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栏边

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熟睡的小伙子

陕北民歌合唱队成立的缘起及其历程  ◎  Stefano
民歌版块 2006-08-05 16:57:36
Bookmark and Share

◎原中央歌舞团团长、指挥家兼作曲家王方亮写于2004年5月。北京。
王方亮

1951年夏秋之交,由国家组织的中国青年文工团参加在德国柏林举行的世青联欢节之后又赴东欧等八个国家访问演出,宣传新中国,同时也向这些国家的先进文化、思想、建设以及组织形式学习,时间达一年零一个月。1952年秋回国后,在文化部的倡议下,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于当年12月初,在中国青年文工团的基础上又从全国调集了音乐舞蹈方面的专家组建了国家的第一个歌舞团——中央歌舞团,同时,歌舞团需要建立一支民歌合唱队。经文化部及团领导商定,由陕北建立为好,原因有三:一是陕北民歌有独特的风格;二是陕北民歌在全国有广泛的影响,并且陕北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之一,产生了许多歌颂党和革命的民歌;三是许多老同志曾在陕北学习、研究陕北文艺有基础。为了继承、发展陕北民歌并用多声部合唱形式来发展民歌合唱艺术,陕北民歌合唱队,就这样于1952年底诞生了。

我和张树楠同志受命负责组建这支民歌合唱队,于是,我们便赴陕北地区招生。在陕北地区各级政府、文化馆、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走乡串户去招收那些嗓音条件好并喜爱陕北民歌的青年。最后,在几千名报名者当中选拔了34名青年(其中30名女队员,4名男队员),这可以说是百里挑一吧!第一批被招收的队员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来到了北京,12月初参加了1952年第一个国家歌舞团——中央歌舞团的成立大会,组成了5个业务队之一的民歌合唱队。

学好民歌是打好民歌合唱的基础。招收来的合唱队员,人虽是陕北人,但对陕北民歌所知甚少,因此学习陕北民歌并牢牢地掌握演唱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应是首要任务。记得中国青年文工团在国外演出时,访问过许多国家的民间合唱团体,他们的队员大多来自民间歌手,每人都掌握了几百首民歌。访问保加利亚国家民歌合唱团时,他们介绍每个队员必须掌握几百首民歌方能人选。根据这一经验,1953年春,团领导决定把队伍拉回到陕北进行培训。我们带上了基本乐理课教员、文化教员、行政管理人员等,到达陕北绥德清水沟,租了10孔窑洞,开始了基本训练。我们请了民歌艺人蒋喜祥、王喜祥、高振林等老师来队教唱民歌。当时规定每礼拜汇报一次学习成果,然后老师讲评。在学习民歌、加强合唱的基本训练期间,其他基本乐理课、文化课均照常进行。在绥德经过半年多的培训,返回北京。回京后,仍与民歌艺人不断保持联系,还经常请他们来京授课。(1956年我们曾再次把队伍拉回到陕北榆林,学习榆林小曲,历时两个月。)

队伍自陕北绥德返回北京后不久,团里举行了一次全团性的、开放性的(请北京音乐界的人士)业务汇报会,民歌合唱队共汇报了三首曲目:1.《三十里铺》合唱曲(陕北民歌,王方亮编曲);2.《对面沟里流河水》合唱曲(陕北民歌,王方亮编曲);3.《对花》(陕北民歌)。当这三首曲目演唱过后,当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陕北民歌所独具的那种艺术魅力及未曾听过的合唱音响,让大家感到非常惊喜。许多在延安生活工作过的老同志都为之感到无比的欣慰和鼓舞。

1954年冬季,民歌合唱队参加了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中国古典、民间音乐巡回演出团”赴全国十大城市巡回演出。在为期两个月的演出活动中,演出团还特别邀请了四位古典音乐名家,他们是古琴大师查阜西、管平湖,二胡演奏家蒋风之,琵琶演奏家李庭松,邀请了由民乐家秦鹏章先生指挥的中央歌舞团民族乐队。中国音协主办这次演出活动旨在向全国推荐对民族民间音乐挖掘、整理、创新的经验,并且广泛征求各地的意见。演出团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广大观众及同行的热烈欢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如在能容纳数万观众的上海文化广场演出时,当听了陕北民歌合唱队的演唱后,广大观众中响起了阵阵雷鸣般的掌声,谢幕达五六次之多。陕北民歌所独具的高亢、浑厚、悠扬、清新而质朴的风格深深地打动了观众。每次在音乐会之后要相继召开由当地的专家、学者、广大观众参加的座谈会征求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如果在全国都能成立这样的团体,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将会出现更为绚丽多彩的局面!

民歌合唱队经过这次十大城市的巡演,在全国扩大了影响,更增进了广大观众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了解和热爱。在巡演之后不久,全国有江苏、浙江、辽宁等省先后相继成立了民歌合唱队(组)。中国音协主办的这次巡演活动对各地民族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民歌合唱队的影响在不断扩大,演唱水平在不断提高,曲目在不断增多。1956年全国举办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民歌合唱队理所当然地参加了这次盛会,并在中南海怀仁堂为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举行了专场演出。当演唱完《三十里铺》、《红军哥哥回来了》之后,合唱队员都清楚地看到了毛主席、周总理在台下带头鼓掌,大家受到了莫大的鼓舞,那难忘的情景时时浮现在每个合唱队员的脑海中。在这次演出中,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还专门拍了纪录片,在全国播放。这里,不能不使我们深深地怀念敬爱的周总理,他对民歌合唱队的建设与成长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爱护。记得有一次周总理亲临审查为外国元首演出的节目,当民歌合唱队唱完时,周总理在观众席中兴致勃勃地喊道:“再唱个《兰花花》好不好?”我们当即演唱了这首全国家喻户晓的陕北民歌《兰花花》。更令人感动的是,陕北民歌合唱队演出服装的款式(中央歌舞团国家一级美术设计师设计)还都是周总理亲自审定的呢!这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学习继承并发展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视,这也更增强了我们全体民歌队员一定要学习好演唱好民歌的决心和信心。

为了不断地吸收陕北民歌的营养,我们还将陕北民歌艺人专门请到北京来教授陕北民歌。从1953年到1958年六年的时间里,所有合唱队员所掌握的陕北民歌总有400余首,我们从众多数量里筛选出一些改编成合唱曲目,不断丰富更新演唱曲目。与此同时,我们还请了团外的作曲家为合唱队编写合唱曲。

这六年中演唱过的合唱曲目计有:

《三十里铺》(王方亮编曲)
《茉莉花》(谷建芬编曲)
《对面沟里流河水》(王方亮编曲)
《兰花花》(王方亮编曲)
《红军哥哥回来了》(王方亮编曲)
《绣荷包》(王方亮编曲)
《走西口》(张树楠编曲)
《赶骡子调》(王方亮编曲)
《冻冰歌》(李群编曲)
《五更鸟》(马可编曲)
《妇女打硪歌》(李尼编曲)
《土地还家》(山西民歌袁家骏编曲)
《对花》(齐唱)
《夫妻逗趣》(齐唱)
《女孩担水》(齐唱)

20世纪50年代上海唱片厂,还特别灌制了《三十里铺》、《对花》、《对面沟里流河水》、《冻冰歌》,唱片流行全国,中央广播电台同时还录制了其他曲目向全国播放。

除此之外,合唱队在赴全国各地演出过程中还不断地向当地民歌学习,丰富演唱曲目;还尝试着学习外国民歌,来扩大演唱范围,如学了前苏联民歌合唱曲《田野静悄悄》、《妈妈要我出 嫁》、《山楂树》等,在为外宾的演出中受到了极大欢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为此周总理还表扬了合唱队并与合唱队员合影留念。

自1953年到1958年这六年是合唱队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演唱质量、不断创造辉煌的六年,在全国观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隔多年了,许多老同志老同行还不时地问及合唱队的情况,深切地怀念着留给他们陕北民歌那高亢纯朴而优美动听歌声的合唱队员们。

1958年冬,某些有关领导认为合唱队的演唱曲目有局限性,为了更好地发展,合唱队应回到陕北去。不久,合唱队被精简下放到了陕西省延安歌舞剧团,作为其中的一个队。由于工作上的需要合唱队被“综合”利用了(参加团内的跳舞、演戏等等),如何发挥民歌合唱艺术方面的专业技能,逐渐淡忘了。由于诸多情况的变化,1962年延安歌舞剧团以经济困难为由首先把合唱队给精简掉了,合唱队员被分配到当地各相关单位工作去了。就这样,这支党和国家精心培育的深受广大群众热爱的陕北民歌合唱队消失了!

今天,仍有许多老同志、老同行、老观众常常问道:

“陕北民歌合唱队如今在哪里?”
“怎么听不见了!” •

当他们一听说“解散了!”都认为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什么时候再能把陕北民歌合唱队恢复起来?”
我无言以对,只能抱憾终生。

◎在此感谢《土地与歌》网站文子与少年兄的资料提供。

[ 點閱次數:34281 ]

中央歌舞团民间合唱队介绍  ◎  Stefano
民歌版块 2006-08-05 16:52:12
Bookmark and Share

◎原文刊载于《人民音乐》1955年第8期
◎作者为陕北民歌合唱队的组织者张树楠和王方亮
周总理
◎1952年中央歌舞团的陕北民歌合唱队与周总理的合影,30个女演员全是绥德人,合唱的第一首歌是《三十里铺》

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中央歌舞团成立后不久,就决定建立一个民歌合唱团,这个合唱团在演唱上既要忠实于民间歌曲的朴实风格和它的人民性,同时又要把民间艺术的优美特点加以发扬,使它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采。

当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到哪里去寻找我们的歌手哩?我们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陕北——这个早就以它丰富的民歌著称,早就以‘信天游’、‘蓝花花’闻名全国的地区,这个革命的老根据地,那里有着鲜明的革命民歌传统,要寻找民间歌手,那简直是一个最理想的地方。我们两人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在五二年年底和五三年年初前后两次到陕北绥德、米脂一带,在当地政府协助下,从三千多个人当中进行仔细的挑选工作,一共选出了二十三个,这二十三个人就是我们民歌合唱团的最初的基础。

然而,事情进行得总不会是那么顺利的,摆在我们面前还有许多困难要我们去克服。尽管我们的歌手们都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民间歌曲并有着演唱民歌的经验,也有着较好的音质及听音感觉,可是他们还缺乏一些最基本的音乐知撤,而且文化水平一般说也不高。因此,从开始我们就注意到应该着重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他们——些初步的音乐知识。另一方面,尽管这些队员都是来自民间,他们和当地人民的生活以及民朋艺术曾有过血肉般的联系,但如果来到城市后不注意保持并加深这种联系,就会逐渐丧失这些珍贵的条件,而且严格地说,他们的基础也还有必要继续丰富和加以巩固。所以在两个多月的基本学习之后(五三年六月)我们决定再回到陕北,在绥德县城城郊五里的清水沟村的窑洞里住下来学习,除了继续学习文化文化外,更主要的却是为着掌握更多的民间歌曲。我们请了当地的民间艺人蒋禧祥来担任教学,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每个人差不多都学会了六十多首新歌。五四年二月我们回到北京,在北京举行汇报演出,这个年青而新鲜的艺术力量立刻就引起人们的注意。以后,在六月我们重新又到陕北,进行了一次人员的选拔和补充,我们的队伍就发展到目前这样三十多个人的规模。

由于合唱队队员们的特殊情况,打基础的学习始终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文化学习和政治学习我们还可参照一般经验进行,但专业训练对我们却是一个新的问题:像这样一些从民间来的成员,要使他们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而又不因此而捐害他们原来的风格和基础,这方面我们一点经验都没有,完全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去摸索。我们选定了视唱,练耳,欣赏民歌、声乐及合唱这留门课程,视唱首先用简谱,使他们能最快的掌握初步的识谱能力,教材参照波兰玛佐夫舍歌舞团的经验,根据队员特点专门为他们编写的,这个教材的特点就是尽量使它具有民歌的风格。在学习视唱的后一阶段中还加了带有歌词的民歌及一般歌曲,以扩大队员们音乐感受的范围。关于练耳是否采用十二平均律音阶的问题也曾有过争论,最后仍决定采用平均律来进行学习,理由是民间调式特殊风格的掌握和保持与训练准确的听音能力二者是不矛盾的,如果合唱队员具有了敏锐地辨别音高的能力,那么他也就就可以更好地掌握民间音阶调式的特点。欣赏学习是了帮助队员更深入、更多方面地理解音乐,我们采取了课堂欣赏及到剧场看演出两种方式来进行,内容有各种民间音乐及民间戏曲,而以民间歌唱为主(同时也适当选了一些苏联的民间歌曲)。民歌学习在业务课中占着主要地位,每天都有两小时。我们总是是先把民歌(老艺人所唱的曲调)的谱子记出来,使队员们的学习更加方便。学习时仍然采取由老艺人一句一句口授的方式,这样队员们就可以更集中精力领会歌曲的情绪和风格,使学习更深入而踏实。

除在课堂上学习外,户外的练习也很重要,在陕北当天气不过冷时,每天早晨,在朝日初升的特候,我们便跑到高山上,河旁边,尽情地歌唱,声音可传数里之外,在风格的掌握及声音的锻炼上都收到了很大的效果,为后来的合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声乐学习尤其是一个比较复杂地问题,为慎重起见,在第一年中,我们没有进行个别的声音训练。从第二年开始,当队员们的基础更牢固一些之后,我们才对大部分的队员进行了单独的声音训练。单独的声音训练,是根据每个人的条件,以陕北歌曲来作基本练习的,通过练唱歌曲来适当地纠正一些一些不大正确的发生方法,使声音更自然、柔和、持久,并更好地掌握陕北民歌中真声与假声的运用;在不影响陕北民歌的风格、语言、曲调的规律下,对呼吸的运用及共鸣的方法也进行了讲解。

这样作证明是有一定效果的。当然这还不是唯一的解决简题的办法,如何制定适合这些同志的练声教材及训练方法,还有待于我们更多的研究。对于合唱训练,我们严格防止队员们单纯地模仿西洋合唱的演唱方法。我们要求队员们踏踏实实在原来民间演唱的基础上来达到合唱时的吐字清楚、音调清朗、表情丰富、声韵谐合。由于队员们刚来时音色、音量、音域都不一致,过去又没有合唱的习惯,我们决定第一年练齐唱,逐步培养队员对合唱的兴趣,养成他们集体唱歌的习惯。第一年要求作到音色与音量的调和统一,要求重视呼吸,像说话一样自然地唱出来。我们选择一些音域不过高也不过低的联系,使他们首先把中间的音区巩固起来,使这段声音唱得自然、柔和、整齐,声晋坚实。只有首先把中声区唱好了,才有可能把高音和低音唱好。从一年的效果证明要做到这些并不是很难的。

第二年到开始联系合唱的阶段,虽然已经推行了一年的视唱、练耳的学习,但唱合唱还是有困难。所以只能要求演唱一些此较简单的二部合唱。这一年所练唱的合唱作品,都是结合了演出节目来选的,在排练时,我们强调了通过合唱的形式,不仅要保持原来的民歌风格,而且还要加以丰富;要求队员充分地理解歌曲内容,情绪饱满,情感真实,要求过去从老艺人那里怎样学的,现在就怎样唱,并在声音上再加以修饰,作到自然、整齐,特别要表现出陕北民歌的高亢、嘹亮以及真假声运用的特点。如在《蓝花花》一曲中:“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的彩”当唱到第二个“线”字时,要求队员们的声音明亮,逐渐加强,非常自由奔放地拖长,然后再转到高音2上(这个音是用假声长处,假声再陕北民歌演唱上地特点是透明、结实而有生命力)。女低音声部也要在演唱时有旋律感。如歌地唱出,不谨是起到和声的作用,而且要在演唱时有旋律感。

在合唱中还特别强调地要求每个合唱队员要吐字清楚,民歌的歌词和曲调都是结合得非常紧的,我们的演唱应使听众了解所唱的内容。在排练中我们采取了无伴奏的方式来进行,使民歌的特点唱得更加清晰、深刻,这对于听觉的锻炼也有很多帮助。两年中一共排辣了《三十里铺》,《对花》,《赶骡子调》、《信天游》、《蓝花花》, 《抢手帕》、《女孩担水》、《碾糕面》、《买上雨瓶生发油》等节目。日。五四年五月,民间合唱队正式与北京的听众见了面,这样朴实、美丽、高亢地陕北民歌,由这些陕北的农村姑娘演唱出来,是那样地动听、亲切、自然,立刻就博得听众的赞赏,不断地要求再来一个,久久不得下台。

五四年十一月,我们参加了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民间古典音乐巡回演出团”到十个大城市演出,表演了104场,受到全团各地观众的热爱。我们的演唱为什么会受到这么热烈的欢迎呢?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个民间合唱队出现,大家觉得它新鲜、可爱,这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原因还不在于此。有一个听众听了我们的节目后说:“……表现得这么自然、亲切,人虽然不多,但有火热的真实的感情……”。

民歌合唱队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成绩,是与队员们过去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的。为什么她们在台上演唱《三十里铺》、《蓝花花》表现得那样逼真呢?领唱《三十里铺》的演员说:当演唱这些歌曲时,我一站到台上,就好像回到了陕北看到了陕北的山、水、道路,也回想起自己过去那一段遭受封建压迫的痛苦生活,不由得把自己变成凤英及蓝花花,唱到痛苦的地方眼泪也就流下来了。”有的队员从小就被家人包办作童养媳受尽了折磨,有些同志从小就喜欢唱歌,逢年过节秧歌对里总是缺少不了她们。在旧社会裹,她们也曾幻想过能有这样一个时候让她们尽情地欢唱一辈子,今天她们实现了这个愿望,该会感到多么的幸福,所以当她们在台上演唱时,就会很自然地歌唱她们自己痛苦的过去与幸福的今天。

我们的队员都是都是有才能的农民青年,在学习上也是能刻苦的,他们在演出受到鼓励后就更熬情地学习。

在今天,人民中间的天才是不会被埋没的,他们只会像初开的花朵一样,一天比一天开得更加美丽。尽管这样,但是这个队的基础还是薄弱的,要把这些队员培养成优秀的民间合唱队的歌手,还有着很多的困难要去克服。希望大家对这个队除在过去一段的作法以及今后如何发展(包括队员的吸收、演唱作品的地区性、创作问题、声音的提高……)多给予指导。也希望不久的将来,能有更多的民间合唱队不断出现。

◎在此感谢《土地与歌》网站文子与少年兄的资料提供。

[ 點閱次數:14677 ]

意象

芍药栏边

Vaghissima sembianza d'antica donna amata, chi, dunque, v'ha ritratta contanta simiglianza ch'io guardo, e parlo, e credo d'avervi a me davanti come ai bei dì d'amor? .........by Donaudy

音樂人,游離於西洋歌劇與中國傳統民間音樂。有難以割捨的老錄音情節。音樂與文化産品策劃人。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

搜尋

8月 2006
 << < Current>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XML Feeds

誰在線上?

  • 訪客: 12
本網部落格系統由「有人出版社」基於  系統建製。本網頁面設計由「有人出版社」完成。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