新回归我们对大自然远去已久的意识家园。

◎在此感谢《土地与歌》斑竹文子兄慷慨的提供历史照片的使用权。

[ 點閱次數:13322 ]

意象

芍药栏边

Vaghissima sembianza d'antica donna amata, chi, dunque, v'ha ritratta contanta simiglianza ch'io guardo, e parlo, e credo d'avervi a me davanti come ai bei dì d'amor? .........by Donaudy

音樂人,游離於西洋歌劇與中國傳統民間音樂。有難以割捨的老錄音情節。音樂與文化産品策劃人。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

搜尋

7月 2006
 << < Current>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XML Feeds

誰在線上?

  • 訪客: 50
本網部落格系統由「有人出版社」基於  系統建製。本網頁面設計由「有人出版社」完成。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