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國度

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冷峻;又恍如冰川一般消溶,浮晃
 
首頁鏡像購買出版品 

  
  
  
  
  
  
  
  
  
  
  
  
  
  
  
  
  
  
  

頁數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14 >>

真實生活,情誼的需索與功利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9-03-19 10:46:17
Bookmark and Share

《氣泡Bubble 》美國電影2005

真實生活的場景,鄉間的無聊時光,稀落對白三兩句,情誼終於露出功利的猙獰面目與心機,一切皆因唯物的需要、攝取與消耗。

Steven Soderbergh的作品我看過性,謊言,錄像帶(1989)卡夫卡(1991)正面全裸(2002)飛向太空2002 (2002)愛神(2004)氣泡(2005)。

除了間中拍的一些商業片,Steven Soderbergh的敘事焦點,幾乎都是在圍繞著現代人際關係之間真正溝通交流的隔閡,或曰情感障礙,滿腹心事無從傾訴的鬱結,即使是對身邊最親近的人,也是極度缺乏心靈深處的交流。冷漠,表面交往,性隨處可得;而心靈的安慰呢,卻是徒得惘然。因此內心逐漸枯槁,因此需要諮詢心理醫生。

而這部《氣泡》,也是延伸這項主題,只是這回的特點是其敘事手法。全片幾乎通用仿紀錄片手法,尤其是人物的對白,稀落,疙瘩,貼近真實,拉雜,絲毫不添鹽加醋。而影像乾澀,沉緩,令人窒息,壓抑,有一種粗顆粒的質感。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45467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劇情
故事發生在美國一個極普通的小城,瑪爾塔是個除了胖,沒有任何特點的女孩,她照顧父親,在一個塑膠娃娃工具工廠上班,規律的生活中唯一的異性朋友就是男孩凱洛。年輕漂亮的羅絲是工廠里新來的女工,凱洛被她吸引,和瑪爾塔漸行漸遠。一天,羅絲被發現死在家中,警察經過調查發現兇手是最後離開羅絲家的瑪爾塔。

一句話評論
Another Steven Soderbergh Experience

生平
索德伯格1963年1月14日出生於喬治亞州,在路易斯安那州長大。他父親是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讀高中時,他加盟大學電影班,開始用一些二手設備製作16毫米短片,高中畢業後,他來到好萊塢,成為一個自由編輯。索德伯格在好萊塢的時間是短暫的,很快他重返家鄉,繼續他的短片製作和劇本創作,他的一部關於搖滾樂的記錄片,為他贏得了一個機會去執導一部標準長度的音樂片,而這部影片一舉榮獲了1986年度格萊美獎的提名。

初次成功後,26歲的索德伯格拍攝了《性,謊言,錄像帶》,該片獲得了巨大了成功,在1989年戛納電影節上,他成為電影節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獲獎者,這部探索社會性心理的影片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關注,也使此片的導演成為世界影壇的金童子之一。

1993年到1995年他又陸續拍攝了兩部影片,但結果都很糟。 1998年,索德伯格拍攝了《戰略高手》(Out of Sight),這是他繼1989年成功後,又一部受到極好評價的影片,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績。這部影片是根據埃爾莫爾·倫納德的小說改編而成的,它忠實地保留了小說的原創精神,生動地展現了喬治-克魯尼和珍妮弗-洛佩茲之間的情感變化。接下來,他拍攝了《菩提樹下》(The Limey),影片講述一個曾經是騙子的人(特倫斯·斯坦普飾)為不明不白死去的女兒復仇的故事。 2000年他因導演《永不妥協》再次受到廣泛喝采,該片由朱莉婭·羅伯茨主演,主題是揭露一樁環境醜聞,影片受到了觀眾和評論界近乎狂熱的追捧。近年來的作品包括大腕雲集的“羅漢”(《十一羅漢》、《十二羅漢》、《十三羅漢》)系列。 2008年,索德伯格攜演技高手本尼西奧·德爾·托羅奉獻了氣勢磅礴的《切·格瓦拉》,分兩部《阿根廷》和《游擊隊》上映,好評不斷。

除了做導演外,索德伯格也常為其他導演擔當製片人和編劇的角色。他為格雷格·莫托拉的影片《日行者》(The Daytrippers)(1996年)和加里·羅斯的影片《Pleasantville》擔任過製片人;為戴維·戈爾和斯科特·麥吉的影片《縫合》(Suture)(1994年)做過執行製片,1998年,他還與人合作編寫了驚險影片《看誰在尖叫》等片的劇本。

發布者:Mtime

[ 點閱次數:10758 ]

誰真明了我的喵喵喵?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9-03-15 11:22:09
Bookmark and Share

我看《貓女俠》(catwoman,2004)的幾篇影評/影話,切皮不到肉,負面評語一面倒,倒想講講幾句本身所看到的。

影片我是看了,還蠻投入,有幾分喜歡。這點很重要。大抵角色人格和我的個性某程度上相疊合了。自喻為貓,乃人格上的類比。貓,相較狗,或其他動物,它極具個性、夠自我,對他者有時愛理不理神出鬼沒,偶爾又極親暱嬌柔,陰晴不定的傢伙,慵懶冷靜疏離地有時,騷動狂野情緒化又有時--月亮女神黛安娜的化身。就因為太自我,它孤獨,它蔑視世俗體制虛偽規條,我行我素,亦正亦邪,行事不循公法,待人不奉假禮,此真烈性情勢必迫得抓破世人假面而被“正義”聲討。

時下世人流行用美容護膚品包裝一張臉,充場面,塗塗抹抹,掩飾掩藏,誰理會真我之貴?這是個崇尚表面的年代,廣告詞工具書口才術人際關係心理學充斥市場。劇情最後揭穿美容品是假的,長久使用將導致臉孔繃硬淡漠(麻木不仁?),我們用來包裝臉麵包裝人際關係的模式其實虛假不耐。

貓女郎戮破此假象,不過依貓之孤傲脾性,自不屑隨便把正義虛榮掛在身上。獨來時睥睨紅塵俗世,自亦獨攬皎潔月光而去,縱躍於棟棟高樓險廈。

當然這部電影包含商業電影一般遭詬病之處:節奏一味快、角色刻板公式化、心理層次的刻劃不夠、感情戲平面單薄。

但我最覺得遺憾的有兩項:其一為床戲意識保守。試想一想,貓的狂野與激情烈性,自我防衛強的傢伙,又豈止甘於被征服的角色,床上對手戲該有看頭才對,卻輕抹閃過,淪為床後男主角摸摸肩背爪痕一個畫面就帶過。反正意思你明的啦,不需我畫公仔畫出牆,大家尷尬,還要捱電檢啦。

其二,由哈麗貝莉這性感尤物主演的貓女郎徒自只會扭扭腰擺擺臀,可她無法更形而上體現貓族的魔魅獨特氣質,而且姿態還不夠曼柔妖冶,目光還不夠凌厲炯懾。當然,這是我對角色演繹的“神氣”之要求。

不過對鏡頭的運轉我覺得滿意,並不僅僅停留在敘事層次,還蠻有心思的大量鏡頭,行雲流水般細緻描寫出場景的空間感:大都市鋼骨森林、街道幽巷、烏雲夜空、魔幻碩巨圓月、辦公室、工廠、排水道、殘舊公寓等。

另外,我蠻欣賞其中兩幕迷魅般的畫面銜接方式:男女主角打籃球對手戲,以及貓女郎對男警官的挑逗戲。以不同拍攝角度切換的零碎畫面,經節奏感極強的動態性剪接手法銜接,再配以Rock and Roll搖滾樂,呈現的是一種氛圍,這滿足我對科幻/驚悚/災難/動作片的視覺動感之敏感度(除了針對主題內容劇本深度之外),也是一種觀影之癖。

還不賴。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29730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劇情
懦弱害羞的美術設計師佩翠(哈莉貝瑞飾)在美容化妝品公司替蘿倫(沙朗斯通飾)打工。佩翠發現公司的商業秘密而被謀殺,她獲得貓神的協助,不但重生更化身成為身手敏捷、擁有超感官的貓女郎,不斷追尋兇手的下落,同時亦與警察湯姆展開一段『人貓戀』。

幕後花絮
“貓女”這一角色從開始在漫畫中誕生,在以往的銀幕上,1992年的那部《蝙蝠俠歸來》中米歇爾·菲佛的貓女給人們的印象最為深刻。自此,一個身著緊身皮衣,頭戴面具的性感貓女的形象成了一個時代的象徵。

然而這部斥巨資打造的新版《貓女》卻遭到了劣評,《紐約時報》直接點名批評女主角菲柏絲的扮演者哈里-貝瑞,稱“她的表演出力不討好,倒似乎是盡全力勸說美國電影藝術學院,改主意收回曾經頒給她的小金人。”另外有的媒體批評“此片特技、服裝、描述未來的場景均陳腐而老套。”“華納兄弟這次投資一億美元讓一個女郎戴上面具示人的冒險失敗了。”據稱影片失敗的原因除了哈里·貝瑞身穿的SM緊身衣外,還包括大反派莎朗·斯通的惡劣表演。

發布者: Mtime

[ 點閱次數:10692 ]

《Fight Club》——現代消費主義引發的精神萎縮和價值失落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9-03-11 21:01:13
Bookmark and Share


《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1999美國電影

“我們是被歷史遺忘的一代,沒有目的,沒有大戰爭,沒有經濟大恐慌,我們的戰爭只是心靈之戰,我們的恐慌只是我們的生活,我們從小看電視,編制巨大夢想,但是不會實現,那是我們漸漸面對的現實,所以我們非常憤怒…不!工作不能代表你,銀行存款不能代表你,衣服也不能代表你!而你只是平凡眾生的其中一個!”

此段警句來自劇中的一幕旁白。這一句,簡直就像直達心坎的當頭棒喝,道出了我們對這個時代的深切感觸。

《七宗罪》和《戰栗空間》的導演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的這部《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算是商業片,犯罪片之流,然而骨子裡卻是相當嚴肅的,它之所以觸動我的心弦,主要是因為它所探討的,是現代資本社會昌盛氾濫的消費主義所造成的精神萎縮與價值失落。

尤其喜歡其中兩幕情節:其一是,Edward Norton在飽受欺凌剝削後,怒向惡上司還以顏色。另一幕是不久他辭掉工作,和Brad Pitt組織搏擊俱樂部,內心終於獲得釋放。除下鬧鐘的發條,卸下角色的束縛,不必向誰交待,不必看誰的臉色做人,不必理會流言是非,不必鎮日小心翼翼阿諛迎合那些奸惡之徒;終於可以做回自己,終於可以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終於一天的時間完全是屬於自己的,終於自己不再為五斗米而折腰做牛(善良地任勞任怨還要被人笑你蠢鈍)做馬(被人騎在身上任意驅使)還是做狗(喪失自尊出賣人格對上哈巴乞求對下吆喝欺淩)做猴(賣弄幽默取悅他人以博龍顔大悅),噢,這種感覺真好!

注:大衛芬奇的作品我看過異形3 (1992)七宗罪(1995)搏擊俱樂部(1999)戰栗空間(2002)本傑明·巴頓奇事(2008)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4814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劇情

這部具強烈芬奇色彩、以死亡為主題的黑色喜劇一反好萊塢商業片模式,映像狂放,手法天馬行空,情景怪誕核突,可謂一部視覺傑作。

傑克(愛德華諾頓飾演)原是白領嬉皮,擔任某汽車公司的車禍調查員,過著中產獨身生活。但他患有失眠症並且危機意識嚴重,他憎恨自己的生活及一切,於是不斷參加各式絕症頑疾人的互助會,在別人的痛苦中謀取寬慰。

一次在某個互助會上,傑克遇到女煙槍瑪拉(海倫娜寶漢卡特飾演),二人之間產生了微妙感覺。在一次街頭大戰中,傑克與賣肥皂的商人泰勒(布萊德皮特飾演)成了好友,二人一同創建了“搏擊俱樂部”:一個供雙方不戴護具互毆的俱樂部,旨在發洩情緒。某夜,泰勒在傑克的公寓中把瑪拉給“上”了,傑克非常妒忌。同時俱樂部也成了全國性的地下組織,成員視泰勒為教父,以剃光頭為標誌。傑克對於這種現況及泰勒的瘋狂模樣越來越無法忍受,他決定疏遠泰勒。但是,此時的“搏擊俱樂部”成員卻發起全國性的暴動,他們炸毀了不少建築物——這一切都是傑克始料未及的,事情正漸漸向著瘋狂混亂發展……

發布者: Mtime

[ 點閱次數:11953 ]

極之黑色的《血迷宮》,極之個人化的影像風格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9-03-09 15:38:51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找到美國當代獨立電影導演科恩兄弟的處女作《血迷宮》(1984),他的第一部風格化黑色犯罪電影,是在看了好幾部他的作品之後。嗯,極之個人化的影像風格,強烈得令我印象深刻,許多畫面我到現在還歷歷在目,可見其造型語言之功力,在早期時其實更明顯,更純粹。一些觀眾覺得《血迷宮》不夠黑色幽默,但我想,一部黑色電影不一定就一定要黑色幽默,就好比一部喜劇不一定就一定要是低俗搞笑片。影片裡的幽默成分,並不能作為評論一部電影好壞的論據。

後期階段,他似乎逐漸把心力更多放在多線式情節結構上。無論如何,我最喜歡還是《缺席的人》,他最嚴肅的作品。

注:科恩兄弟的作品我看了血迷宮(1984)巴頓·芬克(1991)金錢帝國(1994)冰血暴(1996)大人物勒布斯基(1998)逃獄三王(2000)缺席的人(2001)老無所依(2007)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170079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劇情:

科恩兄弟的處女作,雖然預算很低,但顯現出驚人的技術運用。充滿了黑色幽默的筆觸和峰迴路轉的情節設置,形成了典型的科恩風格。

一個雨夜,愛比和情人雷伊來到汽車旅館幽會。跟踪他們的偵探威斯拍下了他們親熱的照片,向愛比的丈夫、雷伊的老闆馬迪匯報。第二天一早,馬迪潛入雷伊家,企圖綁走愛比,反被弄斷了手指。馬迪找到偵探威斯,出錢要威斯殺了兩人。

當晚,威斯潛入雷伊的家,翻出了愛比用的手槍。威斯來到馬迪處,給馬迪看了兩個人被殺的照片,就在馬迪付錢的時候,威斯用愛比的槍殺了馬迪。雷伊來到酒吧找錢,見到馬迪屍體和愛比的槍,以為是愛比干的。就把血跡擦乾、屍體運走。誰知馬迪沒死,趁雷伊停車時中途爬出車廂,但最後還是被雷伊活埋。

雷伊回到家,愛比顯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後來,雷伊才告訴他馬迪死了,自己準備逃走。晚上,雷伊又回到酒吧,見到狼藉的現場,並發現了威斯假造的照片。愛比回到雷伊家,剛說了幾句話,雷伊就被窗外的威斯槍殺。威斯準備殺害愛比的時候,反被愛比用刀把手釘在窗戶上。愛比趁機找到槍,殺了威斯,但直到此時她還在認為她殺的是馬迪……

發布者: Mtime

[ 點閱次數:10636 ]

寓言式“神秘的警世恐怖”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9-03-01 10:28:53
Bookmark and Share

《滅頂之災 / 破天慌 The Happening》2008 美國恐怖災難電影

奈沙馬蘭的前作《水中女妖》就可看出端倪,他的恐怖故事和一般刺激恐怖電影不同,他的是寓言式“神秘的警世恐怖”。這種寓言式的概念是新鮮的。恐怕不是一般觀衆都懂得欣賞其中意思的。電影散場時,我聽到有觀眾似乎在譏諷:“這部電影是不是恐嚇我們下次不要靠近植物?”,啊,天。 縱觀那些影評,幾乎都是在惡批故事的邏輯,挑邏輯的漏洞,說什麽不夠血腥不夠恐怖(例如這一句“公園裡看書的女孩子用簪子自殺的時候,只是那麼一下子就完事了,渲染的不夠,既沒有渲染出血腥,也沒有表達出恐怖”),然後他們下結論了:“沒意思,很悶”(好電影對他們來説,就是不悶的電影,如此簡單),啊,天。爲何我看到有意思?難道寓言已經和一般平民不再親近?啊,好像我經常都會欣賞注重内在心理,描寫心靈的“悶”片其中的意思(從以前電影播映會后的討論,我就察覺了這一點)。順帶一提,從網絡上的平均評分的低分數來看,一般觀衆似乎不太能夠欣賞意涵内斂的法國片和日本片,爲什麽呢?我想,這就好比大部分人無法欣賞詩和哲學,同理吧。

我想,更尤其是,一般人對神秘主義敍事風格無法產生共鳴,主要因素是:他們不是神秘主義者。換言之,他們不是這類風格所期待的觀衆群。神秘主義的敍事特質向來傾向不確定性,多歧義,非理性主義,唯心觀,符號内延化,寓意即深邃又縹緲虛無,是比較屬於形而上的,内觀性的——那些並不是表面的東西。

(其實奈沙馬蘭的神秘主義還不是走得很遠,我看過一部泰國神秘主義實驗電影《熱帶疾病》,比《The Happening》更令人費解,影片到中間部分突然一個變調,后半部的寓言化情節大部分觀衆都覺得八丈金剛摸不着頭腦。)

許多觀衆覺得《The Happening》最費解的情節,恐怕是老婦人的出場之“必要”(例如這一句“最終還剩男女主角還小女孩,跑到一個只有一個老婦人的房子化緣,老婦人很奇怪,不知道是編劇搞的還是導演安排的,反正很奇怪”),甚至覺得不符合邏輯(因爲在此不可用“邏輯頭腦”,而應該用“寓言頭腦”。這好比是用唯物觀去理解唯心觀,用理性實證主義去理解非理性主義,同樣會落得荒謬結論的道理)。其實老婦人的寓意並沒有什麽多難懂的,不過,恕我不在此點出。

從《靈異第六感》到《The Happening》,看得出來,奈沙馬蘭的恐怖電影路線,似乎愈來愈傾向寓言化。因此,商業電影製片對純粹感官刺激元素的要求,以及反思考性,反深省性,以求配合那些“思不及義”的觀眾,恐怕將會是他日後如何在商業與人文之間保持平衡的最大壓力。畢竟寓言對他們要求簡單直接的腦筋來說,太形而上了。

當初看《神秘村2004》時,我也是有點覺得導演只是在故弄玄虛。我本身愛看驚悚片,但那種風格還是不甚熟悉。後來再看《水中女妖2006》,我才突然有所頓悟:原來奈沙馬蘭走的是寓言式驚悚風格路線!所以在看《The Happening》時,比起其他觀眾,我心裡早有準備了。

不過,他的電影懸疑有餘,驚悚不足。這毋寧也是他的不足之處。

然而,大部分人不喜歡的原因是什麼呢?影友說他覺得影片不像是驚悚片,導演只是純粹在故弄玄虛。

我倒覺得,驚悚不足,心理懸疑氣氛卻張力飽滿。還有,末世氛圍。而且值得思考的是,為何得要那麼偏重感官驚悚不可?

難道一部驚悚片除了驚悚,就沒有其他?這樣會不會太狹隘了?

另外,《The Happening》的詭異感很強烈,影片到處滲透著一種說不出的怪異氛圍。

我最喜歡的一幕是前面部分,公園里人們集體自殺事件,接著大廈下的走道,一具具肉體從天而降,前仆後繼地,彷彿末日來臨的氣氛瀰漫著每一個角落。然後,塞滿車輛的街道上,人們從車裡陸續像行屍走肉的腐屍一般走出來。人們的臉上扭曲著某種難以言喻的,猙獰古怪的表情,似乎表達著某種靈魂異化的寓意。一切是那麼地詭異,那麼地異常。

這種表演風格類似日本鬼片如《貞子》《迴路》等,是日本鬼片慣常使用的橋段,也是一種能逐漸滲透到心底深處去的恐怖手段(當然,這種心理滲透程度是因人而異的,正所謂“佛渡有緣人”。)。

恐怖橋段有好幾種,而好萊塢恐怖風格和日本恐怖風格是兩種大相徑庭的風格。

好萊塢恐怖風格最擅長使用的是配樂和剪接技術方面的驚嚇,屬於節奏快速的,速食的,喧嘩的,一味感官轟炸的,外在技術性的。

相比之下,日本恐怖風格則是另一種相反的路線,是比較東方式的,柔婉的,含蓄的,陰幽的,節奏緩慢的,經常會靜穆森冷得令人窒息的,毋寧更加內在“心理式”的。

引自: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12434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劇情

一切都發生得很突然,沒有預警,沒有徵兆,散佈速度之快更是讓人沒辦法提防,幾乎在轉瞬間,就遍布了美國主要城市的各個角落,到處瀰漫著古怪且可怕的死亡氣息,這是一種驚人的破壞力,完全沒有任何理由和跡象可循……到底是什麼導致這一切發生得如此迅猛?完全摧毀了人類在行為上的自控能力?人類不再具備逃避危險和傷害的本能,也不再能夠意識到刀會刺死自己、火會燒死自己、水會淹死自己。沒有前因,更沒有後果,就這麼發生了,有人說這是一場恐怖分子的襲擊,有人說是失敗的生物實驗導致的,也有人說這可能是一件比魔鬼還可怕的武器,或者是一種失去了控制的病毒?可是人類甚至猜不透它的傳播途徑--水?還是空氣?

所以說,目前的狀況對於在費城的一所高中做老師的艾略特·摩爾來說,他最需要做的不是挖掘為什麼會發生這一切的根源,而是要趁著自己還有殘留的理智,從這個神秘卻致命的環境中逃出來,即使他和妻子阿爾瑪正處在婚姻危機中,但在災難面前,一切爭執都應該暫且不提。艾略特與阿爾瑪以最快的速度上路,先是坐火車,然後自己開車,與他們一起的還有艾略特在學校的朋友--數學老師朱利安和他8歲的女兒傑絲,一路驅車趕往賓夕法尼亞州的農場,他們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到了那裡,希望可以避開這種恐怖且呈持續增長氣勢的襲擊。

然而,他們也很快就意識到,無論你逃到哪裡,無論你是誰,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安全,因為那個可怕的隱形殺手是不會放過任何人的……直到艾略特窺視到了隱藏在表相下的事實真相後,漸漸了解了到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足以威脅到人類未來的力量,他決定放手一搏,幫助他那瀕臨破碎的家庭,得以倖存下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另一篇影評:

[滅頂之災]電影愛好者的悲哀。
leoyulei發佈於:2008-07-06 01:09

首先表示哀悼,可惜了好導演好演員好題材,這麼多好湊在一起怎麼就成了不好了?不管M.奈特·沙馬蘭導演過多麼好的電影《第六感》,也不論馬克·沃爾伯格演過多麼好看的《人猿星球》《生死狙擊》,這都阻擋不了他們產出了一部爛片,當然爛是對於他們來講的,如果《天災》對於新手導演和演員來說的話,或許可以接受,但對於像他們這樣的高手來說的就太那個了。

該抓住的基本都沒有抓住,即便是想抓也是抓的不好,渲染的很不夠。

1.影片開始即進入主題,這個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的,但是仍然感覺比較突兀,不那麼流暢,公園裡看書的女孩子用簪子自殺的時候,只是那麼一下子就完事了,渲染的不夠,既沒有渲染出血腥,也沒有表達出恐怖。

2.工地上跳樓的幾位,有點可惜了,雖然也值得一看,但跳樓的水平還是差點,在跳樓到墜地的中間過程,如果有近鏡頭跟踪我想會比較好點。下面的工人看到有人墜樓顯出的表情也不夠真實,不夠震撼,就那個小胖胖,應該是個小工頭,還算撐得住了。

3.男主角的女朋友的事情比較突然和不自然,怎麼冒出來的,也沒有交代清楚,雖然後面有提到過一點,但仍顯不足,而且女主角表演的實在有夠差勁,差勁程度略勝於男主角,一雙眼睛雖然夠大,但是不夠有神,而且臉上沒有啥表情,有點表情還沒有表達出該表達的內涵。

4.當他們乘坐火車趕往別處時,火車突然停下,男主角問管事的人為什麼停車及和誰失去聯繫時,得到的回答居然是任何人,可是後面他們自己都能夠用手機和n多人聯繫上,我問,哪來的和任何人失去聯繫,他們真夠鬱悶。

5.然後他們乘坐汽車繼續趕往別處時,遇到一個士兵,這個士兵很愛說話,男主角覺得不大對頭,對女主角說這個士兵可能有問題,觀眾的期待應該是這個士兵應該果然有問題才對,可是這個懸念白設置了,結果是士兵一點問題也沒有,只是最後遇到一股風才中了邪,然後開槍殺人/自殺? ?鏡頭里沒有給。但我想可能是和之前在公路上那一段一樣,持槍的自殺了,後面的人撿槍自殺,可是這裡鏡頭並沒有表現是如何自殺的,或許導演認為沒有必要,因為之前已經有過說明,這裡用反手法更能襯托出其他的恐慌,可是結果是弄的我很鬱悶。

6.根據報導和揣測,男主角認為可能是因為一隊人多的緣故導致植物或者風之類的散發出毒素之類的玩意,於是想出要分出更小的組的點子,果然他們分開了,然後故事就只表一枝,不見了其他兩對,雖然最終這兩對又回合在應該是模型屋附近,即而中毒自殺,被車壓死那位倒還新鮮,不過其他的各位導演就不費那麼多鏡頭和時間了。

7.突然不知道怎麼就發現了一個掛在某處欄杆上的一個收音機,收音機在美國是可以隨便掛的麼,即便是的,從中間聽來的信息又有何用?沒有聽到的信息又做何用途?這個片段很神奇,莫名其妙。

8.然後他們看到了一個車,男主角到車裡聽了幾條新聞,而且男主角是提著行李跑到車那的,我很奇怪,他讓另外幾位在遠處待著別動,然後又發現那個方向有個房子,我們怎麼都沒有看見,也不給個鏡頭?才叫幾位一塊過去。

9.給小女孩子要吃的時候,更別提了,女主角要求要給小女孩子弄點吃的,男主角說了一個冷笑話,我看來是如此,不知如何之後女主角還說了句謝謝。去就去吧,結果兩個小男孩被不願出來的不知道是誰的傢伙開槍打死,男主角都跟屋子裡的人說的很清楚了,外面的空氣沒問題,我不知道屋子的人是不是白痴,還是美國人根本就沒有同情之心,反正是開槍了,還打死了兩個,我不知道為什麼,打死一個不已經是警告了嗎,為什麼還要打死第二個,而且是孩子,或者為什麼不開空槍警告呢?即便如此,最後物子的傢伙還說,再不走我就不客氣了,感情您客氣過似的。還有,在這種情況下,小女孩怎麼還有盪鞦韆的可能?即使會有,為什麼鏡頭一直切換到那個掛鞦韆的老樹上?還以為這個老樹要有故事發生呢。男女主角還針對這個樹展開了幾句小討論,說什麼楓樹,有說什麼不是之類的,奇妙。

10.最終還剩男女主角還小女孩,跑到一個只有一個老婦人的房子化緣,老婦人很奇怪,不知道是編劇搞的還是導演安排的,反正很奇怪,一下子,災難片成恐怖片了,也就是通常的水災,隕石災,地震災,火山災,病毒災之類的災難片變成了電鋸驚魂,死神來了,隔山有眼之類的恐怖片了,我靠!我再靠! !

11.最後在尚安全的景況下,男主角不知道發什麼瘋,非要走出好不容易用抹布之類封嚴的屋子,和毒風對著幹,結果還贏了,而且那邊女主角也不甘示弱,領著小女孩一起走出了屋子,兩個人相互握手之類的,風很大,但沒用,只是襯託了一下浪漫的情節,導演或者編劇想讓他倆死或者浪漫我都能忍,但忍不了美國人連下一代也不考慮,領著小女孩就出來了,敢情不是您生的娃!或許是導演或者編劇知道他們死不了,毒風戰勝不了他們,威脅不了他們,所以才讓女主角帶著小女孩出來,我靠,你們傻啊?唉,無語。

要說的該說的太多了,反正跟我看預告片的時候差遠了,最終甚至都快忍受不了了,全片其實基本上也就是預告裡的那幾個鏡頭夠點意思,其他的不管導演來的是什麼希區柯克的風格或者誰的橋段,一個字,非常非常的不好。不過,就說這麼多吧,11點,也還行了,呵呵。不同之處,希望大家指點。

另,片頭有一段音樂個人感覺還算不錯。

回复(76) |引用(0)|收藏(0)|推薦給朋友|推薦到群組|2587次閱讀|
標籤:滅頂之災
下一篇:比較喜歡的一個演員,難得。 >> <<�上一篇:對電影《阿甘正傳》的一句話影評

2008-07-06 15:17不喜歡這部電影,很多橋段都是生搬硬湊。

--------------------

回复
匿名

2008-07-06 15:38說的是啊,原本是因為馬克我才看的,又看了預告覺得還不錯,結果卻。 。 。 。

--------------------
喜歡哲學。
leoyulei

2008-07-07 02:55為什麼逃逸的時候3個人的車子到死了人,5個人的隊伍倒不死了,說不過去啊!

--------------------

回复
匿名

2008-07-07 10:40最終並沒有說事情的起因是什麼,因為一切都不明了,都是推測,最後連一個人的時候,那個老太太,也死了,而且我覺得人少就不會死的推測純粹是瞎推,好像是賦予植物或自然界意識了。總體事情的原起好像是和植物有關,但到底是怎麼回事,都是不清楚,我想片子可能是表達一種人類的危機感吧,災難不知道何時何地會發生,但總是會發生。

--------------------
喜歡哲學。
leoyulei

2008-07-08 02:06史上最偷工減料的災難片!大範圍災難的起源就是一陣風刮過,樹葉沙沙響……我靠,預算不多也不能這麼糊弄人吧!其他的樓主文章已經寫的很到位了,完全贊同!真是看得讓人鬱悶無比,幸好不是在電影院看的。

--------------------

回复
企鵝

2008-07-08 21:19或許製作班底真的想表達更新更深的想法,但是很可惜,在觀眾看來是沒有那麼到位的,更可惜的是不太可能原來班底重新拍攝了,已成歷史,已成遺憾。

--------------------
喜歡哲學。
leoyulei

2008-07-09 00:43根據你說的情節確實是很多漏洞,我也感覺到了,不過不能掩蓋這是個好片子的事實。

--------------------

回复
匿名

2008-07-09 11:19有漏洞不一定不是好片子,比如《勇敢的心》,好像前十分鐘就被很多歷史學家發現有很多漏洞和不妥,但它仍然是基本所有人都承認的經典之作,但是《滅頂之災》不同,我之所以列舉它的漏洞正是為了說明它並非能稱的上是好片,更細的我就不說了,有時間你可以看看《迷霧》,我認為也非好片,儘管也有很多稱其好,而且是根據恐怖大師史蒂芬·金的小說改編的。最主要的問題是,它們的漏洞對影片的危害在於其漏洞的不應該,也就是有點過了。

--------------------
喜歡哲學。
leoyulei

2008-07-09 03:40都被預告片給騙了。與LZ感同身受,英雄所見略同。

--------------------
公車5分鐘一班,地鐵9分鐘一趟,而有些東西一生只有一次。是你下錯了站?還是我上錯了車?
回复
MovieMania

2008-07-09 11:23 MovieMania說的是,而且從你頭像我感覺到我們的鑑賞標準應該有些相同的地方,《功夫熊貓》不愧是好片子,儘管是好萊塢拍的中國風格的影片,但抓住了精髓,雖然看影片時我感覺到沒有達到和預告片一樣完美的程度,但仍然是頂住了,算是和預告片的感覺差別不大,好片,喜歡。

--------------------
喜歡哲學。
leoyulei

2008-07-10 14:22樓主這句話經典:一個字,非常非常的不好!

--------------------

回复
匿名

2008-07-10 15:28原本想說,一個字,不好。最後改成非常非常的了,呵呵。看來朋友看的很仔細啊。

--------------------
喜歡哲學。
leoyulei

2008-07-11 14:03看了你的所謂評論,我在想你小學畢業了嗎?說得好像振振有辭,你是在挑漏洞,不是在評論電影,不過向你這樣沒文化的人,也就是肥皂劇水平,可以理解你的淺薄和無知,但是別出來丟人好嗎?回家餵豬去吧,對你來說那是一份很有科技含量和前途的職業。保證再也不會來你這了,雖然是第一次。

--------------------

回复
匿名

2008-07-11 14:39這位仁兄很有意思,為什麼要用自己說的話來證明自己話裡的內容呢?或許我真的沒有文化,但我想你是缺乏人格的,我本不想罵人,何必要逼我呢?我也不願再加多說,僅此而已。

--------------------
喜歡哲學。
leoyulei

2008-07-11 21:11此片觀後感:這片是神經質,裡面人也神經質。很是莫明其妙。

--------------------

回复
fsy

2008-07-12 08:55神經質,這個詞語用在這裡還真是很合適的,呵呵。

--------------------
喜歡哲學。
leoyulei

2008-07-11 21:26往往很多優秀的,經典的片子是在N年之後被發現的~~這部片子的主題很好,其他的都被樓主發現了,呵呵~~

--------------------

回复
匿名

2008-07-12 08:56是的,主題不錯,只是拍出來的觀看效果有點差而已,當然它也不是一無是處的,呵呵。

--------------------
喜歡哲學。
leoyulei

2008-07-12 08:52開始對這部片還蠻大期待的,以為會有什麼大鏡頭,但是一整部看下來就只剩下失望跟鬱悶

--------------------

回复
匿名

2008-07-12 08:57期待往往是失望大於希望的,正如國內的很多所謂大片一樣。

--------------------
喜歡哲學。
leoyulei

6.2

[ 點閱次數:10500 ]

恐怖,是因為再也無法回到正常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9-02-23 22:14:28
Bookmark and Share

Photobucket
《Cabin Fever 屍骨無存》2002年美國

我最喜歡的恐怖電影之一,並不只是停留在感官轟炸的層次,較傾向心理層次上的幽恐感,但這種恐怖真的是可以嚇到你的心裡面去。

尤其是片尾時刻,一再對比出事前和出事後的天淵之別。啊,一切變得都不一樣了,而你再也無法回到過去那種平淡安逸的日子,日常生活因此變得遙不可及而顯得珍貴起來,而無比懷念,也因此充滿了鄉愁與悲哀。而這“再也無法恢復正常”的深刻悲哀便潛入人們心坎底,化作一抹威脅著吞噬生命,或永遠扭曲生命面貌的陰影。渺小的人類,面對龐大的神秘力量,非生命的陰影,這才是最令人感到可怕的因子。此生無望,從此與生命的美好絕緣,只能躲藏在陰暗無人的角落,獨自面對全身逐漸異變潰爛的皮膚,一片一片無情剝落。皮之尚且不存,靈何以安?嗚呼哀哉,是人,亦非人也。嗚呼哀哉,生不如死啊...

請你務必想象你就是那不幸者,想象他所承受的痛苦,與悲哀。不入虎穴,焉能得虎子?不投入生命的百般恐懼,不潛入靈魂最陰暗底處,又焉能真的體悟恐怖電影的精神元竅?

引自: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43987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劇情
在大學的最後一年,幾個好朋友傑夫、卡倫、保爾、瑪西和貝特來到一座深山中度假。偶然間他們發現一個偏僻的船棧,幾個人決定在這裡度過工作前的最後幾天。但是很快便有人感到不舒服。

卡倫的皮膚似乎因為體內的某些東西燒起了小水泡,大家都為此感到震驚和厭惡。他們看著自己朋友的臉慢慢惡化,為了避免傳染,他們把病人鎖在了小棚子裡。在他們商量該如何救卡倫的時候,發現他們這些人無論誰都有可能被感染。很快,這種...

[ 點閱次數:10410 ]

半年,時間異獸/海市蜃樓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9-02-15 22:15:25
Bookmark and Share

《海市蜃樓Langoliers》1995美國科幻電影

我們對坐。

半年光景了。

時間無感覺般流逝,青春無聲無息地消耗....

我們和從前一樣厭倦著。

半年不見了啊,怎麼感覺像兜個圈又碰頭,不過返回原點?

荒蕪的城市里漂流著......

“那麼”,你問
“這半年,你找到了嗎?”

“陸續和一些幽靈擦身而過”,我道
“但,談不上什麼實在接觸的意義吧。”

幽靈往來穿梭的國度......

那時,我腦海里浮現編自Stephen King小説的科幻電影LANGOLIERS的畫面。

( 我們陷入某個不知名的,喪失能源與溫度、死寂一般的星球。
在那裡,火焰無法被點燃,引擎無法被啟動,
血液仿佛凝固著,吶喊迅速被吸入一片深邃的靜默里。 )

我們恍如融入了那個畫面......

( 等待、在死寂的星球上等待,
等待一大群佈滿天空、巨口利齒的時間異獸,
將我們、將整個星球三兩下吞噬掉。 )

後記:
這篇抒情小品文式電影感想,無關電影評論,只是年屆三十時刻,一番針對時間的遐想浮翩。《海市蜃樓Langoliers》是想象力相當豐富的科幻故事,也是我看過的最具震撼力的科幻電影之一,它對我的影響非常深遠,啊時間啊,這個亙古的文學命題,當中多少滋味在心頭。

引自: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51577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剧情简介:

一行人座飞机,不小心穿过了一条时间裂缝,机上大部分的人都消失了,除了几个在睡觉的人,他们请求地面支援,结果没有回应,他们只有自己降落在附近的机场上。可出人意料的是,机场里没有一个人,连工作人员也没有,机场静悄悄的,云没有在漂浮,没有回音,火材划不燃,东西没有味道。

随后一群金属怪物冲过来吞吃机场,他们被迫逃出“机场”(昨天的机场??)他们决定再乘飞机到其他的地方看看,结果他们发现了天空中有一条长长的裂缝,最后他们走出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影評1:

无味的过去——兰戈利尔人(the langoliers)
来自: 老牛

我不记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什么时候了,电影实际拍摄于1995年,那一年好莱坞拍出了太多的经典,“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低俗小说”,这部小成本制作的电影大概不会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
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觉得异常惊悚恐怖,但看完后,我不记得这部电影叫什么名字了,很多年以后,我在书店翻书,无意的发现斯蒂芬金的一部小说,兰戈利尔人(the langoliers),似乎正是这部电影的原著。
  
从电影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拍的实在太一般了,其中的电脑动画制作还得到了当时影评人的一致恶评,但它的情节,仍跟斯蒂芬金的其它小说改编的电影一样,充满悬疑曲折,十分吸引人。
  
兰戈利尔人是一个严厉的父亲捏造的虚构人物,用来吓唬他那可怜的儿子,一旦不拼命争取机会,那些矮小多脚的、长着一张带锯齿牙齿的怪物,就会来把不听话的小孩吃掉。电影里的一群人,因为飞机误穿过了一个时间的裂缝,意外的停留在了原来的世界,这个时间是过去的十五分钟前的时间,这个时间里什么都没有,机场、房子里面空空荡荡,食物和酒淡然无味,火柴无法点着,汽油无法燃烧,而且这个时空会被迅速的兰戈利尔人吞噬掉,它们成了吞噬过去时空的怪物,高效、环保的清除着已经过去了的世界,最终的结果,当然是被时间遗漏的人找到了时间裂缝并冲过去,回到了原来的时间。
  
同其它被改编的经典电影如“闪灵”、“绿里”、“肖申克的救赎”相比,这部电影只能说是斯蒂芬金的小说电影中不算成功的一部,但也算较好的保留了原作小说的那种神秘和震撼的氛围。斯蒂芬金也无意讲一个霍金式的关于时空、穿越的科学故事,他的这部作品中,一切事务,过去以后将变得索然无味的,而且很快会被吞噬消失,永远无法挽回。按科学点的说法,即使我们有办法回到过去,但我们什么也看不到,时光倒流改变不了任何现实——或者说,只要过去,那所有的贴上时间标签的一切就已经不存在了,它们都已经被那些怪物吞噬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影評2:

对电影《海市蜃楼》的一句话影评
脂若香尘 发布于:2008-04-25 03:37

悬疑大师的恐怖制作,十年旧片仍很精彩。能在凌晨两点钟还强忍着睡意看完这部老掉牙的电影,就只能说明不是演员演的好,就是编剧很一流,答案是鱼与熊掌都兼备。没看过原著,可能书本作品会更严谨一些,电影中的BUG较多,但这不能掩盖剧情的出色,有些地方在现在看来很幼很雷,可是踏实的剧情和接连不断的小包袱还是让人欲罢不能,看得很痛快,看得也无奈,死亡与伤害永远不能避免,在这部小成本粗糙制作的电影中仍然能看出经典肖申克的救赎的影子。大师就是大师,神就是神。就这么一部极其不完美的作品仍能反映出人生的处处哲理,很不简单。不愧是大神的作品——史蒂芬。金,这位恐怖大师真可以称得上是好莱坞的泰山北斗,不枉人称他为武侠界的金庸。很好很强大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影評3:

这才叫惊悚片
来自: 夏寂 (南京)

太多的电影被冠以惊悚的头衔,但是真正能让你灵魂为之一颤的其实很少很少。太多的恐怖片,感官上的刺激,一开始或许还能让人有些感觉,然后越来越麻木,最终如何的血肉横飞你连眼睛也懒得眨一下了,没意思。

深入人心的惊悚应该是心理上的,不是史前动物大屠杀不是地狱使者的残暴,而是源于生活美化生活却突然逻辑上一转弯,似乎什么也没展现,但却在观者的心里激起了恐惧。人类的一切恐惧皆来自对未知的不明,当把一切展现透彻时,就没什么好怕的了。

[ 點閱次數:11510 ]

生命的風景,愛與自然,回歸性靈的旅程  ◎  劉富良
企鵝的瞳孔,電影感想 2009-02-11 00:01:31
Bookmark and Share

《走出非洲》(1985)故事的成功之處,除了感人肺胕的愛情主線,尚涵括更廣褒的生命視野。

女主角為何遠赴非洲,在非洲建立家園?這牽涉到西方人的非洲情意結。

非洲,對一些人而言,其實是一種憧憬——逃離城市冷漠現實,擺脫現代機械文明施加於人的精神枷鎖——是一種回歸,對淳樸本性的還原嚮往,對單純生活的理想渴望。

她的幸福不過是一粧紙上的婚姻,丈夫如同凡俗世人一般汲汲於算計、利益與表面交往,戴著面具擅於禮節地對應身邊一切人與事。

直到她遇見他。

她被他所吸引的特質是:他擁有一顆赤子之心,崇尚自由的靈魂,自在灑脫的生活態度,野性的自我和不羈之中卻又融合溫和、至情至性的性格。和他在一起,她逐漸明瞭生命之真的境界、溝通的誠懇、情感的溫暖。

於是在電影結尾時刻,雖然不能彼此長相廝守,雖然終究得要離開非洲,對此生她已無悔無求,因為,這個珍貴的生命歷程,已足於人一生的回憶。

參閲: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50328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劇情
根據作者凱倫布里森(Karen Blixen)以筆名伊莎丹尼森(Isak Dinesen)寫成的回憶錄所改編。

在導演刻意求工的漂亮包裝下,非洲的原野風光和約翰·貝利的浪漫配樂均顯得美不勝收,男女主角的搭檔頗有磁性。影片榮獲第5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等7項大獎。

故事敘述凱倫(梅莉史翠普)於1913年為了利益嫁給丹麥貴族布利森公爵,而跟著夫婿前往非洲肯亞從事咖啡種植,丈夫風流成性,但凱倫卻為非洲的風情與人民深深著迷,也因著心靈空虛,她愛上了神秘的獵人鄧尼芬(勞勃瑞福),兩人就在非洲的廣大草原上譜出了一段難忘的戀曲。

當凱倫被丈夫傳染梅毒之後,她對婚姻完全絕望,感情自然倒向丹尼斯,可惜熱愛自由生活的丹尼斯不願意承受凱倫的愛情束縛,最後死於飛機事故。最後凱倫也離開了非洲。

發布者: Mtime

[ 點閱次數:10125 ]

頁數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14 >>

企鵝國度

恍如冰山一般凝固,冷峻;又恍如冰川一般消溶,浮晃...的灵魂

筆名企鹅先生(Penguin)。同时是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者。生命里有三大热爱:第一是写诗(零的睡眠,眼睛事件,地下国度,寂寥大地,四月感觉)第二是看电影,第三是唱歌,皆是浮生时时刻刻忧伤的出口。 1976年8月生于怡保市,狮子座。“声色男女”电影俱乐部活动委员之一。 最喜爱的诗人夏宇、陈克华,作家村上春树、三岛由纪夫、张惠菁、米兰昆德拉,导演蔡明亮、格林那威、贾木许、侯麦。 欢迎浏览我在电影网站的主页 〉〉〉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

您目前是訪客身份。
請用以下一項機制登入或註冊:
  • » 使用Facebook帳號:
  • » 使用有人部落帳號:

搜尋

5月 2024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XML Feeds

誰在線上?

  • 訪客: 84
本網部落格系統由「有人出版社」基於  系統建製。本網頁面設計由「有人出版社」完成。

有人出版社于2003年成立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由一班年輕的中文寫作者組成﹐目前以業余方式刻苦經營。其成員背景多元﹐來自廣告﹑資訊工藝﹑新聞媒體﹑出版﹑音樂﹑電影甚至投資界。有人虛實並行﹐除了經營網上"有人部落"﹐也專注藝文書籍的出版和製作。